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

发布时间:2018-06-27 16:0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0803030028王义倩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级(一)班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诱导的语言,让学生想象出陶渊明潇洒淡然的风格,和不

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的

洒脱而不消极的处事态度。

2.了解辞赋的基本知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3.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句式和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作者归隐的原因和归隐后的志趣追求。

2.文章背诵。

教学难点:1.领悟陶渊明淡然而不消极的原因,以及他丰富的感情变化。

2.总结归纳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的常用 结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中国文人许多都有归隐情结,而提起“归隐”我们几乎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陶渊明,他洁身自好,最能体现他这一点的便是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许多耳熟能详的美丽诗文流传千古,像我们所熟知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桃花源记》,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景,今天就然我再次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名篇——《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其中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三、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刚刚做彭泽令不久的陶渊明,不容于当时的黑暗政治,看透了官场的丑恶,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决定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本文正是他这次归隐后所作。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即使到了近代,仍有许多有节气的文人拥有这种洁傲的精神,我们说熟悉的作家朱自清也曾经拒绝过美国的救济粮。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高洁的榜样。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是一种与相近的文体名称。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都是语助词。

5、播放音频文件

通过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诵音频文件,让学生体会朗诵者的感情起伏,从而更好的对文章有个大体的情感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让学生通过听示范的音频,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

6、学生自由朗诵

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边朗读边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更深的熟悉。同时让学生标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老师随堂解答。

七、弄清文章脉络和段落大意

1. 脉络:文章以“田园将芜胡不归”发问开篇,接着分别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最后以“乐夫天命”收束全文。体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政治为伍,远离肮脏官场的高洁精神。

2.段落大意:本文一开始就以一个疑问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发问,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让我们很自然的就想知道作者归隐的前因后果。

第一段,写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既自以心为形役”,表明他辞官的原因是为了内心的洒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是为了摆脱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对他的束缚,当他走在归家的路上,内心是释然而开心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正表现了他内心的快意,“恨晨光之熹微”则表现了他渴望回到家中的迫切之情。

第二段,写陶渊明回到家之后的快意心情。孩子们都来门口迎接他,“惆怅而独悲”的感觉一扫而光。当年种下的松菊依然茂盛,他坐在阔别已久的房间内饮酒观看窗外的美景,有空的时候还出去逛逛,直到很晚才回家,可想而知,陶渊明对这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喜欢,无官一身轻的快意溢于言表。

第三段:写陶渊明融于百姓,纵情山水的生活。他由“息交以绝游”而转与“亲戚”、“农人”交往,与“亲戚”、与“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由此可见陶渊明的交往志趣;自然景色也是陶渊明归隐后不想错过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四段:写陶渊明对今后生活的想法和思考。"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乐天知命。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让文章的深度有了一个新的扩展。

讨论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往何方?归后生活、心情怎样?

明确:为什么归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不愿与黑暗势力相勾结,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人格。

归往何方:“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等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家和大自然是他心灵的归宿。

归后生活:“引壶觞”“园日涉”“乐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临清流”等等——融入于百姓,寄情于山水,怡然自得。

九、再次诵读课文 结合老师刚才的分析,更深入的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感情的变化起伏。 从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

第二课

一、重点句分析

谈谈你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看法,他是否包含有消极的思想?

明确:中国许多文人有一颗博爱之心,有“大庇天下寒士”的抱负,而在本文中,陶渊明似乎一直在表达自己相当自我的思想,即追求自身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他寄情于山水,隐逸于百姓,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却并不消极。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似乎都有从政的思想和追求,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然而在专制制度极其残酷的封建社会,既要正直的出身于官场,又要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是一个难得两全的普片现象,在着两难的选择中,许多文人纠结矛盾,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渊明并非没有抱负的退缩之士,而是这种抱负被封建专制制度击得粉碎。

诗人虽已回归田园,寄情于山水自然,追求人性的本真,而其实他的济世之心是仍然存在的,而当济世不可能时,他才转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人性的本真。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举动,文中就流露出了这种无奈情绪,如“奚惆怅而独悲”。

所以我们应该完整的去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既要看到他归隐后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又要看到他理想受挫折的失落和忧伤。

二、艺术特色

本篇课文脉络清晰明了,结构严密完整,文笔清新流畅,表现出陶渊明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陶渊明的志趣追求也跃然纸上。

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多用对偶。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庆幸。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

第四段,乐天安命,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四、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l)通假字:衡(横)景(影)

2)古今异义

  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悦亲戚之情话

3)词类活用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天)

  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作动  划着)④善万物之得时(意动,以……为善)

  ⑤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文言句式

l)被动句

 既自以心为形役……(既然是自愿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修……“为”表被动)

2)疑问句

  ①奚惆怅而独悲!

  ②田园将芜,胡不归?

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宾语前置)

④身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宾语前置)

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奚”宾诺前置)

3)省略句

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4)倒装句

①复驾言兮焉求(“焉”是“求”的宾语)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

③胡为乎遑遑欲可之?(“胡为”,应为“为胡”,“何之”,应为“之何”)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奚疑”,应为“疑奚”)

五、作业布置 1.课文背诵,巩固课文。

2.阅读陶渊明其他诗文,做读书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a5a5dcce2f0066f53322ae.html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