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被问题及应对措施1

发布时间:2011-05-09 15:12: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被问题及应对措施

系部名 应用技术系

专业 08物流管理专科班

生姓名: 宋雨浓

导教师

二○一一年六月

从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的关系入手,系统介绍现在国际物流环境下如何开展供应链。首先介绍物流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物流基础知识以及物流的基本功能,供应链管理的形成过程。通过探讨供应链与物流的关系,引出物流模式,对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进行详尽的论述,强调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供应链的以下的物流特点,引出供应链管理概述,介绍几种主要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本文通过现代物流知识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体现物流管理运用的具体方法。同时通过资料查阅和调研,分析了当前造成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慢的问题原因,即国内企业的物流模式不适应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现状。在此问题上从国内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国际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差异,以及供应链在国际企业的重要性。

关键词 物流;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

1、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1.1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1.1.1 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可以把这些定义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

(2)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

(3)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供应关系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1.1.2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九十年代以前,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活动和资源主要采取自行投资和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和为他提供材料或服务的单位是一种所有权的关系。“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方式使许多制造企业拥有从材料生产,到成品制造,运输和销售的所有设备以及组织机构。

但是,面对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趋势,纵向发展会增加企业的投资负担,迫使企业从事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而且企业也会面临更大的行业风险。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纵向一体化”的弊端,为了节约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而把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自身则采取集中发展主营业务的“横向一体化”的战略。 原有企业和为他提供材料或服务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形式下,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信息沟通,物流速度,售后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就是适应这一形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背景

供应链管理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国家,它是物流管理逐步发展的产物,但与物流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物流概念的起源于1912 年美国学者肖(Shaw)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肖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界定为物流。1922 年克拉克(Clark) 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开始把物流这一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二战期间,军队后勤管理的兴起对物流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战后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军队后勤管理学的商业物流理论,其意侧重指合理有效地组织商品的供应、保管、运输、配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制(JIT)生产方式的出现,物流管理开始关注顾客需求,从单纯管理货物物理空间的转移发展到注重环节间信息共享和规划。1998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开始将物流定义为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成为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开端。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进一步修订物流的定义,明确将物流管理纳入到供应链管理的范畴。随着对现代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化,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5年初将协会的名称改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并颁布了最新的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即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这一举动说明供应链管理这种全新的概念已完全取代并吸收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概念。

2、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

当今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处于“初、低、差”的状态,在于以下问题阻碍了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

2.1观念陈旧,困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现阶段,许多企业只注重从提供企业利润的两大源泉(即节约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功夫,而不明白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促使企业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不断协调与完善,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因而也就没有确立起物流是企业利润第三源泉的新利润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有部分企业开始或逐步重视供应链管理,但很少有企业将供应链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也没有将物流看成是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反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如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对物流活动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中,还没有摆脱“小而全、大而全”自我封闭的困扰,更没有真正认识到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机会变动频繁,所需资源组合不一,单个企业的资源难以迅速和长久地形成竞争优势。陈旧的利润观和传统管理思维,困扰了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2.2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按照不同的职能工作划分权利和责任的,传统上执行同一项工作的所有人员会集中成为一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通常会按分工考虑如何获得本部门的职能优势,很少充分考虑其它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考虑关联企业的情况则更少甚至不予考虑。这样的企业组织结构,必然使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主要是企业内部整合的技术问题和供应链整合的技术问题。从企业内部整合的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很多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仍然各自为政,很多工作交叉作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状态根本就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从供应链整合的技术角度来看,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各环节协调一致,才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掌握这种整合技术,当然谈不上实施具备足够灵活性与可变性的供应链管理。二是合作问题。主要是合作伙伴互相不信任问题和企业文化相互冲突问题。在合作伙伴互相不信任问题上,主要表现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即供应链节点企业)常常因相互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产生彼此间对抗的行为,从而使供应链中的各项活动无法实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在企业文化相互冲突问题上,主要表现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各节点企业的文化、组织的环境及管理的风格和技巧,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障碍。以上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

