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送别诗-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5-08 14:5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可以说,这是阅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一、送别类别

1、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来源:..]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写法特点

送别诗在写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前者就是借景物来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绎来抒发情感(这主要体现在词中)。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即诗人或者诗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物、他景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法。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诗歌中,诗人在最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不但叙写离情,而且主要在于激励友人。可以说,诗人在凄清缠绵、低回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给有人以积极的鼓励,在鼓励中抒发了离愁别绪。

2、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将自己或者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说理抒发和表露的一种抒情方法。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1)以喻显情

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这浩浩荡荡东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诗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深刻,给人无尽的回味。

2)借酒抒情

酒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特殊抒情“物”。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可以说,就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饮酒送别源于古代的“祖道”仪式。所谓“祖道”就是通常说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发展到后来,“祖”就逐渐被“饯”所取代。在诗歌中,“酒”是诗人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诗是内核和本真。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接着三四句写了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送别诗总要表现离别。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诗人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劝酒辞就表达了对朋友最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3)借物表情

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法。这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送别诗中常用“物”即审美意象主要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如,杜牧的七绝《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歌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描写别情。然而,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倾向在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正如《诗歌艺术鉴赏》中所说:“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这里,因为诗人以伤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蜡烛,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流泪。诗人借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感情。

4)借景抒情

在诗歌中,写景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为诗歌词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唐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歌不仅以山水、人物、动人形成画面,而且诗人以画外的形象出现,使读者回味不尽。可以说,诗人在作笔于实,虚处藏神中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特别是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勾惹诗人的归意。诗人在优美而自然的环境中寄托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要注意,送别诗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三、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四、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高考真题在线

一、【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 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

1D

2A

3、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试题解读】

二、【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试题解读】

三、【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8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答案】

1、(1)久留(逗留) 2)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科网

【试题解读】

专项训练

一、【2019届河南省高三第一次教育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释】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2、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

1C

2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

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每点2分,共6分)

【试题解读】

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答小题。(9分)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注】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首联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是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过午后。

B. 诗歌虚实结合,既有别时场景的描述,又有离别后的思念,情感真挚。

C. 项判官为官清廉,千里迢迢来此,不是受白璧招聘,不贪图荣华富贵。

D. 诗歌尾联写临别赠言,作者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2、本诗的颔联命意造境别开生面,语言精湛圆熟,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B

2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泥滑滑马萧萧成对,既是谐音,也用叠字,造境别开生面,情趣盎然,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渲染别绪离情。诗人借前人名句为己所用,而不露斧凿痕迹,巧妙再现渡口的热闹场景,一转首联深秋送别的伤感,波澜起伏,艺术高妙。[来源:Zxxk.Com]

【试题解读】

三、【2018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荆门别张天觉

魏泰

秋风十驿望台星,想见冰壶照座清。

零雨已回公旦驾,挽须聊听野王筝。

三朝元老公方壮,四海苍生耳已倾。

白发故人来一别,却归林下看升平。

【注】张商英,字天觉,北宋崇宁初年遭诽谤罢知亳州,大观四年复召用,回京路过荆门,魏泰从襄阳去会他,分手时写了这首诗。台星,喻指执政大臣。周公旦因流言受成王疏远,真相大白后被请回主持朝政;东晋谢安因谗言受猜忌,野王弹筝献歌为他辨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秋风点明送别的时间,十驿极言襄阳至荆门路程之长,渲染了离别的伤感。

B.前两句写诗人从襄阳赶来荆门跟张商英会见,推想他必能澄清当前的时局,表明了诗人对张商英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

C.颔联借用周公旦和谢安的典故暗指张商英洗清冤屈,会重新受到皇上的重用。

D.这首诗不以意境取胜,而以叙事、抒情见长,诗句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增添了诗的韵味。

2、有评论者认为此诗具豪放之风,试结合尾联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来源:学科网ZXXK]

1A

2、尾联中写诗人虽然年老,但作为老朋友不顾路途遥远赶来送别,并坚信自己回去后定能过上太平日子,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信任,格调高昂;(3分)此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没有令人伤感的离愁别绪,而以归看升平来结束全篇,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所以说此诗颇具豪放之风。(3分)

【试题解读】

四、【2019届江苏省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二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1、明代蒋一葵称赞《春夜别友人(其一)》中五、六语佳,请简要赏析其一中五、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这两首诗都写别友人,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6分)[来源:,,]

【答案】

1、(4分)选取典型景象明月”“长河”“晓天点明时间,照应题目;用词准确,”“既使画面富有动感,又暗示时间之长;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表明时光流逝,催人离别,衬托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深情。(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2、(6分)《其一》此会在何年句,重在表达与友人深厚情谊和后会无期的离别伤感之情;《其二》愿上大臣书句,重在表达自己向朝廷上书论政、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来源:学科网]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不结合语句分析,只写情感,得2分。) &*科网

【试题解读】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第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这两首诗语言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全诗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360dc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b.html

《专题01 送别诗-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