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考试

发布时间:2012-07-22 09:5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被称为“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第一篇小说是文言体的《怀旧》。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对话体)、散文诗集《野草》(是独语体。雪和风筝都出自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出自郁达夫的《怀鲁迅》)(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奠基人”,是文学的、思想的、文化的乃至历史的“巨人”。鲁迅前期的思想构成:进化论、立人、个性主义/精神界战士、改造国民性的见解 鲁迅作品的特点: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的借鉴西方小说形式,不自觉的吸取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 1“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示众》、《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中,“看/被看”双方同意属于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庸众”。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的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深刻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狂人日记》、《药》、《孤独者》等作品“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独异个人/庸众),即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牺牲者与受益者、医生与病人之间,二者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这类小说渗透着鲁迅自身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生命体验:悲哀、悲悯、孤寂、隔膜以致恐怖、愤激与复仇。2、“离去归来再离去“叙事模式和人生模式,也可称“归乡”模式:在《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故事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1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则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奴从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意识;2、《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里的高而础,他们是伪道学和卫道士,是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3、《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们曾经是社会革命的先驱或追随者,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却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信仰崩溃、彷徨苦闷、颓唐潦倒甚至违志逆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4、《药》中以夏瑜为代表的为革命献身的启蒙者,“独异的个人”;5、《伤势》里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经过“五四”风雨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却由于主客观原因遭受到人生和爱情的失败。(填空)《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对“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大胆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 一方面狂人由于某个特殊的契机,脱离了昏庸状态,开始觉醒,另一方面也因独异于庸众而产生不安和恐惧之感。狂人以精神界战士的姿态逐渐展开对以家族制度和礼教为载体的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与批判。 《狂人日记》具有双重结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它从狂人的视点集中叙述了狂人从发病到病愈前的整个过程,从思想意义的角度来看,则是狂人对封建文化的叛逆和最后被统治阶级收编的过程。狂人的病理过程和思想过程并行展开,构成小说丰富的意义空间。 《狂人日记》作品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塑造狂人这一形象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包括病态心理、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的状写与描摹);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即小说的寓意和思想性),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阿Q正传》“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既有浓厚的写实性,又有强烈的讽喻性。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未庄为历史舞台和典型环境,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刻画了阿Q这样一个没有内心自我、缺少灵魂的庸众形象,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和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阿Q性格体现着具有长久受奴役受压迫历史的老中国儿女的精神创伤,它的荒唐可笑与巨大危害是需要积极正视和勇敢批判的。 “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无家可归的惶惑、面对死亡的恐惧,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孤独者》由困境而绝境,由希望而绝望,魏连殳既抗世由玩世,最终以心灵之“我”报复肉体之“我”,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的报复。小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但在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驳难。“为爱我者活着”已经是生存意义的底线,还要追问在底线之后还有没有可能性,就出现了“为敌人活着”这样残酷的选择。《朝花夕拾》和《野草》,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朝》是回忆性散文,原名《旧事重提》是娓语体;作品记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具有自叙传性质。《野》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不同程度地抒写了他的苦闷、茅盾、彷徨和自我审视,在低回哀婉乃至悲怆之情中时时可见激愤倔强的声影。艺术特点:a\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b、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艺术,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创造出一个即与“现实世界”对立,又是陌生的“艺术世界”,使作品具有一种神秘美。C、充满着奇骏的“变异”,不仅艺术世界是现实的变异,语言也是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甚至文体也发生变异:明显表现出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d、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时《野草》修辞的显著特点。《影的告别》,是鲁迅在“实有”和“虚无”问题上挣扎的产物。“你”(形)和“我”(影)是一个共同体,“影”的形象显然代表着诗人的另一个自我:“你”(形)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是按照社会规范的常规、常态去生活的,而“影”却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且是社会规范的反叛者。《影》主要是剖析作家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除去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开头以沉重缠绵的句子,隐晦难解的语言,表白了自己要告别而去的原因和彷徨虚无的心境。“乡土小说”鲁迅是开创乡土小说范型的先行者,他的《故乡》、《祝福》、等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在东京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提倡“为艺术而文学”;1930年和鲁迅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沉》“零余者”: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敏感,孤傲自卑,流露出浓厚的幻灭感和危机感。“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作家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郁达夫的小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学风格,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的新体式。郁达夫散文中的“自叙传”色彩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一种是颓废,一种是憎恨。 许子东在《郁达夫新论》中评论他的游记:“从整体上看是奇特的他以平淡的内容,容纳复杂的情感;以散漫的结构,表现起伏的情绪;以清隽的文笔,渲染忧郁的情调。” 《钓台的春昼》是一篇游记散文。“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作家群如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以“表现并讨论关于人生的一般问题”为共识,汇成一股短期的创作热潮。 1919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处女作《两个家庭》,还著有《繁星》、《春水》和《寄小读者》。“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她是新文学初期最富盛名的女作家。《超人》整体上呈现一种温柔、细腻、含蓄的风格特征,特别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以情节的曲折见长,结构单纯明了,思想内涵丰富,语言典雅隽永深婉、清丽透明淡远,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具有诗化小说的特点,颇能代表冰心其时的小说文体。 冰心体:不是情节的铺张,而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鲜明、强烈的现代气息:而且在探究社会、家庭、青年问题的小说中有着感伤、忧郁的印痕,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被称为“冰心体”