2.3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阻碍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全球有30%的企业有计划地对信息系统进行投资,但信息技术水平仍然落后,很多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使得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自动化仓储系统、计算机辅助运输线路设计和车辆配载等现代科技手段都得不到充分应用。即使有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公司的互联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没有很好地整合信息流,信息严重不透明,企业之间很难实现实时、无缝的信息共享。另外,目前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仍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也相当滞后。即使许多部门、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商品信息库,但数据库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些不一致的数据就导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无法实现。信息不能共享,必然阻碍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

2.4物流标准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实施

尽管过去的10年中,在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仍存在严重的问题,除了《商品条码》应用较好以外,其它标准的应用并不乐观,《储运单元码》的应用正确率还不到20%。另外,大多数企业不但其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不标准,而且其信息传达也不通畅,与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差距很大,如集装箱的尺寸、集装箱中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的货架等,国际上都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而我国企业有的采用澳大利亚的标准,有的采用欧美的标准,有的采用日本的标准,还有采用自己企业定义的标准。诸多不同标准的应用,使各个环节的运作无法统一,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实施。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介绍,目前各个国家在统一标准、规范信息技术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方面,既要满足国内统一,还要遵循国际的标准,真正做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一品一码,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因此,各国企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3、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它对于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其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独特的国内经济环境及长期形成的企业内部管理特色及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导致了一些不同于别国的问题的存在,我对此作一简单剖析。

3.1 产品不规范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尤其以饮食等行业为甚。

3.2 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近年来电业的低价竞争便是一例。

3.3 信息滞后

建设物质技术基础设施,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硬件保证。已有的信息反馈系统不外乎一些财务、统计报表及指标,且偏重于事后分析,反馈不及时,致使决策失误增多。

3.4 管理不规范化

各实体企业在内部实行画地为牢的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各车间、班组条块分割严重,利益趋动的短视化行为明显,难以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亦无法形成统一的宏观调控系统。管理机构庞大重叠,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

4、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及优化方案

4.1 供应链发展趋势

21世纪,全过程可视的实时管理和高效率动作将使供应链管理实现划时代的广泛应用。随着经济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物流供应链管理战备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客户服务重点的转变的结果便是重视与物流公司的关系,并把物流公司看成是提供高服务水平的合作者。

全过程可视的实时管理和高效率动作将使供应链管理实现划时代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完全电子化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应该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向。e-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将把企业、客户、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地交换信息。快速、集成的信息流可以使e-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中的每一实体及时响应实际的客户需求和相应调整实际的物流。

介对于要实施e-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企业来说,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使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技术尚在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还需要几年趋于成熟的时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也要经过渐进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来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利用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实现制造过程集成以及和外部供应链的集成。

4.2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方案

4.2.1 有效的顾客反应

市场需求不断地变化、顾客对品牌的关注度与忠诚度不断地下降、潜在进入者与竞争对手不断地蚕食市场,使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企业不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快速地制定出相应的策略,那么资金再雄厚的企业可能也无法生存下去。因此有效的顾客反应对于供应链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效的顾客放映首先要做到,使新产品的导入效果最大化;使补货系统的时间和成本最佳化;使交易和促销系统的效率最大化。快速的产品引进。最有效地开发新产品,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以降低成本;(快速的门店分类。通过二次包装等手段,提高货物的分销效率和库存使用率;快速的促销。提高仓储和运输效率,使促销系统效率最大化;快速的补货。以需求为导向通过EDI进行自动的连续补货,降低订货成本。

应用有效的顾客反应系统时必须遵守的五大基本原则:

1ECR要求必须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高价值服务,具体表现为:更好的商品功能、更高的商品质量、齐全的商品品种、更多的使用便利;

2ECR要求供需双方必须从传统的输赢交易关系转变为双赢的联盟伙伴关系,要求企业的组织文化与经营习惯进行必要的改革;

3ERC要求及时准确的信息必须在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决策方面起重要的战略作用,要求企业通过EDI在供应链上进行信息交换和分享;

