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研究性学习

发布时间:2014-10-01 14:49: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论研究性学习

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车琳

摘要 研究性学习就是挖掘人的创造性天赋先天禀赋能力使人人都站在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上,追求原创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集体协作,进而来获取知识,发展知识。为此,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追求原创性的学习方式(内涵三维目标的教学思想和育人思想),获得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民主化;问题化;探究化;个性本性化;生成发展化

生态万物,人最有灵性,因人本是文化的动物,其劳动和积淀文化总是结伴依从且互为促进;富有文化的劳动本身一种创造性活动。自有人以来,人类一直在向探索自然的奥秘而奋进!为谋求生存发展同自然斗争,期间,几乎探究未知世界成为人的自然天性和先天的禀赋能力。

儿童与生俱来,其天性是好奇的,事事都在探索中,时时在创新中,只是我们的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把人的创造性天赋弱化以致泯灭。为此,人们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反思人类对社会的伟大贡献,重新审视人类的发展。使得研究性学习悄然而至,并风起云涌;可谓爆发了一场学习性革命——研究性学习的全面铺开。我国不失时机,调整课程结构,倡导研究性学习,各种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渗透,从而涌现出形态迥异的教学方式;然而,人们在推行新课改中,不觉发现了一些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流于形式的方方面面,于是,人们又在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对研究性学习的演变与兴起、理论支撑与构建、有效性课堂的建立作些梳理,使研究性学习能朝着高效、普及、扎根、并深入化的发展。

一、演变与兴起

追溯历史,可以窥见研究性学习最早的萌芽却是“发现法”和“问题解决法”。发现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现教学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倡导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主张凡是儿童能从经验中学习的事物,都不要使他们从书本中去学。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检、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马赫穆托夫则提出的“问题解决法理论”,他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分成三个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美国生物学家、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总结概括出“探究式教学”,并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把它系统地运用于自然科学的教学中。

我国学者却把“探究式学习”称为“研究性学习”,其实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倡导,也不至今天,远在古代,中国古人就有“格物致知”的观念与学训,近代陶行知先生也倡导研究性学习,号召“做中学”,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情怀践行于实践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世纪之交,我国上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性学习实验,尔后又在全国推广,从而全面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撑与构建

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不同特长的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在积极层面来进行施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自我认识,以反思调控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增强个体的感受性,从而达到自励、自主、自我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

它承认并尊重学生是生命存在的个体,承认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特长的人,有人格归宿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有个别特长学生优先发展,但也注重面向全体,使人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并视每个学生都为可造之才。由此,决定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推崇研究性学习,但也不排斥其它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多元思想,不拘形式,注重爆发情景,动态生成;实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景象。并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的互动链。

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研”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究“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追求。即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全面持续发展为本的前提思想下,使人人都站在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上,追求原创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集体协作,进而来获取知识,发展知识,从而体现人的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愿望学生作为当今的时代人,但又是当今的历史人,前人发展的制高点,必然成了他们的起点,作为今天的时代人也总具两重性,即继承性和创新性,这二者也是新时代学生的自然行为。因此,课堂教学本属一个预设系统和偶发系统(非预设的)的立体网络系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的融合体上展开的有目的有方向的生态系统。为此学生的课堂行为应为导航模拟探索式(目标的预设性)-----学习性(教师预设的),和自主择向探索式(目标的随意性)----独创性(即个性的张扬)的交融,前者具基础性,而后者更具智能活动的高级性,研究性课堂{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即是上述二种学习方式(形态)交融的生态系统。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素材中模拟科学家获取知识且具原创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即谓之导航模拟探索式(基础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在预设的环境中如受到了启发,唤起了新的思维灵感而去确定目标探索时,即又转向了自主择向探索式,在课堂教学中这二者是交融互进的,尤其后者是萌动于学生心理的,属人的活动本能展现。模拟探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择向探究,自主择向探究才是创新的源泉,因前者是模拟科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而后者是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自主生产过程,即富有创新性的活动过程(张扬创新思维的过程)[2]。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以课堂为根基,赋植于课堂,践行于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其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追求原创性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有健全人格,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具有独特个性,并能持续发展的人。

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形态

研究性学习成为一门课程,它承载着内涵式教学思想和育人思想(聚焦于三维目标的框架),它不仅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革,而且使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习观也都发生了彻底变化,尤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完备的途径,也使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形态与特质和推行价值。

1、 依托于情境的原创性呈现(让学生再发现)

