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7-11-17 08:4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出示:因为黄山有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四绝”,所以人们把黄山誉为“ _______”,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__ 。) 

2、你怎么理解“情有独钟”?(就是特别喜爱)为何人们对黄山松特别喜爱呢?(因为这些松树很奇特)(板书“奇”字下面加点)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黄山,去看看黄山松奇在何处?  

二、新课导入,品读名松 

1、老师建议,我们如果观松,就得去玉屏楼,大家同意吗?为什么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出示语段,生读。

为什么称之为“最妙”?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因为楼前悬崖上有“三大名松”,还有一个词语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当然”)带着体会读,齐读。 

2、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便能看到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同学们,究竟这三棵松树“奇”在哪儿?你一定迫切地想知道!就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相关句子,找答案! 

初步交流:

(一)奇在外在姿态: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句子,谈体会,课件出示: 

(1)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主人伸出手臂,欢迎宾客的到来。 

(2)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3) 送客松像“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告别。 

和平时看到的松树姿态一样吗?从没见过,三棵松树让我们觉得他们姿态奇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姿态)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三棵松树由于姿态奇特,各具特色而得名。

那么他们仅仅是奇在外形吗?课文里对于这三棵松树还有哪些具体描写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细细品读,可以边读边圈圈画画,写批注等。想好了,就请你起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棵松的“奇”,具体又是奇在何处呢? 相机交流: 

 课件出示: 

迎客松: 奇在哪?情态、生命力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A、生:作者用上了拟人的手法,我觉得用上了拟人,就把这迎客松写得更生动、更形象

(标红好客,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

师:我觉得这些形容人的词语用到了松树身上,读起来就有了人情味,好像这棵松树在跟我们交流、对话。(板书:情态)就让我们也带着一份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B、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顽强 

师:迎客松还奇在什么地方?标红(下一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样的树很多,奇在哪?

(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也就是说它的生命力很强。这不是一般的树轻易能做到的。) 

是啊,“饱经风霜”四个字,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老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艰辛)现在把这个词用在?(迎客松身上)其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超链接“饱经风霜”出示课件,想象补白:狂风猛烈地扑向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滂沱大雨泼向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电气势汹汹冲它狂吼,似乎要将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辣辣的太阳要将它____________________  厚厚的积雪要将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几十年,更何况如此高大的迎客松,可想而知,这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它立在悬崖上已有千年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而正因为这样,(课件显示,齐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刚才,我们看到了一棵姿态优美、充满生机的迎客松。现在我们知道了,迎客松不仅奇在姿态,它的人情味,更奇在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板书:生命力让我们试着把这棵姿态优美、充满生机的迎客松,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生背记) 

 陪客松:奇在哪?陪同

(2)陪客松正对着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陪同”红色显示)

师:你讲到了这个关键词——“陪同”,这个词语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启发:同学们,我们平时跟团旅游,参观景点时,一般都有导游的陪伴,现在,这棵陪客松就是你的导游,陪着你领略黄山秀美风光,你感觉如何?(亲切、距离更近了) 

师小结:就是这一个词,把陪客松写活了,也赋予了它浓浓的人情味。 指名读,齐读。 

送客松:奇在哪?盆景

(3)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姿态独特”、“枝干盘曲”、“依依不舍”、“告别”红色显示) 

(4)生:送客松枝干盘曲,被比作“天然盆景”。 

师:盆景大家都见过吧,它们是经过园艺师傅的巧手精雕细琢而成,那么,这“天然盆景”般的送客松,又是谁培育了它呢?(大自然)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奇不奇?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生:“依依不舍”、“告别”这两个词也是赋予了送客松人情味拟人的手法。 

师:是啊,这课送客松就如同是你的亲朋好友一般,对你的离去依依不舍。此时此刻,这棵松树也仿佛活了,真是传神啊!奇特吗?(奇特)全班齐读。

返回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作者在描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用上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课件蓝色箭头出示)让你读起来感觉怎样?(琅琅上口语言优美)不仅如此,还使得这些描写松树的语句更加传神。(板书:传神优美齐读四字词语。

 最后让我们再次来到玉屏楼前,把这三棵松树的动人身姿牢牢地在印在脑海中吧!(出示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写法多变,成就"百态" 

过渡:同学们,整个黄山就这三大名松奇特吗?(出示自由读最后一段)这段话中哪个词告诉我们,黄山奇松还有许多呢?(千姿百态!) 板书:千姿百态这也是黄山松的奇特之处。

1、你是从哪里读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 

生回答,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2、再请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在心里默默地数数,这里有几种姿态。(8种)。才八种就能称得上千姿百态了吗?(后面有个省略号)是呀,一个小小的省略号,留给了我们无数的想象空间。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仔细品一品,看看你能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是一个排比句。)比较一下其中的三个分句,谁还有自己的发现呢?

(前面是直接写黄山松的姿态,后面“状如黑虎”和“形似孔雀”是一种比喻的写法;词语在字数上也有变化) 

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作者一变,再变,三变——先两个字一写,再一个字一写,最后打比方四个字一写。三种描写变化来表达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这句话写得真的太妙了,让我们再好好地回味一遍。(生齐读)

 4、回顾前文,同样是写松,三大名松作者是细细描摹,娓娓道来,其他的松树就一笔带过了,这样的写法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让文章的重点更加突出,我们读起来印象也更加深刻。

结合全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总分结构)(板书)是的,作者用先总写后分述的方法道尽了黄山松的“奇”。  

四、总结回顾,感悟写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黄山,观赏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身影。黄山奇松“奇”就奇在它们姿态、奇在情态,奇在顽强的生命力,奇在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黄山松带给了游人无尽的遐想和感动我们说黄山奇松——名副其实!也正因为这些奇松——(生齐读)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难怪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真是极高的赞誉啊!

五、迁移运用,仿写奇松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细细欣赏了三棵名松的美丽身姿,  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些图片,你来仔细地看一看,觉得黄山的这些奇松可以叫什么?为了让大家都赞同你的看法,你可以学着介绍文中三棵松的方法,用上四字词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来描写一下这些松树。 课件出示:蒲团松、竖琴松、贴壁松、探海松图片。   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交流评议。 

2、结束语:同学们,假期中要是有机会,可以跟家人到黄山游玩,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黄山的奇松感受一下怪石、云海温泉。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将课堂上的练笔内容再丰富一下,完成一篇小作。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 

传神优美

姿态                 

情态                  详略得当 

生命力 

千姿百态 总分结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042b0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9.html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