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片段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片段一:(整体感知环节) ……
生:我认为诗中的是指困难,海是指理想。

师:很好!你已经读到了文章的中心,可是大家再结合诗中的想一想,看在这个困难的前面加上一个什么词能使它与诗的思想更贴切?

生:(默读思考后纷纷回答)一个个、一重重……
师:很好,那我就来加上重重两个字吧。再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用完整的语句把本诗的中心说出来。 …… 思考:

学生阅读文章能够感知到中心,这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上面,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必须适当的加以追问,使学生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高,教师的追问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的生发。学生的理解有时是不够全面或准确的,或者表述不够完整,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如果教师也停留在学生的水平上,不加以适当的纠正或深入,那么老师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裁判员了,甚至于同学生一样浅尝辄止,语文课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岂能只是一个字了得!这应当是课堂上老师经常要注意的。 片段二:(文句理解赏析环节) ……
生:诗的第二节开头肯定地说,在山的那一边是海!而后面又
用疑问句:在山的那一边是海吗?这是为什么?

师:好样的!你读书勤于思考,值得表扬。对这个问题我想请大家再读课文,展开一下讨论。同时我提示你们把上下文连起来读,整体思考。

生:(一段时间沉默后,有人举手)后面不是用的疑问,是设问。他是为了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 师:哦,为什么说是设问?

生:因为在问句的后面用了是的进行了回答,自问自答就是设问。

师:理解非常正确!前面用肯定句,后面用设问,不仅使感情表达更强烈,而且使语言的表达更灵活、更丰富。 …… 思考:

课堂上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发问,非常宝贵,老师要细心地呵护,切不可横加指责,即使是指出错误时也同样要注意方法,不然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述片段中学生在提问前因为没有仔细读文导致了错误。这时采用提示阅读、大家讨论的形式,暗示学生的读书方法,自读自悟,是一种激励中的纠错。

片段三:(文句理解赏析环节) ……
生:小时候,妈妈为什么要告诉他山那边是海,而不说是山呢?


师:是呀,我也有同感,为什么呢?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那是妈妈故意从小教育他树立理想。 生:我认为,这是妈妈随口说的。(有人附和)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默然)

师:那好,大家就上述的两种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生:……
师: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第一种意见可能是从诗意的角度思考的,第二种意见可能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思考的。老师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因为从诗的第一节看,小时候的爬山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海,这时的是自然的海,直到长大后才给赋予了理想的意义,这意义应该看作是的行为,不是妈妈的意思。小时候,很可能是因为妈妈为了摆脱的纠缠而随口说的,也许妈妈并没有想到这随口一答,在的心中竟然扎下了如此深的根,成了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老师的理解,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在下课以后继续与老师进行探讨。 …… 思考:

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老师干什么?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老师不能简单地一句你们都对而了事,学生说了一大堆,期待着老师的评判,而作为老师却没了主张,那学生就会茫然,尤其是那些没有确切意见的同学更会是觉得无所适从,那么
课堂上就出现老师主导作用的缺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分析,该肯定的就应该有肯定的理由。当然,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可草率地用错误一词去下结论,要给持不同意见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21912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c.html

《在山的那边教学片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