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推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布时间:2016-05-27 12:25: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警务机制改革和社区矫正工作为推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广西来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韦文晋近年来,我市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为着眼点,以深入开展警务机制改革和社区矫正工作为推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我市社会稳定动态六项工作综合排名位居广西14个地级市的第6名,首次进入全区先进行列,其中突出治安问题有效整治率和社会治安认可率并列第1名,矛盾纠纷有效调处率排在第3名,公众安全感从14位上升到全区第82011年我市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排在广西前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郭声琨、马飚、危朝安等自治区领导均对我市去年工作做出了肯定性批示,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更是盛赞"来宾的发展,是广西发展的缩影"。一、改革创新警务机制,突破城乡治安管理难题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市情的深刻变化,公安机关沿袭多年的传统警务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城市社会管理需要。为此,我市将警务机制改革置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积极探索现代警务管理新机制,在现有警力不变的情况下组建集刑侦、治安、巡警、特警、交警、派出所等警种职能为一体的合成化复合型新警种--来宾市公安局城区警务警察支队,将公安机关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三大职能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功能综合、整体联动、一警多能,变原来的110接警多级移交制为城区警务一级接警制,接处警时间由过去的510分钟压缩到现在的3分钟以内。变传统的8小时工作制为24小时全天候防范机制,投放街面巡逻的警力由过去的6%左右升至现在的60%左右(含辅警),提高见警率,提高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解决了"猫鼠同步"的问题。街面可防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违法案件均下降60%以上,一举破解了长期以来市城区社会治安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和群众满意度不高的突出问题。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对我市公安警务机制改革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自治区公安厅按照"来宾模式"出台《广西公安机关城区警务工作站建设工作规范》并在全区实施。2011426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打防控体系建设座谈会,特邀我市代表广西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公安部领导和与会人员对"来宾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好评。一是科学设置站点,突出警务特色。我市根据市城区地域特点、治安状况、车流情况,在市城区重要地段和道路节点设置7个警务站,配备警力270名(含辅警150名),主要警力摆上街面,依托街面警务站,实施功能综合、整体联动、一警多能和全天候防范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强有限警力的复合型效能,有效维护城区社会治安稳定,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服务百姓更周到,打防控管更直接"的目标。二是整合警力资源,实现功能综合。我市推行城区警务机制改革不是将原有交警、巡警部门进行简单组合,而是将公安机关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三大职能进行有机融合,在公安编制不增加的情况下,整合警力资源,从刑侦、治安、巡警、特警、交警、兴宾分局及派出所抽调民警,组成市城区警务警察支队,履行刑事、行政和道路交通管理执法职责,实现打防控管功能综合。重点打击街面"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迅速、有效追击拦截、布控围堵现行违法犯罪分子,盘查嫌疑人,加强社会面管控,以打促防,以管固防,以长效机制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三是打防控管齐抓,快速高效运行。城区警务按照精确指挥、机动高效、以点控线、全时覆盖的勤务原则,依托警务站建立快速反应中队,把原来的110接警多级移交制变为城区警务一级接警制,变传统的8小时工作制为24小时全天候防范机制,在城市主要道路、街面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防控、指挥交通,第一时间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打击现行违法犯罪,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实现与情报信息中心和视频监控系统的无缝对接,构建动态监视范围大、跟踪控制及时、数据传输实时、警力投送快速的立体防控网络和集约化、数字化、点对点指挥的全天候动态机制。在勤务安排上,每个警务站实行"四班三运转",坚持"高峰守点,平峰巡线",车巡与步巡相结合,每天24小时不间断防控。在巡防重点上,侧重于复杂地段、繁华路段、重点部位、学校路口的巡逻防控,重点打击街面"两抢一盗"等各类现行犯罪,压缩犯罪的时间和空间,减少案件发生。在服务群众上,创新服务,实行"阳光警务",开门评警,对群众的求助,热情、文明、规范,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四是建立完善机制,规范执法勤务。为确保我市城区警务机制高效运行并取得成效,我市分别建立和完善了六大工作机制:(1)扁平化指挥调度机制。城区警务警察支队接处警受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实施可视化点对点指挥,执行一级处警制,减少中间层次,提高快速反应能力。(2)先期处置机制。城区警务警察支队对辖区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都要进行先期处置,采取相应措施。(3)联勤协作机制。城区警务警察支队与相关部门、警种及派出所实行分工负责与协作配合制度,联勤联防,形成合力,做好案件交接消化,防止推诿扯皮。(4)规范执法机制。城区警务警察支队严格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正确履行职责,民警全部配备执法数码记录仪,坚持做到严格、公正、规范执法与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相结合。(5)教育培训机制。我市从实战需要出发,重点实行综合执法培训,加强民警应知应会内容的学习训练,采取"一帮一""练中干、干中练"等办法,让民警由"单一型""全能型"转变。(6)督检奖惩机制。我市对城区警务工作构建了市公安局领导、督察支队、城区警务警察支队三级督检制度,采取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多时段、多区域开展督导检查。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建立九大工作台帐,推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民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落实从优待警,强化保障工作。我市高度重视城区警务警察支队的队伍建设,注重解决好队伍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等问题,让民警真正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不断增强民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支队正职领导高配副处级,副职领导和大队领导定为正科级,中队领导定为副科级。领导职数占民警总数的44%。民警和辅警值班执勤按规定发放津贴补助。值勤民警(辅警)一日四餐均在工作站用餐,定点定餐,按时专车配送,保证民警(辅警)用上安全、卫生的食品,安心做好工作。同时,我市财政投入400多万元为城区警务警察支队配备了各种先进器材装备和通迅设备,配备警用车辆53辆(含28辆摩托车),民警每人一台对讲机,警务站的摄像头和车载GPS卫星定位系统及摄像机与指挥中心实行无线实时图像传送,便于指挥中心点对点精确指挥调度。每个警务站的电脑都接入公安信息网,民警可通过公安警务信息综合平台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和网上查询、比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现实斗争服务。我市还将警务机制改革进一步向各县(市、区)、各乡(镇)延伸,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警务信息平台。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都已经建立城区警务警察大队,与城区警务警察支队衔接,形成整体联动。