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发布时间:2014-07-07 22:15: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浠水实验高中高三历史组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改革。如周文王改革,使商朝属国周到武王时成为本部强国;齐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鲁国的“初税亩”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等。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1)商鞅变法

2)孝文帝改革

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3)洋务运动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中国的改革开放

(五)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的改革开放

【知识综合拓展】

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法

1、认识改革的本质和目的

改革的本质: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条件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时,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改革的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

2、改革的类型(从阶级利益判断其阶级性)

1)奴隶主阶级的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年)、王安石变法(1096年)、张居正改革(1581年)。

3)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1898年)、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二战后欧洲各国的改革和日本民主改革等。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改革、南斯拉夫改革、波兰改革、匈牙利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3、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首先,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和平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最后,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所以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原有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4、改革的时代特点

1)管仲改革:春秋争霸加强军事。

2)商鞅变法:建立新制度内容深入、全面。

3)辽、西夏的改革:顺应潮流吸收先进文化,加快封建化进程。

4)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5)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顺应资本主义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6)美国罗斯福新政: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5、改革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2)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的管仲改革等。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辽、西夏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等。

4)因统治面临危机而缓和矛盾: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

5)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辽、西夏的改革。

6)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

6、改革的历史作用

1)改变了社会形态:商鞅变法,辽、西夏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2)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的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7、改革成败的原因及其认识

1)原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认识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不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共同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基本国情的改革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课堂演练

1.(2004年春北京)过度削弱地主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2.(2002年全国文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贸组织(WTO

【思维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历史上的改革目的在于兴利除弊,或有利于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据此回答1~5题。

1、元人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它所反映的是

A、管仲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B、初税亩的实行使井田制瓦解

C、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D、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2、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无关

A、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矛盾 B、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

3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C、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D、维新派得到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4、导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落后的农奴制致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落后的农奴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

D、加强军事力量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

5、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波、匈、捷)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稳定苏联、东欧政局的需要

D、苏共“二十大”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与发展相伴而生,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据此回答6~7题。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7、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回答8~12题。

8、这三次改革具体指

①苏俄2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②美国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

③中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 ④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这三次改革的结果都

A、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B、没有达到既定目的

C、避免了集权专制统治 D、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10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11、在罗斯福新政中,意在通过增加社会需要以刺激经济,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的相同点是

A、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 B、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C、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D、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工厂数 蒸汽机数

1808

5985

1691 409

1888 1894 1888 1894

材料二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重大“进步”

3)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梁启超发出“惭愧无地”的感叹,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14材料一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2005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他重申,政府将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取消农业税是历史性的变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重农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三幅图所揭示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作简要评价。

3)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改革在收税标准和方式方面有过哪两次重大突破?结合史实说明。

4)上述材料均与“三农”问题有关,从中你能得出什么重要认识?

参考答案:

1- 5CAABA 6-7 CC 8-12ADCDC

13.1)特征: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明治维新深入;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

2)重大“进步”: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思想上,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④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①日本在民族危机面前,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②中国在民族危机面前,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由于力量薄弱,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一再遭受外国侵略,割地赔款,实力削弱。(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计分)

14.(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图一: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图二:建国初期的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 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图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一次是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如唐朝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另一次是收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转向以货币米。如明朝的“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征银。

4)我国古代的重农措施及其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团结农民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进行适应国情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重视“三农”问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2185446c175f0e7dd13704.html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