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苏教版(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19-06-27 21:36: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经典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去拥有阅读的应有态度、方法,提高自己的素养。

教学重点

让学生领悟到带着敬重之心去反复的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人的教养。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问题研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想:

“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学习形式是问题探讨,问题探讨是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但文本研习是基础,因此采用了先自行研习文本,然后就在文本中找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组长签字:

2007-9-24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本专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是勉励我们要学习,《师说》告诉我们要“从师”学习,那么瑞士著名的哲学家黑塞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 研讨文本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不下五遍。就文章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并做好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提交你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交了很多问题,经过筛选,有这样几个共同而又有价值的问题:

二、 探讨

、展示问题,请学生就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阐释。

、什么是教养?

第一段.关键词: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生活的意义

“具体的目的”是指“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它们只是生存的手段,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真正的修养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是生存的境界,没有功利性。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研读世界文学,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

、为什么要阅读世界文学(经典)?

主要是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我们在每一部杰作里面可以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可以使我们集中心智,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

作者凭借自己超强的洞察力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当中最本质的东西,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高度浓缩地揭示生活的本质。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有一篇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一个美好的晚上,心情极好的小公务员到戏院看戏,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子渐到坐在前座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将军也累次地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把尿撒在我的头上。但是这个小公务员老担心,将军口是心非,没有真正地原谅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最后死掉了。契诃夫通过塑造这个小公务员的形象来揭示生活中小人物的灰色、畏惧、压抑的生存状况和奴性心理。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了很多小人物,但我们对他们的生存的状况了解不深,但如果你认真阅读了《小公务员之死》这篇小说就会对小人物的生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说读杰作能接近生活。

文章的第六段在提出了两种人的阅读情况,用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通过阅读经典我们的世界面前的世界会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书籍所展现的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因而阅读文学作品会不断地完善自我,获得教养。

建议:对于每一位真正的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句可做重点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读经典?

、阅读客体要有个性或人格(文章的第三段)。阅读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只有拥有美好的心灵(善良之心,悲天悯人的胸怀)去阅读才有达到获得教养的可能。每一本经典都是一颗心,当你在阅读时,是在与心交流,若阅读的人没有美好的心灵,那也就体会不到另一颗美好的心灵,杰作的真正美妙之处也不会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要有爱的阅读,有敬重的知识的心。

、杰作需要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文章第四、五段)。就是说我们要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我们自己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杰作有巨大的思想、文化价值,粗浅、浏览的阅读是不可能会理解其中的精髓,只有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才有提升人的教养。

重点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一部作品要常读,常读常新。(文章第七段)

重点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的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因为经典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作品思想丰富,语言精致,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你每读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其二,人的经验在不断地增长,阅读也就不断地会有新的收获三、拓展

阅读经典为什么对于当下的我们尤其显得重要呢?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她的人文素养构成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她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要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三、 总结

教养是人的第二个太阳,希望同学能拥有这个太阳,并且用这个太阳去温暖别人的生活。

四、 板书

获得教养的途径

(瑞士)黑塞

途径 阅读理由 阅读方法

阅读经典 集中心智 客体有个性或人格

生活有意义 认真对待经典

人生充实、高尚 常读常新

五、 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练习

有关阅读文章经典名著通俗版岂可取代原著

以自我拯救的姿态跪拜阅读

为什么读经典

附后

经典名著通俗版岂可取代原著

文学大师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引发我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意义的重新思索。

   当经典文学离人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一些通过故事新编水煮等手段包装的所谓经典又摆上了读者的书桌。这些作品在畅销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阅读经典的思考。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解读,以自己独特视角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典。
  书中卡尔维诺以精彩细腻的笔触给经典定了十四条标准,其中表述最有气势的一个标准是: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在经典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自己内心世界获得更多的光明,也可以感受到文明发展打下的烙印。戏说水煮类的文学经典通俗版大兴其道的时候,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读过了此类名著的大概,没必要再阅读原著。经典阅读有被快餐阅读所取代的危险,大数人失去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据调查,在青少年学生中主动阅读世界经典著作者不到%,随着经典离学生越来越远,当以哈韩哈日等为代表的迷情虚幻文学流行校园的时候,经典名著的通俗版好像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却折射出大众精神的浮躁。
  面对时代变革对人文教育的强烈需求,阅读经典已成为解决当前人文精神危机和确保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会照亮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经典名著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包含着人类长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的精髓,有着青春文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培养青少年阅读经典的兴趣十分必要。正如卡尔维诺在书的前言中所说的:因为爱才去读经典。只有培养更多的经典阅读爱好者,才能在通俗文学阅读泛滥的情况下,让经典阅读跟它们构成一个平衡。
  阅读经典要讲究取法乎上,也就是说,青少年应该去读完整的原版经典名著。经典的通俗版能够增加阅读兴趣,但不能替代完整的经典名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经典承载着作家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是人类文化的宝库,读者只有通过对这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才能汲取真正的养料。

  读书如做人,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如果硬去走捷径,结果反而得不偿失。《为什么读经典》告诉我们:阅读经典本身比选择经典更重要。要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只有阅读原著或最贴近原著的权威的全译本,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感受经典名著的无穷魅力。有些经典作品语言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技巧,人们可以不必过于细读,可以不用字字都读懂。阅读经典是一个反复阅读、逐步体味的复杂过程,在阅读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和自我反省,让自己走向精神的丰富和成熟。

