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圣人观探微

发布时间:2019-05-01 20:49: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孟子的圣人观探微

作者:刘燕

来源:《卷宗》2016年第02

         要:圣人一词最早出自孔子之口,但孔子并未对其作出具体的阐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发展和突破了孔子的圣人思想,认为圣人并非像孔子所言遥不可及,而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圣人有两种,即天生圣人和通过后天努力而成为的圣人。因而,圣人观具有的具体含义,且圣人的群体不断扩大。孟子提出了学以致圣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关键词:孔子圣人思想;孟子圣人观;学以致圣

        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圣人观实际上也就是儒家的政治观。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人性堕落的局面,早期儒家怀念上古时期的圣人之治,主张通过改造人性,进而改造社会,实现理想政治。因而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圣人观,即强调先修己再治人,先内圣再外王。《孟子》圣人观认为:人心都有善端,加养护即可使善性增长;而这种善性的极致,即人伦之至,就是圣人。

        1 孟子的圣人观

        (一)孟子圣人观的内容

        孟子的圣人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圣人的定位、与普通人的关系、致圣的途径等方面内容。

        孟子认为,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人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圣人观非常强调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在此,孟子强调孝,其实是为了宣扬圣臣。在孟子看来,臣子对君王尽忠和人子对父母尽孝是一样的。 在孝和忠的关系上,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 这样说明了孟子的圣人观是以孝为基础的。

        孟子认为,致圣是有具体途径的。按其来源,孟子将圣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尧、舜,性之也。《尽心下》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即只要努力学习,修己安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即学以致圣。同时,孟子认为圣人肩负着化育众生的职责和使命,是内圣外王的化身,因而圣人必须以性善论为基础,怀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但仅仅靠此自修成圣还不够彻底,还必须施于仁政,达于天下,以成王道,使百姓能够讥有所食,居有其所,寒有所衣。所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又所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除此之外,在孟子看来,还可以通过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这种方法来学习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e8bd6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c.html

《孟子的圣人观探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