各县(市、区)将警务工作站向乡镇延伸,全市延伸到乡镇的警务工作站有14个,14个乡镇警务站与128个社区和农村警务室联合形成了城区、乡镇、村屯全覆盖的新型治安防控网络,真正建起一个群众安全有保障的"网格化"社会。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强化特殊人群管理我市将社区矫正这一刑罚的重要执法活动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特殊人群管理。201020125月,全市累计接收矫正人员1000多名,解除矫正550多人,现在册680多人,没有出现脱管,没有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2012518日,自治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在我市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一是创新领导机制。20105月,我市成立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法、检、公、司、民政、财政、社保、工、青、妇为成员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市社区矫正工作。6县(市、区),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市、县、乡、村(居)四级工作组织网络。二是创新协调机制。我市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需要召开会议,有效协调和解决本地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考核内容,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市各基层法院判决管制和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均能做到100%衔接,各基层派出所积极配合司法所做好矫正人员入矫的衔接、矫正的教育、监管的支持、解矫的审批等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有效推进。三是创新保障机制。我市认真落实自治区司法厅、人社厅有关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发公益岗位用于社区矫正和安帮工作的意见》,给每个基层司法所配备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作为协警,全市基层司法所均增配一人或以上,合山市还达到每所配2名公益性岗位。最近,市委、市政府根据司法所业务范围拓展和业务量扩大的情况,又给予每个司法所再增加一名公益性岗位。配备完毕后全市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公益岗位人员将达140人以上。同时还注重抓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在有矫正对象的村(屯)发展老村干、老师、老退休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等参与其中,成为志愿者,不断壮大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立社区矫经费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各县(市、区)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每年2000元的标准纳入预算,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逐年增长。此外各县(市、区)还根据需要,临时划拨必要的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我市市本级工作经费也列入了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市财政从今年起将中央政法财政专项转移资金的装备经费向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设备采购倾斜。目前全市投入开展社区矫正经费达500多万元。四是创新管理机制。随着社区矫正人员的日益增多,社区矫正工作量的不断增大,如何破解社区矫正管理资源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矫正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该市大胆采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20108月,我市社区矫正部门与中国电信来宾分公司在广西率先签署并实施了《信息化运用"司法E"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GPS定位技术应用于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的实时管理,实现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考核管理、档案管理、决策分析等六大功能,使用该系统能有效控制社区矫正人员活动范围,及时对重点对象进行教育,结合短信、语言技术优势,实现社区矫正工作者与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交互,能够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数据进行记载,自动生成电子档案,便于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效率化、科学化发展,提高日常监管效率和质量,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能,遏制漏管、脱管。全市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形成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分级管理,现有市级平台一个,县级平台6个,乡级平台70个。到3月份,累计采取定位监控手段的矫正人员达658人,占累计人员52.8%。同时,我市注重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各项工作环节规章制度,建立全市三级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上,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6个县(市、区)都设立了"社区矫正中心",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五是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目标机制。为达到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内的工作要求,我市紧紧围绕"接得进、管得住、矫得正"的工作目标,各部门积极配合,顺利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接得进"。如何"管得住",我市采取信息化管理监管、日常监管、责任人监管"三管齐下"的监控措施和"三级"分级监管办法。出台了《社区服刑人员月计分考核和奖惩办法(试行)》、《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分级监管办法(试行)》,使司法所日常监管目的性明确,监管的内容和方式更具有操作性;对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按可能性较高、一般、较低分别对他们实施"严管、宽管、普管"三级管理,将有限的警力用在重点人员的监管上,达到有效预防重新犯罪的效果。实现"矫得正",教育环节尤为重要,我市有针对性的采取了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公益劳动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措施。首先强化法制教育。将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编成社区矫正人员须知载入《社区服刑人员手册》,使他们能够经常学习,对照自己的行为,做到遵纪守法。其次强化思想教育。为解决思想教育环节没有统一内容的问题,我市编辑《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教育教材》,使全市社区矫正教育内容相对统一,避免在开展教育矫正时因矫正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的差距,而导致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教育矫正上的差别,影响社区矫正质量。第三组织公益劳动。为使社区矫正人员感到人生的价值,组织参加公益劳动很重要。我市狠抓公益劳动的基地建设,全市建立了公益劳动基地6个,使公益劳动常态化。笫四整合资源开展心理疏导。我市利用与监狱、劳教单位"结对子"工程,整合监狱、劳教单位心理矫正队伍力量,为地方社区矫正工作服务。广西中渡监狱和广西第二劳教所派出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干警随时到各县(市、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填补了我市开展社区矫正心理疏导工作的空白。当然,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只是做了一些探索,与中央、自治区的要求以及群众期望还有不少的差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d87b98e45c3b3566ec8b8f.html

《以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推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