2018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6-30 21:49: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论联合政府》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民法通则》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2.“从此,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这评价的是(

A.开国大典 B.西藏和平解放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镇压反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解答】1951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为西藏地区和藏族人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新中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题干描述的是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3.人民政府组织土改工作队下乡入村,组织农民群众划阶级,定成分。经过自报公议,由乡人民政府批准,张榜公布,接着便展开对地主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最后是重新分配土地,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答】根据材料“人民政府组织土改工作队下乡入村,组织农民群众划阶级,定成分。经过自报公议,由乡人民政府批准,张榜公布,接着便展开对地主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最后是重新分配土地”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之前农民没有或少有土地,《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4.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因为那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单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以及它的小弟们。这表明此次“交锋”(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分析】本题考查对抗美援朝的意义的理解和再现。1950年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

【解答】“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所学内容得知: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故选:C

【点评】识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5.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C.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等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答】我们国家是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经验,只能摸索,从一五计划(图一)、三大改造(图二),逐渐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以及图三提到的大跃进运动,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是我们国家对社会主义新生道路的探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6.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石油工人王进喜写道:“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在王进喜身上体现了(

A.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B.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D.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进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说出的豪言壮语,反映了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王进喜的事迹。

7.据统计,1980年和1975年相比,我国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B.农村的生产关系获得重大调整

C.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拉开序幕

【分析】本题以1980年和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为依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80年和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意义。

8.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的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标志着这次“伟大觉醒”开始的重要会议上实践的历史转变不包括(

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两个凡是“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的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结合所学可知,标志着这次“伟大觉醒”开始的重要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两个凡是“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践的历史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9.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企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图片涉及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它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此说法正确的是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故选:D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1992年,已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此行带来的重大影响有(

①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②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1992年,已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从材料看出,这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其中国内背景是: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国际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影响是: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

11.在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总有一些地方站在时代的潮头,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引领经济建设的潮流。下列这些地方按照它们曾经站在时代潮头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庆 ②深圳 ③长春 ④凤阳小岗村

A. 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②④

【分析】本题以在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总有一些地方站在时代的潮头,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大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典型,深圳是改革开放时设立的经济特区,时间是1980年,长春是一五计划时期的重要工业基地,凤阳小岗村是1978年探索农村改革的先锋,故排列为③①④②。

故选:B

【点评】注意识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12.1993年,曾经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票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B.人民公社的时代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注意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意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93年”。1992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因而“新时代”是指市场经济时代。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3.2017325日,新疆首趟乌鲁木齐至和田的T9526/7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列车开行,结束了和田地区没有特快旅客列车的历史。它的通行表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前提是(

A.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B.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国家统一

C.符合一国两制的基本要求 D.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解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国家统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能正确的做出本题,本题难度较小。

14.它是特别行政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保证,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压舱石,这里的指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政治协商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材料“良政善治的根本保证,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可知,这里的“它”指的是“一国两制”。据所学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法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但是特别行政区不能享有完全的自治,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故选:C

【点评】“一国两制”是考查重点,注意识记它的提出、含义及成功实践。

1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分析】该题考查台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故选:B

【点评】识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

1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相关决议裁决于(

A.万隆会议 B.26届联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APEC第九次非领导人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197110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解答】197110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

17.“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由此可知亚非国家更应该(

A.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B.求同存异,加强合作

C.坚持多边外交 D.奉行不结盟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同存异的方针。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解答】据“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可知,亚非国家更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外交的相关史实。

18.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这表明我国发展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核垄断 B.提高国防能力 C.与美国建交 D.维护世界和平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发展核武器的主要目的。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统。

【解答】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这表明我国发展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防能力。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现已更名为火箭军)。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发展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防能力。

19.1956年,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出现的优秀作品是(

A.《黄河东流去》 B.《春天的故事》 C.《青春之歌》 D.《抉择》

【分析】本题考查了“双百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解答】1956年,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出现的优秀作品是《青春之歌》。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所以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双百方针”的提出与《青春之歌》创作的时间。

20.《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昭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演变。民以食为天,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立足自身解决了温饱问题,由吃不上到吃饱,吃得起,国人和胃口一天天好起来了。这说明(

A.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D.国家全面放开所有食品市场定价

【分析】本题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成就。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舌尖上的中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体现了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A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二、非选择题 (五大题,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621日《人民日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8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本题主要考查“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及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的方法。

【解答】(1)据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可知,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2)据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可知,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度,急于求成;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可知,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浮夸风、忽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我国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式这一问题的表现。

3)据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可知转变后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政府制定科学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强国等。

故答案为:

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转变后工作重心:经济(现代化)建设。认识: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强国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强国梦”而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1)仔细观察三幅图片,按图片内容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1分)

2)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两种政策实施的目的有何不同?(2分)

3)图二和图三所示区域的有何不同?综上所述,我国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什么理念?(3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的设立、澳门回归的相关史实。注意不同区域实行的不同政策。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是指1965+40=2005年;海南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设立20周年是指1988+20=2008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19991220日成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是指1999+20=2019年。按图片内容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图一、图二、图三。

2)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实施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图二反映的政策是设立经济特区,其实施的目的是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3)图二所示区域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图三所示区域的“特”是指特殊的社会制度。我国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实事求是的理念。

故答案为:

1)图一、图二、图三。

2)图一: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图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3)图二:特殊的经济政策;图三:特殊的社会制度。实事求是。(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的设立、澳门回归的相关史实。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50.2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8019.4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材料三: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的内容,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图1和图2反映的现象分别是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发生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们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2分)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便利。(1分)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解答】(1)根据图1和图2的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的变化体现在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鼓励消费(言之有理即可);图1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图2自由超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50.2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8019.4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材料三“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及所学知识,可知我们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任意两条即可)。

3)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的事例有高速铁路,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等。

故答案为:

1)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鼓励消费(言之有理即可);图1:计划经济体制、图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任意两条即可)。

3)高速铁路,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非双方为追求国家复兴与民族自强而在外交上的努力。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材料二:197110月,基辛格在接到某电报后苦笑着说: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但我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这一时期中非交往的重大事例一例。(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革命性的变化指的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基辛格的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2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关系的特点、万隆会议、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非双方为追求国家复兴与民族自强而在外交上的努力。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关系的特点是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这一时期中非交往的重大事例是参加万隆会议。1955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据材料二“197110月”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革命性的变化”指的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10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我不同意基辛格的看法。因为中国国力强盛,外交政策的成熟以及亚非拉团结是主要原因。或我同意基辛格的看法。因为美国是世界是最强大的国家,中美关系的松动促进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3)据材料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参加万隆会议。

2)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不同意,中国国力强盛,外交政策的成熟以及亚非拉团结是主要原因;同意,美国是世界是最强大的国家,中美关系的松动促进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言之有理即可)。

3)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关系的特点、万隆会议、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的相关史实。

25.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5分)

【分析】本题以两幅图片为切点,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解答】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以题目可以拟定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改革开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从此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

故答案为: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改革开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从此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7db09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c.html

《2018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