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8 07:54: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鹧鸪天桂花阅读答案

【篇一:资阳市高三二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ass=txt>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到第4页,第卷第5页到第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i 卷(选择题 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星宿/宿舍 角色/角逐 蔓延/顺蔓摸瓜 拓印/落拓不羁 ........

b.雾霾/埋怨 着想/着迷 泥淖/泥古不化 装载/载歌载舞 ........

c.复辟/辟谣 折腾/折耗 躯壳/瓜子壳劲旅/鼓足干劲 ........

d.铜臭/臭名 削价/削减 逼迫/迫击炮包扎/扎扎实实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妥帖 亲和力披沙拣金锐不可当

b.蜇居 副作用指手画脚屈指可数

c.凑合 哈密瓜眼花缭乱膏梁子弟

d.犄角 嘉奖令两全齐美仗义执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能传达诗文、辞章的意趣,展示书者的修养和人格。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人们能悟出书道之美,因而点燃心灵深处爱的火花。 ..

b.中国在东海设置防空识别区是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是完全正当、无可厚非的。 ....

c.王岐山指出,党风与民风紧密相连,党员应该自觉成为引领良好民风的表率,上行下...效,党风正则民风淳。

d.黄摩崖所著的《头颅中国》这部书,以恢弘的视野和石破天惊的洞见让惯看白文、懒....

于思考的读者产生味同嚼蜡之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摄制组,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和城市底层那些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撑起家庭重担的十二三岁小小少年令人肃然起敬。

b.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宗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一种润物无声、点滴在心的方式,在小小方格之中,在一撇一捺之间,向全社会传递汉字书写观念,展示汉字书写真谛。

c.随着利剑的首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无人机向无人作战飞机的跨越,其重大意义不亚于歼-20等新型第四代战机的试飞。

d.虽然每天来省博物馆参观的人非常多,但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和不文明现象,实现了十个艺术节文明观展的倡导。

二、(9分,每小题3分)

汉族,内共生的典范

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个民族,常常被人们视为民族同化的典范。根据一般流行的说法,汉族人口之所以这么多,主要是靠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实现的。有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滚雪球?。然而在今天,如果从?内共生?的视角进行观察,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将汉族看作是?内共生?的产物。应该说,这更有助于了解汉族之大的真谛所在,而且从中也能看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未来活力之源泉。

在语言文字上,尽管从秦始皇开始就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衡,钱同币?,然而却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不仅如此,由于与各地原有语言的越来越多的?共生?,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并不是简单地吃掉即同化当地语言,而是与当地语言?共生?在一起。作为现代普通话主体的北方方言,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互动中,其因?共生?而发生的变化甚至比南方还更大,以致在语音上有些甚至面目全非。

?共生?也使汉族的区域文化经历了各具特色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谱写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此消彼长、共同繁荣的历史画卷。总体而言,各民族各自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占有属于自己的特定位臵,并在其中参与和发挥其独有的功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自此到隋唐以前,大体上是共同性渐增与差异性渐减;隋唐以后,随着一些新的区域文化的加入,并在这些文化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后,使得汉文化圈逐渐扩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地位,且不乏粗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以四川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兼具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的地域文化传统……

汉民族文化不仅在内部实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荣的?内共生?,也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由此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外共生?圈,其中就包括大量使用汉字

的日本文化。至于与国内55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属于这种?外共生?的范畴。

?共生??同化?之间,在理念上毕竟有着本质区别:同化意味着否定原有要素的主体性;而?共生? ?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以前各个要素水平的整体机制,就意味着原来要素的持续存在。从各地方言和文化习俗中可以看到,来自中原的?先进?语言和文化并没有简单吃掉当地原有的?落后?方言和文化,而是与之长期共生,并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统。

汉族的?内共生?并不是全球个案。纵观当今世界那些人口比较多、且富有活力的民族,在其民族属性和特点上几乎都充满着?内共生?的诸多特点。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内共生??外共生?的并行不悖,即对内承认、尊重和发挥自身内部的多样性及其潜力,对外与其他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实现共存共荣,才为多民族国家实现可持续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民族报》,20120506日,有删减)

5.下列对有关汉族内外共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内共生是汉族如此之大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未来活力的源泉。

b.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与当地的语言共生在一起,不存在同化现象,使得汉语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

c.齐鲁文化和巴蜀文化各具特色,这是汉族区域文化内共生和演化的结果。

d.汉民族实现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是以汉字为媒介。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族人口众多,主要是通过汉族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来实现的。

b.汉语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原因与从秦始皇开始,就没有推行过语同音的政策有关。

c.隋唐以前,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隋唐以后汉文化以齐鲁文化为正宗,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粗犷古朴,好爽热烈

d.来自中原的先进语言和文化与当地落后方言和文化长期共存或发生摩擦和冲突后,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统。

7.下列各项中,对汉族能成为内外共生的典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民族与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并成为人口最多的民族。

b.汉民族语言和文化能很好地与各区域、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求同存异、共生共荣。

c.不管是外共生还是内共生,汉语言和文化总是充满包容性,从来不否定别的区域和民族原有要素的主体性。

d.内外共生并行不悖,对内承认、尊重,对外和谐相处,是实现多民族国家可持续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甘宁传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臵桑树,自挽弓射杀之。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破祖军,鼓行而西 鼓:击鼓进军

b.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诚:实在、确实

c.后宁赍礼礼蒙母赍:送给,给予

d.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属:通,托付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因居南阳,不见进用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

c.非能承业传基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 ..第卷(非选择题 123分)

四、(31分)

10.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 答:

2)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

答:

11.第卷文言文中,甘宁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作答。(5分)

答:

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①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2,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

4,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7)巴东三峡巫峡长,。(郦道元《三峡》)

8,任重而道远。(《论语》)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篇二:2013长宁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谈十字街头

朱光潜

朋友:

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

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

②“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

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两种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民主政治)呼声极高的时代,大家总不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

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

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

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要打破一种习俗不是一件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

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地,而中

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

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

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

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

都是悲剧。

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我们相信

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

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卑劣的表

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

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

你的朋友孟实

1.第段加点词反感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请概括第段中作者对走向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3分)

1

2

3.下面不属于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打破习俗,是以少数对多数,需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b.习俗的背叛者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习俗的背叛者使人类免于被乌烟瘴气闷死的危险。

d.中国缺少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4.第段中,作者说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其中矮人

喻指;大汉喻指。(2分)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3分)

6.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二封信,

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生谈论学术思想

有什么作用和效果?(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

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

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

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

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

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

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

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

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

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

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

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

座。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

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

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

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

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

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

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

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

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

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

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

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

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7.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分)

8. 请简要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3分)

10.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第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

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11.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在何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2)嗟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4)遥怜小儿女, 。(杜甫《月夜》)

5)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6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1分)

15.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分)

16.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是怎样

展开议论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

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

欲以妻子托先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

候视,厚赈赡之。其子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相善,

【篇三:2013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谈十字街头

朱光潜

朋友: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和《走

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

②“走向十字街头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于是大

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莫里

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之污损了。老庄经过流俗化

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

卖卜的江湖客。

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

因此,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

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

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

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

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

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

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

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

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

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

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

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

12

34 。(2分)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 3分)

6.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

二封信,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

生谈论学术思想有什么作用和效果?(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老者抬头看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连一个皱褶也找不

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

半晌,——那全是远

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

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

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

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

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

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

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

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

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

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

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

10.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第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

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

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11.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在何处。(4分)

16.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

是怎样展开议论的?(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e7fee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c1.html

《鹧鸪天桂花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