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的影像传播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9-09-18 10:46: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美的青春》的影像传播及当代价值


2018年8月1日,36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中央 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央视网、爱奇艺、优酷视频同步播出,播出后好评如潮。该剧取材于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全国18个省市林 业大中专的毕业生和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开荒造林的故事。三代林业人,50多年的艰 苦奋斗,创造出“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此他们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

一、忠于信仰的人生追求

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让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路向前。忠于信仰是极高的人生追求。

1.信仰是人生的动力与源泉

国家有信仰,人民有力量。《最美的青春》中的林业人有着最美的青春、最鲜明的个性和最暖的梦想。刚开始他们有着不尽相同的追求。有人是响应国家号召, 希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是“林二代” 子承父业,担当起家庭的重任;有人因为爱情而来,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美好。但后来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正如剧中的原型,他们怀着信仰扎根荒漠,用一生的时光无怨无悔地为一片青山绿水付出一切。经历了专家否决、幼苗枯萎、酷热严寒和旱涝灾害,他们依然相信独木一定能成林。荒漠上那棵“功勋树”下埋有烈士忠骨,这棵树既是绿海成荫的旗帜,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动力。

拥有着最美青春年华的一群人,怀着“种好树,

复原塞罕坝”的信仰,力求在造林这件事上尽善尽美。剧中女主角覃雪梅放弃优越的生活,上坝育苗种树,立


志绝不做逃兵;男主人公冯程“种不好树,一辈子不下坝,种不活树,就死在坝上”……即便打击连着打击、困难重重,即便白发换了青丝,岁岁年年,他们始终坚信塞罕坝上一定可以恢复绿洲。剧中人物将青春岁月的理想与失落、抉择与坚守、情感与情怀,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2.信仰的本质在于始终如一的追求

对党忠诚是剧中人物的信仰,也是他们给予青春的最好承诺。他们把入党看成追求进步、追求信仰的表现和结果。剧中,塞罕坝植树先遣队大学生们先后分批入党,按资历和贡献,冯程也应该是第一批入党,但受女友偷渡海外事件影响未获批准。房间内,第一批入党的覃雪梅、季秀荣、孟月、那大奎、隋志超面对党旗宣誓;房间外,冯程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地中面对想象中的党旗举手宣誓,心中透出温暖与坚毅。他告诫自己: “从今天起,虽然我尚未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已入党了!”冯程由不成熟到成熟,从个人英雄主义到英雄集体主义,人物的成长蜕变升华了该剧主题。

《最美的青春》里的人物表现出的坚定信仰,给当

下观众以深刻启示。

二、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

忠于国家,就是“深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最美的青春》以对祖国爱得深沉的主题立意,通过浓浓的情感表达,为观众奉献了一部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的优秀青春剧。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奉献青春,“以滚烫的青春许国,留卓绝的奋斗于土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这是《最美的青春》中的有梦青年对于青




春、对于报国的宣言。

1.奉献之美凸显赤子情深

面对风沙难耐的恶劣环境,他们鼓足勇气抵抗严寒,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冬天零下40度的低温让他们差点冻死,他们没有退缩下坝,反而是鼓足干劲,在塞罕坝上挥洒汗水。任凭寒风暴雪侵袭,大学生、先遣队员不惧艰险在雪地训练,高喊:“锻炼身体,绿化祖国; 有树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驻守塞罕坝的人们眼神坚定,脸庞与塞罕坝的沙漠融合,象征着一生践行的诺言,身体力行扎根荒漠,与塞罕坝同命运,将青春和热血献给塞罕坝的造林事业,献给祖国。“那株历经风雪、傲然独立的‘功勋树’,那条与先遣队生死与共的‘小六子’狗,那巾帼女将千针万线亲手织成的围脖,那漫天飘飞的大雪和一望无涯的沙丘……一物一景都寄托着塞罕坝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深情,蕴含着塞罕坝人誓创人间绿色奇迹的雄心壮志!”

2.责任之美表现担当之情

满怀爱国情,肩上有担当。冯程为了保护一株株树苗,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不顾身边朋友们的质疑; 赵天山作为塞罕坝先遣队队长,在不违反组织原则的情况下全力给予大学生们后勤援助;覃雪梅是女青年中的“主心骨”,她与伙伴们同进退、共患难,在工作与生活中带头担当奉献。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新作为,年轻人就应该讲担当,为理想担当,为事业担当,用担当的脊梁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3.传承之美彰显家国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塞罕坝人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投身林场建设的大学生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毅然来到荒漠,创新栽种技术,致力科学管护,为林场建设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源泉。塞罕坝人的后代取名字多有“林”字、“森”字,意喻世代传承植树造林的精神。他门将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紧紧系在一起, 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全部的力量。

电视剧结尾,几位塞罕坝创业老人已是人生暮年,满头白发,病体缠身。相聚在这片他们曾经流汗流血、顽强奋斗之地,面对苍茫林海万顷绿荫,他们感慨万千,老泪纵横。赵天山从轮椅上站起来,像当年那样


号令大家向牺牲和故去的战友们敬礼,向绿色敬礼。他们的子女也在他们的指引下,继续在塞罕坝扎根,让“塞罕坝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塞罕坝不仅是有故事的美丽高岭,更是耸立于茫茫林海中的精神丰碑,它熔铸锻造了可歌可泣的“塞罕坝精神”。观众在感到震撼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唯有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