许地山,笔名落花生,“文学研究会的代表者”为人生而艺术。许氏关注道德与意志,执着于爱与慈悲,信奉“爱的哲学”,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传奇的三个主要因素主要作品小说集《缀网劳蛛》、《春桃》和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等因为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宗教意识和宗教热情被称为“中国的夏多布里昂”。《缀网劳蛛》,尚洁独特的“蜘蛛结网”的人生哲学,既有超脱尘世的佛教成分,又有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对世间的祸福荣辱“表面上看是逆来顺受的弱者,实际上确实达天知命的强者”。

庐隐以“问题小说”闻名,庐隐是其新文学初期的代表女作家,是“五四”的产儿和觉醒者,她一生与她全部作品凝聚了少年中国第一代女儿的全部力量、欢乐、痛苦、迷茫。《海滨故人》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以“自叙传“的手法写露莎与几位女同窗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的过程,听风赏月浅吟低唱换了锅碗瓢盆的合唱,古卷青灯的相对、天涯海角的漂泊。主要人物露莎虽然敢冒世俗之大不讳,爱上有夫之妇,却没有冲破一切束缚的道德勇气,只能以一种不无虚渺的自我伤感来对付自己,这种绵绵哀感令人同情,却更多的具有古诗词中婉约派伤春悲秋的意境和情怀。

废名,一位特异的以抒情见长的田园作家,原名冯文柄,代表性小说《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等,注重情趣和意境的营造,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凡叙述乡间儿女翁妪之事,都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有着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瓷、清澈如溪流的风格,”《竹林的故事》正视他这一风格的体现。《竹》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作为文中人物的“我”,一个是作为叙述者的“我”。在现在抒情小说体式的发展史上,从郁达夫到沈从文,废名是中间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问题小说代表人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919年发表白话处女作《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引起文坛瞩目,提出妇女人格和社会地位的问题。《隔膜》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地位,对城镇小市民、学校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采取冷静批判的立场,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病态,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叶在1928年发表《倪焕之》是新文学初期少见、也是其唯一的白话长篇创作。 叶教育小说的两个主题a、暴露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剖析和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其教育小说的基调。b、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又含一种热情和主管见解。

凌淑华,短篇小说有《花之寺》、《绣枕》和《酒后》等,散文集《爱庐梦影》。凌用手中的生花妙笔书写了一曲鲜活的女性生命的赞歌,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反应女性渴望获得生理和心理双重解放的欲求,反映女人的精神成长层面。《酒后》塑造了一位敢于寻找自我主体价值的新女性,说明这一类女性开始微露那种大胆的对自我主体价值注目的端倪,展开对自我本真的生命追求与探寻。

