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课前导读
作者简介见《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作于公元406年,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田隐居第二年,是陶渊明的著名诗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这是其中的第三首。本诗语言清新自然,于淡薄中见情趣,于朴素中见意境。“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充分体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释词译句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补充注释
1、南山:指庐山。2、兴:起床。3、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4、狭:狭窄。 5、沾:沾湿。 6、足:值得。 7、但:只。
8、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违:违背。
通译全诗: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知识梳理
1、名句欣赏:
1带月荷锄归描写的是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一身,只有一轮明月陪伴,他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2但使愿无违抒发了诗人的情趣与志趣,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2、诗歌题材:五言古体诗 3、主题归纳:
《归园田居》(其三)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动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4、写作特点
1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写,后句虚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2平淡自然,富有情趣。
诗人用语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充分体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课内精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名 ,字 ,号 ,谥号靖节先生, (朝代)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等。 二、根据要求默写。
1、晨兴理荒秽, 2、道狭草木长, 3、衣沾不足惜, 三、阅读全诗,回答下面各题。
1.请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荒秽,带 2.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3.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4.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能表现诗人劳作艰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循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
课前导读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以中央官吏的身份,奉命到边疆去慰问守卫边防的将士,这首诗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读者广为传诵的名句。 “直”字和“圆”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壮阔的景象。这两句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释词译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补充注释
1、使:奉命出使。2、问边:慰问边防。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通译全诗: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像蓬草飘出汉塞,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知识梳理
1、名句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字则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2、诗歌体裁:五言律诗 3、写作特点
1比喻贴切、生动
描写“征蓬”、“归雁”。既是写景,又是叙事,“蓬”“雁”多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2意境奇异雄浑
细致而逼真地描写出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尤为传神。黄色的“大漠”、灰色的“孤烟”、浑黄的“长河”、红色的“落日”,构图清晰而别致,明快而壮观。
3以地名为线索写景
这首诗以地名为线索,写出使边塞艰苦的行程。诗人从京都出发,经过居延,进入胡天,赶到萧关,来到前线,一路除了蓬草、大雁,就是大漠、孤烟、落日,很难见到村落、人烟。 4、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课内精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王维,字 时期的著名诗人,世称“ 。尤以 诗成就为最, 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他著有《王右丞集 二、根据要求默写。
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面各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 、“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2、诗人以“蓬”、“雁”自比,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请你就诗句中表现出的画面美略作分析。
4.你还能默写出哪些描写沙漠的诗句?说说它们好在何处。



渡荆门送别
课前导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二十五岁前一直在四川。此诗是他出蜀东下,远渡荆门所作。 “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友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象,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云生”二语奇妙,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十分奇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释词译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补充注释
1、渡远:指乘船远行。2、从:到。3“山随”二句:谓高山随平原的出现而不见了,大江在无边际的旷野中奔流。4“月下”句:指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5“云生”句:形容晓雾云生,看见两岸村庄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6、怜:爱。7、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青少年时生活在四川,对蜀地感情深厚,故称四川为故乡。 通译全诗: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知识梳理
1.名句欣赏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象,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写得逼真如画。写景用“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角度的移动。诗句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紧扣“送别”的诗题,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陈述离乡之情,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2、诗歌体裁:五言律诗 3、主体归纳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一幅由高山、大川、原野、明月、云彩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作者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4、写作特点
本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写景由远而近,浑壮雄放,抒情委婉含蓄,语言生动形象,明朗清新,富有感染力。
课内精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字 ,号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称。著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根据要求默写。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是: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同时包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是: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三、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下面各题。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两字好在何处。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请从修辞和情感角度加以赏析。
答: 6、古诗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句。 1
2

登岳阳楼 其一
课前导读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登岳阳楼》共二首,此为其一。诗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情景相生,虚实结合,沉郁中饱含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恨,意境与气韵直追杜甫。
释词译句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补充注释
1、吴蜀横分地:用典,三国时吴蜀夺荆州之历史典故。2、欲:将要,接近。3、沧波:青绿的湖水。 通译全诗: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知识梳理
1、名句欣赏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此句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则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风霜”既写出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2、诗歌体裁:七言律诗 3、主题归纳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家国,忧国忧民,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4 写作特点 :气象宏阔,苍凉悲壮
作者从岳阳楼的浩渺空阔写起,登临可望吴蜀,万里来游远望,不禁吊古伤情,写得自然流畅,声调响亮,不用奇字,不作奇想,无限悲凉之意,读来抑扬顿挫,句句感人。

课内精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陈与义, 代诗人,字 ,号 ,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二、根据要求默写。 1喊: 2 ,老木沧波无限悲。 三、回答下面各题。 1、解释加线词:
1)徙倚湖山欲幕时
2)三年多难更凭危 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于一体。 3、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的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之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5、怎样理解“风霜”、“老木苍波”?




《诗四首》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参考答案 课内精练
一、潜 元亮 五柳先生 东晋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 二、1、带月荷锄归 2、夕露沾我衣 3、但使愿无违
三、
1.晨兴//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我衣。 2DD项“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诗中没有体现。) 3CC项中“幽美”与“平谈”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4.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使至塞上》参考答案 课内精炼
一、摩诘 盛唐 王右丞 山水 孟浩然 诗佛
二、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1B D
2.受到朝廷排挤的抑郁和激愤以及孤身在外的飘零之感。
3.①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作者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特征,读后跃然纸上。②画面的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河漫漫,桔红色的夕辉,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相互映衬,宣染出雄浑壮阔的边塞奇丽风光。
4、略


《渡荆门送别》参考答案 课内精炼
一、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二、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1、怜 2C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化与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给人一种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映入江水之中的明月喻为一面明亮的飞来之镜,将映照大地的云霞幻化成瑰丽的海市蜃楼,向我们展示了荆门外雄阔壮丽、气势磅礴的奇特景象。 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倾情赞美。 6、略

《登岳阳楼》参考答案

课内精讲
一、宋 去非 简斋
二、1、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白头吊古风霜里
三、 1、(1)徘徊 2)登楼 2、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3A 4前两联点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及其壮美景观,同时景中含情,诗人用“帘旌不动”“夕阳迟”反衬自己漂泊徒倚,登楼凭危所产生的无限悲情,壮美的景物又使诗人心潮澎湃。
5、“风霜”,既指秋风,又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774fe2b8f67c1cfad6b8a2.html

《诗四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