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发布时间:2019-01-18 01:47: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táng zuò zhě :wáng chāng líng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分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还记得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书中写道: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怎样挥舞青龙偃月刀血战华雄,没写,只通过诸侯的惊愕,战场的气氛,关羽的威猛如在目前。但如果单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来看,这种写法却不是从罗贯中开始。800年前的王昌龄《从军行》,已经成功的使用了这种方法。
  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大漠风尘日色昏中,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作战,战斗会是怎样的艰苦可想而知。可是我们的军人,不是辕门紧闭,躲避风沙袭击,而是主动出击。为了减少风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红旗半卷出辕门,半卷着红旗,顶风前行。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人队伍?飞沙走石算得了什么?强悍的敌军又算得了什么?前两句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人队伍卷挟着风尘,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诗写到这里,读者的心弦已经给绷紧,人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一场恶战已经迫在眉睫。看下去:前军夜战洮河北,写先锋队伍正在血战。读者悬着的心还在空里,援军还在中途,结果捷报传来,已报生擒吐谷浑。前锋队伍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活捉了。情节发展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那种大军出征的迅猛,声势的凌厉,已经暗示了我军的士气和威力。增援队伍如此强大剽悍,前锋的战斗力也不用说。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后续队伍,还没有和敌军直接交手;真正决战并且取得辉煌战果的前军,只从侧面带出。如果改成从正面铺叙,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正面描写,而用侧面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读者仍然可以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夜战洮河北中,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一场激战,没有声嘶力竭,而是轻快跳脱,通过侧面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表达上的难度,应该说超过了温酒斩华雄
  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仕途坎坷不平,多次被贬官。擅长七绝,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注释】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队伍。洮(tao)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吐谷(yu)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f3625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f.html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