丁玲,原名蒋冰之,代表作有处女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作品塑造了“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在沙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有对追求“真的爱情”、个性解放的无限憧憬,她的一切狷傲、孤僻、乖张甚至变态行为都是针对周围环境而发的,她的任性正视对那个没有爱情与温暖、充满虚伪与欺骗的社会的坚决抗议,是面对黑暗的现实她执拗地寻觅人生意义又无出路的具体表现,她们鄙视世俗反抗传统又不免陷入虚无和情色的诱惑,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反映出生活在经过五四革命潮流冲击但黑暗势力仍十分顽固的20年代中期的知识女性对于自身的自由及与大时代关系的思考和探求。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较早以女性视角和女性化风格书写且主观化色彩浓厚的作品。孤独主题表现在a、女性的社会生存和精神文化处境上的孤独,b、女性在整个文化话语领域中的孤独处境。《我在霞村的时候》塑造的是一个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抗日工作的乡村青年女子贞贞的形象,她在身体饱受摧残、患严重性病回乡治疗时却备受乡亲们(封建意识和小市民习气)的道德贬抑和人格羞辱,受伤害的少女以出走的方式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作家在主人公“冷”与“硬”的性格塑造中捕捉到一个孤独痛苦而又自尊倔强的灵魂,表现她的希冀与追求。

湖畔诗人,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同年出版诗歌合集《湖畔》。所作诗多为歌颂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诗中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种表现方式。

小诗的形成收到周作人译介的日本短歌、 句、和郑振铎译介的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代表诗人有冰心、白宗华《流云》。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带有“五四”时代的鲜明思想印记,反映了“五四”落潮后的迷惘、哀愁情绪,富含人生哲理,是作家“爱的哲学”的集中表现,基本主题是歌颂自然、童真与母爱。冰心从事物存在的真相与人性的角度出发,告诉青年不要只看表面的快乐、贪恋外在、一时的安逸,要懂得内在的真正快乐,生命才有价值。这种“吊诡性”认识显示出冰心哲理诗的一种深刻和小诗的“知性美”特色。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他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他力倡“主情主义”,强调内心情感、情绪的表现,把中国新诗从“模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阶段,郭沫若写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等,《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诗作之一,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诗题的“死其幻身,本性不生不死”的象征意义与除旧立新、渴望新生的“五四”时代精神相一致。“凤凰”可以指祖国,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自身,或二者合一;“涅槃”指在烈火中获得永生,然后傲然自立于世界,这是“五四”时代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此诗借“凤凰涅槃”这一梵语典故传达了民族觉醒的声音。

冯至,原名冯承植,1923年参与“浅草社”,后又与陈翔鹤等人成立“沉钟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代表作有《帷幔》、《蚕马》、《吹萧人的故事》等。新诗的格律化:自由诗、半格律诗、格律诗。《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色彩明艳情调凄美的爱情诗。《小河》的主题a、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b、又写了对这种简单方式的爱的忧虑,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c、是诗人对爱的理想破灭后虚幻的人生的预言,在爱情的热烈追求中隐含着爱的无法成功的酸楚,这是该诗优美动人的内在核心。《蛇》通过奇特、大胆的想象,把炽烈、真挚的情思寄寓在“蛇”的冰冷而寂寞的形象中。这首借画抒情的诗即为一种在想象中展开的“我与你”的对话,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的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徐志摩1923年与胡适组织“新月社”,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再别康桥》,“康桥”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是诗人爱情、梦想和青春的“客观对应物”,通过对诗歌及其含蓄的表现了诗人“寻梦与梦之不可追拾”的感伤,表达了现代人面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方式:潇洒地去承受。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表现了新月诗人的承担意识和绅士风度,是典型的新月诗人的生命哲学。《再别》特点a、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b、语言:节奏感、旋律感、弹跳性音乐美c、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何其芳,代表诗集有早期的《预言》和抗战时期的《夜歌》。《预言》是一首爱情诗。

