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 大赛获奖教案

发布时间:2019-06-05 04:04: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山羊兹拉特》教案

(一)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二)是什么改变了山羊兹拉特被卖的命运?
A.暴风雪
1、齐读611自然段,感受一下这场暴风雪。
2、这一场景,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他们被困迷路、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据相亲相爱的亲情关系作铺垫。
(结构)。
凸显兹拉特的重要性,成了勒文家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从而改变了它的命运;使家庭的贫困,有了转机给阿隆家带来了好运。(内容)
营造紧张的气氛;
制造悬念,提高阅读兴趣。
B.情感
1、暴风雪是改变山羊兹拉特命运决定性因素吗?
不是。暴风雪过后,阿隆一家照样还可以把山羊卖了。决定性因素是阿隆及家人与山羊之间的情感及关系。
幻灯显示: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其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中情感的存在,可以使小说跨越许多,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感受到情感的魅力。
2、遭遇暴风雪前后,人对山羊的情感有何变化?
不舍却不平等(套、牵)读34
平等(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
相亲家人(兹拉特也有一份坐在炉旁)读31
幻灯显示:小说中的情感表现应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小说的情感要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将要漫溢而未漫溢的状态。P88
3、请找出最能感受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
1)分角色朗读14—25段,感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两个弱小的生命体现的最宝贵的情感。
(1)阿隆明明知道兹拉特不会说话,为什么还要一再地和它说话?
孤独、恐惧中的阿隆渴望交流和关爱,需要兹拉特给他精神的慰藉。
2)试着揣摩阿隆此时的心理:庆幸、感激、愧疚
3)小说的人物都能用语言和神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来表现,这一声声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呢?
A但前面有对兹拉特的语言描写吗?(第58段)这是一只怎样的山羊?
B两处描写的表达效果相同吗?直接、含蓄(想象空间)
C老师替作者发挥想象,用人类的语言写出山羊的——”字所要表达的情感。大家也跟原文比较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显示: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碰上这大风雪好像很倒霉,但是我们也很幸运找到了这个草垛啊!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是啊,真要感谢这草垛的主人呢!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别担心,你冷了可以靠着我取暖,饿了可以喝我的奶。
 “‘——’是什么意思呢?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我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我们永远不分开。
 “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是的,我们永远在一起。
3)请两个学生来对话朗读。再让学生说说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没有原文好。不写出来,给人想象的空间更大,兹拉特的情感世界反而显得更丰富。写出来后,就没有这种美了。
4)教师总结:所以这里通过含蓄的方式来表现阿隆和兹拉特之间的亲昵和我温情。在小说的写作中,有时候,适当的节制反而能表达更丰富的情感。
幻灯显示:节制胜于放纵: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4、比较阅读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幻灯显示: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卡莱尔
兹拉特那唯一的声音——’”中,你还能听懂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呼唤?
提示:
人与动物恒久存在的亲情
真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窘迫
物质匮乏的世界里永远温情的慰藉
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有时是有等级的
穷人 普通人 悲悯情怀
……
补充资料:
                 
成都教授10万天价安葬爱犬   挽联人狗情未了
       我是三个多月前从大连来到成都定居的,在街道上散步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这只狗狗。当时我没有太在意,他就一直跟着我走。谈到三个多月前与小狗相识的经历,这位在国内某高校教书的林教授至今仍记忆犹新,狗狗就一直跟着我不离开,直到家里,看着它流浪在外,很可怜,因此舍不得不管它,就让它留在我身边,于是和它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我有高血压,经常生病住院,老伴五年前就去世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长年不在身边。已经近80高龄的林大爷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在这三个月时间里,狗狗就一直守在我身边,看着我,就好象亲人一样在关心我。有时候我拍拍它的头,它就会汪汪的对我叫,这是在让我快点好起来,陪它一起玩儿,我很高兴。林大爷在诉说的时候,情绪激动了许多,眼角也有些湿润。
  好景不长,狗狗得病死了,我很伤感,也很孤独,它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最大的快乐,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我希望通过给它办这个葬礼,来表达我对它的依恋之情。对小狗充满感激的林大爷说,人和动物本身就应该和谐共处!据林大爷讲,他之前找过很多家殡仪服务中心,但都不愿意为小狗做葬礼。今天能够为小狗找到归宿,算是了了我的一桩心愿。老人说完就再也不愿提及其它,绝尘而去。
陪伴老人18年的老狗:大连一名77岁的老人与一只狗相伴了18载,在老人去世后,这只狗竟然围着主人的墓地绕了两圈,拜别主人后,一头扎进了河里跟随主人而去。

沈石溪《斑羚飞渡》
动物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超人的意志、力量、求生的愿望和牺牲的精神。
遇车祸小狗冒死救同伴:724日上午10时许,在商丘市行政服务中心门前看到,在滚滚车流中,一小狗遭遇车祸,同伴舍命救助,使尽全力想把小狗拖到路的对面。面对一辆辆呼啸而过的车辆,那只狗并没有一点胆怯的样子,反而全身掩护住小狗的身体,不时发出悲伤的呜鸣。(810日红网-商丘日报)
回小猪当崽养的狗妈妈:重庆一条母狗痛失狗崽后,竟捡回一头小猪当儿子养,每天喂它七八次奶,仅一个多月时间,小猪就足足长了4斤肉。如此希奇一幕让人惊叹不已。
()情感的作用
1、情感有时是小说的表现对象,作为题材出现.有时是笼罩于全篇的氛围,成为作品的基调.
有时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统摄作品的材料.  有时是小说结构的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
2、阿隆及家人与山羊之间的情感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A、表现对象
B、推动情节发展
C、氛围:温情、爱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自欺欺人  

脊(jǐ)梁 渺(miǎo)茫 诓(kuāng)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31fe8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b.html

《《山羊兹拉特》 大赛获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