三、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1.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

塞罕坝最初植树的艰苦岁月中虽有退却者、逃跑者、目的不纯者,但更多坚守者、奉献者却不忘恪尽职守。剧中,沈梦茵结婚十年才怀上孕,却因为尽职尽责不幸牺牲在风雪路上。退役军人赵天山始终未忘自己是一名军人,在塞罕坝的雪地里,他带领其他人锻炼身体,与坝上的同伴们共患难、共进退。作为先遣队队长,他肩负着鼓舞人心的重任,用“功勋树”精神鼓舞士气。55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忠于职守,成就了最美的他们。

2.勇于奉献的职业操守

以剧中人物承德林业局局长于正来为例,他是一位勇于担当、勇于奉献、无私无畏、兢兢业业的领导。看到老刘头冻死在雪中的遗体,他失声痛哭,瞬间崩溃, 情感的爆发都集聚在一声撕心裂肺的“老哥哥”里,这一幕深深触动人心;看到困在大雪中缺粮已久的大学生们,他紧握着他们的手,热泪盈眶,一句“孩子们受罪了,我对不起你们”,满是责任和担当;与子女促膝长谈,愿把一生奉献给塞罕坝,并交代儿子在他走后将骨灰撒在塞罕坝的土地上,这是一种死而不已的精神。他生为了这片林场,死也守望着这片林海,把他所有的热血都留给了这片土地。

3.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剧中的季秀荣处事果断、有主见,对于工作,她执着、认真,用一颗敬畏之心对待她所从事的职业,用青春对待她脚下的这片土地。她不遮不掩,敢拼敢干。她扎根荒漠,成为塞罕坝上最有能力的技术骨干之一,用自己的双手为林场奉献一生。《最美的青春》的演员和导演同样怀揣着敬业的态度真抓实干,为了真实还原塞罕坝荒漠造林的面貌,重现老一辈塞罕坝造林人的英勇奋斗史,拍摄历时162天,跨越秋、冬、春三季,深入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御道口、内蒙古乌拉盖、多伦、克什克腾旗、乌丹八地取景。他们深入过真正的沙漠、




雪地,也经历了高原、风沙、暴雪、极寒等恶劣环境的考验。“敬”是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 “畏”是一种节制和自省,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 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诠释了忠于职守的敬业态度。

四、《最美的青春》的时代精神及当代价值

《最美的青春》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塞罕坝人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宏伟壮阔的精神格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促进“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

“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社会发展中,不少人只顾自我小家,对于公共事务不关注,所以剧中出现了村民郑三滥砍“镇风神树”的一幕,与冯程、于正来、覃雪梅等人用青春热血培育树苗、使“沙地变绿洲,荒漠变林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来源于为国出力、为集体增砖添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最美的青春》传达了先遣队员们超前的环保理念、知识分子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拓荒者“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精神启示价值。

“天下为公”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表现形式之

一。“这种‘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建设而奋斗不息。”剧中,为找救援,那大奎腿冻僵了,只能用雪来搓热;于正来的妻子于大嫂在马蹄坑会战时,带着家属们送干粮;文化程度不高、善良本分的伙夫老魏,把自己变成了“风沙野人”,日日夜夜坚守塞罕坝。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 把爱国之情转化为行动之力,展现了“天下为公”的可贵精神。

2.促进奉献精神的践行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面前,总有人置自家利益于脑后,牺牲自己以护全集体与国家之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都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最美的青春》中的奉献者是用平凡的行动践行着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信念。剧中,冯程自己种树屡屡失败,一时万念俱灰,准备把自己埋葬在父亲身边。此时却偏巧碰到郑三等无赖要野蛮砍树,冯程拼死护卫——也是保卫他的英雄父亲、保护祖先留下的神祇般


的启示和信仰。在荒漠中,他不畏生死只为护一棵树的周全,不仅仅是因为那是一棵树,而是因为那是他们集体奋斗的希望,是这片土地得以绿化的希望。他被赋予了父辈祖辈的血脉、勇气和力量,其行动表现了一个男儿的担当、大爱和责任。季秀荣不适应塞罕坝的生活,大病了一场,团队里的人纷纷想办法。听说她最喜爱的是妈糊,老魏用黄豆为队友精心磨制,做了一个多月的妈糊。在季秀荣病好的那一天,一碗妈糊分给大家品尝,一人一口,虽然他们吃的只是一小口妈糊,但每个人的心已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由单一个体变成了有爱的大集体。冯程发下誓言,不种活树不理发,覃雪梅等三位女同学设计给冯程敬酒,一人一段言辞一杯酒, 然后偷偷地给醉酒的冯程理发,既友爱又搞笑的场面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个有爱的、温暖的集体。

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由个体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以

小我的付出成就大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最美的青春》融入奉献精神、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艺术性地表达“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理念, 更是把爱党、爱祖国以及爱集体结合起来。塞罕坝开拓者向后世所昭示的是:用火热的青春为集体为祖国鞠躬尽瘁。这样的精神境界和宏大格局值得培育、构建、弘扬和传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bf64d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1.html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的影像传播及当代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