研究性学习是依托于情境的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逼真的形象、环境,模拟科学家原创性发现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把认知思绪高度调动起来的发现性活动。组织的好的情境教学,尤其能使学生的大脑产生最佳的刺激,可以协同改善大脑的物质状态,并能影响身体的其它生理机能。情境分外显的课程资源和隐性的实物场景资源(如师生的精神风冒,以及师生的感情投入,教师的语言风格、气质、人格魅力等隐性资源)。因此,笔者以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和全部精力应该放在挖掘创造性情境上,将教材素材、知识体系、编辑成故事,或矛盾性问题情境,或人文缩影,或社会现象,或生产事例,或趣味性实验,或适合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性实验并辅助于情感化地托出。才能触发人的灵感,唤起人的有意意识和无意意识的情感聚焦,才能促使学生为了解开心中的谜!而为之去奋斗,去探究,企盼获得真相大白的强烈意识和情感的追求实现。因此情境教学对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甚至能促使学生再现科学知识的原创性发现。

2、 动态生成性与开放性特质

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轻视实践,只重结果,从而非常封闭,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考试。因此,教学实行划一式模式,所有知识都有正确答案和结果,课堂教学都是预定好的模式,这样致使学生思维必然趋同,视野封闭,不会思考,更不会主动探究。推行研究性学习恰恰使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社会实践,走向了生活,不仅使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发生了变革;而且尤其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成了课堂的推动者、建造者,和自然成长者本体。在灵感与活力的驱使下生成了课堂,生成了教学;由于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才生成了灵动的教育。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显然其特点具有合作性、实践性、过程性、探究性,其探究意味着具有不确定性,必然可能有些没有答案和结果。为此,生成、动态、开放、不确定成为现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质。

3、 融自然与社会的宽广视野

研究性学习摄取的范围非常广阔,既关注自然也关注社会,但更注重人的发展与关注人的生命,它竭力推进“全人的发展”和“全人的教育”,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它的取材必然涉及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意味者教学不再受教材的限制。

显然,推行研究性学习,标志着由学习学科本位知识转向了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受教材的制约,转向了自由取材。由于摄取素材的随机性,增加了主体的主动性和机制性,因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增加了人文关怀性,从而有利于造就真正的“全人”。

四、如何搞好研究性学习

一切探究始于问题,也为问题而探究。因此,课堂也因问题而设,因问题而存在。为此,问题是思维的起源,更是生成探究的源头,是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石,是萌发创造和发现的活水;因此问题设计的技巧,涉及课堂是否高效,也体现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智慧启迪。为此,教学设计的呈现应问题为中心。

因为教学内容是研究性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应以问题链接的传递而深入,为此,教师设计问题应以教材为参照,但不能拘泥于教材,问题的取材应关照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内容,尤其要关照最近发展区,设立使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台阶,逐级深入,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成;为此,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爆发情景和课堂的一切生成性资源,努力营造问题风暴,教师尤其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同时要注意矛盾的运动发展规律,才能使课内课外有机整合而纵向深入。

1、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立

研究性学习是生成的,其“生成性”教学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超越性和互动性,显然,“生成性教学”更多的看到了世界的动态特性,看到了教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体现着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性。3但是当前不少人把动态生成性看成了新课程下的终极目标,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原创性学习方式的旨归,使研究性学习异化、极端化,当今突出的表现是许多课堂流于形式:于是乎有些是远离文本的任意生成,陷于一点、就无谓争端,原因是有些教师放弃了必要的调控。使本来的“自主”完全变成了“自流”;教学探究泛化,一些根本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脱离了探究的目标也脱离了具体得教学内容。使得合作有形式但很少有实质;有活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 有些“对话”也变成了单向的“问答”。 缺乏交互前提,甚至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特别是表面的热闹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尤其把传授知识的功能丢弃),所谓生成展现的只是学生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缺的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智慧启迪,结果导致课堂教学十分低效。为此,课堂教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在于“导”,设立矛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尤其在关键的连接点上起好导向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促使导航探索向自主择向探索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劳动,设立创造性情景,诱导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作好顾问。尤其教师要认真观察,掌握学生的活动,特别要督导学生发言或提问,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尤其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大家都能发言,不能只是好学生说了算,教师的布白也要在关键的连接点上,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引导性,保证课堂畅达,生态系统自然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实践活动的指导与服务

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疑惑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题;学生将会选择性地走向社会实践;这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协助同学做好计划,确立专题,设计方案,进行专项调查,搜集信息,提供必要的资料,必要时协助同学联系专家,进行社会专访,分析材料,做好评价与总结工作。尤其要用慧眼发现学生的所长,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追求原创性的实践活动,它着重于情境的熏陶和启迪,通过学生亲手参与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培养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改变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给学生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促使每位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教师尤其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所长,才能搞好目前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最初的旨归。

[参考文献]

[1]车琳 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J]《科学中国人》20052)期;61

[2]吴玲 郭孝文 让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消解中共生《中国教育学刊》200854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bc6f96ba0d4a7302763ab1.html

《再论研究性学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