以自我拯救的姿态跪拜阅读

阅读是生活闲暇之余的消遣还是对沉迷生命的拯救,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小泽征尔听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后,久久沉默。这部作品是应该跪着听的。他说。

  有些书也是应该跪着读的。

  写作,你可以以任何一种姿态进入,读书的姿态则要讲究得多。古人写书可以扪虱夜话,读书则至少是围炉夜读
  我最喜欢的情境是,一个人清洁房间后,盘腿坐在蒲团上,手捧一本书,沉浸其中。女儿说最好是再燃上一炷香,更有读书气氛。焚膏继晷,漏尽更深,陶然忘我,不亦乐乎!

  燃香净手,是古人虔敬的读书姿态。书,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可将读书纳入生活。即使是一个无缘读书的仆隶愚夫,也有书籍崇拜情结。现代社会,当阅读脱去功利的外衣,已被物欲的喧嚣纷繁所掩盖,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读书?

  现代人太聪明,又太无知。在人类几千年的思想文明面前,以无知者无畏的姿态自高自大,却同时以高贵者最愚蠢的方式自欺欺人。当商店扩建为购物城,饭店膨胀为生态园,就连看漫画的行为也上升到读图的高度时,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纯粹意义上的阅读?没有阅读空间的读书姿态,注定不可能是从容而优雅的。

  我们就在这逼仄的时空里坚持阅读,不断地调整阅读姿势,以寻找更适合自己也适应这个社会的阅读方式。

  作为教师,日日教书,却很少真正读书。阅读就是阅读理解题的另外表达。这种功利性阅读,目的明确而趣味甚少,大脑忙碌紧张而无所收获,长此以往,必使心灵枯竭,精神倦怠,直至意气全无。只有高尚的书籍,才能给我们失血的心灵和缺钙的脊骨补充养分;也只有读书,我们才不会被世俗教育所淹没,才能涵养精神,滋养心灵。如果我们的精神成为一片荒漠,怎能使学生的心灵开满鲜花?心灵荒芜的孩子没有未来,精神衰弱的国家不打自败。教师读书,意义大矣!因此,读书就成了对自己最有效的拯救方式。

  以自我拯救的姿态阅读,就是一种虔敬的跪拜阅读。我们固然不能跪倒在作者的观点面前,但书籍作为人类几千年思想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介质,面对它们,我们不可不怀有敬畏尊重之心。正是这些书培养了一个人的精神气骨、社会责任感,使我们具有敢担当一切的品质、坚忍顽强的意志、高尚纯粹的道德和虽九死犹不悔的正直操守,在一个价值观混乱的社会里,只有这些,才能使我们作为人的形象闪耀光芒。也正是这些书,培养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许给我们一个值得信赖的未来。这些书是有恩于我们的。读诸子散文,我们感叹百家思想的深度和那个社会的宽容,照见自己的渺小与肤浅,努力追求这个社会的和谐美好;读《瓦尔登湖》,我们敬畏自然的博大与空明……沿着思想的长路艰难跋涉,我们洗净现代社会的蒙尘,释放压力,找到自我,最终变得心界澄净、心态谦和,进退有度、举止有节。读书思考,使我们更完美、更智慧,从而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教书育人。

  当感恩和敬畏成为我们坚持的阅读心态,阅读才能升华为心灵的自我修复和精神的自我养成。只要内心怀有敬重,则物化的形式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欧阳文忠公读书在三上,苏轼一本《庄子》不离身,毛泽东床侧也堆满了书。永远不要说没时间读书,读书何须择时择地哉?

  我喜欢的方式是将不同品性的书同时读。读《忏悔录》,则配以《历代笔记选注》——倾听卢梭心灵的沉重反思,再看看中国历代文人轻松幽默的时代记录;读《逐爱的女人》,则配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一方面了解那个欧洲小国里现代女子的命运,一方面了解西欧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同时,再见缝插针地读些诗歌。书的品性不同,读书形式自然随书而变。于是,睡前半躺在床上,读的是《我的名字是红》,只作简单的圈点标注;晚上伏案在灯下,读的是《漫步遐想录》,认真做点笔记以备时时翻阅;课间偶尔还会诵读《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书不贪多,每学期读两本,寒暑假再分别读一本(我们寒假两周,暑假多则三周,少则十天)。有的书,可能情随境迁地改变对它的好恶;有的书,则一生相随,不离不弃。读书使我生命的意识顽强地存在着,读书改变我混沌的心灵状态。读书之时,身心俱乐,纵使慨叹流泪,也是一种奢侈而高贵的幸福。

  我以跪拜的姿势艰难前行,是为时时俯身捡拾人类思想的珠玉,并努力使我这一脆弱的芦苇变得坚强。当岁月消蚀了我的容颜,心灵却日益丰润饱满,充溢心底的,是对伟大书籍的深深感念。(胡爱萍)

为什么读经典

卡尔维诺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 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放在动词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 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  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 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 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

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4377b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4.html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苏教版(免费下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