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2-02 15:14: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边城》(节选第一章、第十三章)(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

执教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单元“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第十三章则通过细腻含蓄的细节来写人物幽微的内心,需要花较多心思来揣摩其中的深意。另一方面,《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应当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90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小说人物的内心情感及性格特征,感受小说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诗意。

2 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1 细读选段文本,揣摩细节,并结合整部小说的情节脉络,来挖掘人物幽微的内心世界。

2 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通过沈从文生平经历、创作主张及其它作品的旁证,来加深对《边城》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小说中表现的纯真自然的感情,认同人性之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组织全班同学观看《边城》电影。

二、列举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针对情节这一要素,请同学齐读课本注释中的情节梗概。

三、针对环境这一要素,PPT呈现小说第二章描写茶峒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代表性语句,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全班同学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茶峒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点。

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社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

四、针对人物这一要素,请同学们回顾人物描写的几种常见手法,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第一章中找出描写翠翠和爷爷两个主要人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①渡头为公家所有,……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老实厚道,无私奉献,古风犹存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给过路人解渴。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以诚待人,古道热肠。

③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忠于职守,安于天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

水晶。

——外貌描写。纯真美丽。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神态描写。天真善良。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行动描写,勤劳体贴。

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慈祥憨厚的爷爷,活泼可爱的翠翠,浓浓的亲情。

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天真纯朴,对世界充满好奇。

五、PPT呈现第十三章之前的情节,布置课后作业:细读第十三章,思考文中细节体现了翠翠和爷爷怎样的心理活动,在课本上做批注,早自习检查。

第十三章之前的情节:翠翠在第一年端午节邂逅了二老傩送,朦胧地爱上了他。后来翠翠听说,王乡绅想用碾坊做嫁妆,把女儿嫁给二老。另一方面,大老天保也爱上了翠翠,托人来打探爷爷的意思,爷爷提出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方案。于是大老请父亲托媒人提亲。爷爷问翠翠愿不愿意,翠翠一直没有回答。大老、二老知道了对方也喜欢翠翠,相约轮流唱歌来作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到第十三章的时候两人还没有唱。

【第二课时】

一、 细读第十三章

(一)体会翠翠的内心。女生们想一想,你有没有和翠翠相似的心理活动?男生们也想一想,你能懂得女生的心吗?

1、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薄薄的凄凉——胡思乱想——忽然哭起来了——神往倾心——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2、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找第二自然段的原文来回答。

“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①“新的人事”指什么?为什么“不成”?(借此回顾之前的情节)

②除了之前经历的事情,翠翠此时此地身处的环境对翠翠的心情有什么影响?

齐读第一自然段。

开头一段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桃花色薄云。情窦初开的象征。

杜鹃叫。杜鹃,又名子规,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及其内涵。望帝啼鹃,是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高中语文课文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都用到这个典故。

望帝,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周朝末称帝,号望帝;后来禅位退隐,因伤亡国之痛,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闻者动容。

杜鹃悲啼契合翠翠的心境。

石头泥土的气味。你闻到过晒了一天的石头泥土的气味吗?

关于气味,《我与地坛》第一章:“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荷塘月色》中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黄昏越美,外界越富有生机,她越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更加孤独。并且黄昏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容易感伤。正如《诗经·君子于役》所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③补充:翠翠的这种情绪可以称之为“伤春”,正如《牡丹亭》里杜丽娘唱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几句抄下来)十四五岁的少女,青春慢慢苏醒,面对美景、韶华,面对流逝的时光,有一种抓不住攀不牢的无力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你们有过翠翠这样的没来由的伤感吗?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为什么会有这种胡思乱想?

——一方面,翠翠觉得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十五六岁的年纪又最爱幻想;另一方面,翠翠这样做是针对爷爷的,针对她最亲密的人,用这种做法来引起亲人的关注,索取亲人更多的爱。体现出祖孙情深。

4“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翠翠为什么突然哭起来了?

——过渡人的悠闲、宁静,与翠翠内心的孤寂、忐忑不安形成落差。

5、“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乖巧,强硬。体现在哪里?回顾第一章第五自然段。乖巧——不离开父亲;强硬——殉情自杀。

在回顾第一章第五段时,提炼出翠翠母亲与爷爷的关系:母亲牵挂爷爷,不舍得离开爷爷;爷爷对母亲则是宽容的、疼爱的。还有翠翠母亲与翠翠的关系:母亲怀了怜悯,放不下腹中的翠翠。

6、“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为什么感到沉重?

——翠翠之所以感到沉重,一则因为翠翠从小失去母亲,提起母亲就勾起了她作为孤儿的悲伤;二则因为翠翠仰慕母亲的勇气,自己没有母亲那样的勇气;三则因为翠翠情窦初开,母亲最终的爱情悲剧令她担忧自身的命运,怕自己会重走母亲的老路。翠翠原来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现在开始认识到人生的悲凉感。

二、总结“亲情”

1、沈从文自己曾说,他要“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人类的“爱”通常可以分为几类?(亲情,友情,爱情。

2、边城选段主要写了哪一种感情?(亲情

3、亲情体现在哪些人物之间?

翠翠和爷爷:翠翠对爷爷——依恋;爷爷对翠翠——操心翠翠的终身大事,生活的力量(重读第一章第四段)

翠翠和母亲:翠翠思念、仰慕母亲;母亲怜悯、关心翠翠。

母亲和爷爷:母亲对爷爷牵挂不舍;爷爷对翠翠宽容疼爱。

三、总结小说风格特征。

诗意,抒情,乡土题材,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小说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它不重视刻画人事,而重在“造境”,用小品散文的笔调,恬静冲淡的风格,营造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

四、介绍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边城》创作缘起。

1、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18,他自家乡小学毕业,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1929年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1938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他的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2、《边城》写缘起,要追溯到作者在茶峒这个地方的经验。他二十岁时随部队经过这里,见过用木头编成的渡筏.他在《从文自传》里特意提到这种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占据了一个位置。《边城》即由此写成。”关于翠翠的原型,《边城·新题记》说:“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fān)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

五、《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站在一个“湘西人”的立场,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代表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翠翠这样的纯美少女形象代表着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湘西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43278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7.html

《边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