4ECR要求必须建立与供应链匹配的绩效评估体系,进行公开的利益分配,以增加商品价值量、减少供应链库存、降低各种经营管理成本;

5)ECR要求即时配送(Just In Time DistributionJJTD)、交叉配送(Cross DockingCD)、自动的连续补货和店铺直送(Direct Store Delivery DSD)等。因为交叉配送缩短了交货周期,而店铺直送不仅保持了商品的新鲜度,更能有效地减少商品的运输破损。

4.2.2 供应链管理环节中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

企业过去赢得竞争优势是靠成本、质量、技术、渠道等,而现在,仅凭这些已不足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这一战略武器,在竞争中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及以速度取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重点。

市场需求不断地变化、顾客对品牌的关注度与忠诚度不断地下降、潜在进入者与竞争对手不断地蚕食市场,使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企业不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快速地制定出相应的策略,那么资金再雄厚的企业可能也无法生存下去。

当比尔盖茨警告微软员工“如果微软不能对市场变化给予快速反应,那么微软离倒闭就只有18个月”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的竞争法则下,企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雄厚的资金支持、悠久的企业历史,甚至是很高的品牌知名度,而是一种基于时间优势、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高价值的产品,这就是基于时间变量的竞争优势所产生的最深刻的内涵。企业能否构建出这种竞争优势,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与竞争结果的成败。企业要构建出这种竞争优势,必须打造成功的快速供应链。

快速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集成和整合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达到加速供应链响应速度的目的。它需要3个要素的配合: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和保证执行,即要实时采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数据,运用收集的数据产生各种相关的计划,最后依靠公司的执行能力保证计划的实施。

有了信息收集和计划能力之后,实现快速供应链管理最终还需要执行能力的有效配合。从交货到生产制造、原材料采购,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执行力薄弱,都会导致库存的积压或者是缺料的产生。

快速反应系统其实也是一种提供商品的控制技术,使零售商与制造商或供应商之间,为了提高库存周转速度而进行通力合作,以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零售商可通过EDI将订单传送给制造商,制造商立即以最有效的方法安排生产和发货。这种快速可靠的订货反应连续不断地进行,就可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简单地说,快速反应系统是使供应链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库存投资。通过供应商、物流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密切合作,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在很短时间内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4.2.3 在供应链管理环节中利用射频技术

RF技术,英文叫Radio Frequency 中文叫“射频”。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其优点是远距离识别,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智能化,难于伪造,可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尤其在需要不断改变数据的情况下更加适用。

根据射频技术开发而成的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PDTPortable Data Terminal),即手提式阅读条形码应用的机器,可用无线电传数据或通过RS 232和电脑相连,也可连接便携式打印机。

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现在已普遍应用。该设备包括:1个扫描器,1个体积小、功能强并带有存储器的计算机,1个显示器及1个供人工输入的键盘。操作时先用扫描器扫描位置标签,于是货架号码、产品数量便进入PDT的存储器,存储器中的数据随时传送给主计算机。

射频技术接收传发装置通常安置在运输线的检查点、仓库、车站、码头、机场等处的关键点。这样一来,货物无论是在订货中、运输途中还是仓库储存中,通过贴在标签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各级工作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所有的信息。

接收装置在接收到RF标签信息后,自动连通接收地的位置信息,后传到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

结束语

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搜集资料,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思考,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论文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虽然我的论文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可以自豪的说,这里面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有我的劳动。当看着自己的成型的论文真是莫大的幸福和欣慰。我相信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都会化为甜美的甘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何炬.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选择机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

[4]汤浅和夫.供应链下的物流管理[M].孙玉生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5]基尔戈.供应链管理与高级规划[M].王晓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王骏.供应链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 Sunil Chopra, Peter Meindl.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3

[8]鲍尔.索克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李习文,王增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1997

[10] Marshall L. Fisher. 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March-Apri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814169af1ffc4ffe47acb9.html

《浅谈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被问题及应对措施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