冰心、丁玲、张爱玲之比较1冰心与丁玲间的比较:冰心是较为“古典”而丁玲更为“现代”,她们代表了两个时期的女性思路。当叛女和淑女处于两种不同的“人生场”中,冰心笔下的淑女以家庭为活动场境,女性是其中牵动一切的线头,扮演好女性的角色,但淑女的可悲之处在于无权主宰自己或他人命运,托付的过程也是失落自己的过程;丁玲笔下的叛女多为单身女性,女主人公面对的是自己,只对自己负责,而“家庭”或“个人”的生存场境意味不同,后者提供了张扬个人主义的可能性,建立一个能自立于家庭主义网络之外的女性形象,活在自己个人的天地里。a冰心:建构现代女性的神话:女性理想之梦的建构者、演绎者和阐释者,早期的冰心致力于寻找从历史有深处走出来的中国女性的角色意义——爱的秉赋及其对人间的照耀。丁玲:重构神话:涉世未深的丁玲以反叛者的姿态重改了淑女神话的思路,以新的形象(莎菲)系列显示了对冰心的超越及另辟蹊径:绕开现代淑女的梦想,从另一角度写“五四”知识女性高傲而自尊的身影,破碎而滴血的心灵,拒人千里的任情任性,以及外墙内弱的本来面目——莎菲的划时代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女性为妻为母的传统角色含义,肯定了女性独立存在的价值,以她为代表,女性第一次正面而不是躲躲闪闪地、痛快而不是羞羞答答地向全社会诉说自己的不幸与渴望,居高临下地对男性中的弱者劣者进行嘲弄和否定。c张爱玲:解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女性文学的尾声与终结,尽管其创作的活跃期距离“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期整整迟了二十年,但她成长过程仍处于“五四”文化精神的辐射圈中;张爱玲是紧接冰心、丁玲之后一个对中国女性有重要见解和表达的作家,后者与前者间构成某种承接、对话和超越关系;张爱玲直接为“五四”女性神话划上了一个句话。张氏的创作始终保持一种反浪漫主义的姿态,她的“揭老底”嗜好和审丑倾向、童年的创伤性经验使她冷静而真实地走进女人生命深处,称为“五四”女性神话的颠覆者和解构者。

戴望舒,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受法国象征主义和晚唐诗风的影响所作的幽婉轻盈的作品,收入《我底记忆》、《望舒草》和《望舒诗稿》诗风“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标志着象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深度和规模;后一时期是在现实的推动下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下的深情厚重之作,收入《灾难的岁月》。《雨巷》是作家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他因之被称为“雨巷诗人”。《雨》主题a、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所表达的是一种朦胧飘渺的感情,一丝淡淡的哀愁与悲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b、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彷徨心境的真实反映c、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是戴诗的悲剧主题d、《雨》有意无意的暗示“残忍”这一题旨,诗人不是为革命倒在反革命力量的镇压的血泊中而忧伤,而是为这一切带来的“残忍”迷茫。《雨》艺术特点:本诗鲜明的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音乐效果。全诗还回荡不息、轻盈流动、婉转悦耳的乐感。旋律主要来自诗韵。 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从《雨巷》到《残损的手掌》,戴望舒走过了一条“中国一个正直的、有很高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典型之路。

朱自清,文学研究会成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23年仲夏,与好友俞平伯泛舟同游六朝金粉之地秦淮河后,写作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周作人,名遐寿,字启明,号知堂,是“五四”文学革命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追求名士风度,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人的文学》这篇文章中提出“人的文学”这个中心概念,后提出“平民文学”把“人的文学”具体化;另一重要贡献是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一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曲并列的位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散文创作。梁遇春,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春“朝”一刻值千金》很好体现了浡论式思维和闲话风问题的特点。

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失去头的刑天,赤裸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脐上,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的头颅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是那样的有力。看着无头刑天还在愤怒地挥舞盾斧,黄帝心里一阵颤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他不敢再对刑天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那断头的刑天,至今还在常羊山的附近,挥舞着手里的武器呢。 赞扬刑天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精神。诗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8783d749649b6648d7470c.html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考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