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6-08 09:43: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外四首古诗词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8.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房深隐在花木丛中,“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

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告诉我们: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一段曲折的道路。

送友人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送别诗,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2.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的动态,动静相衬,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4、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5.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5.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

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7.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漂泊到万里之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8.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偶,比喻,情景交融。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内容主旨: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 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 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不肯随意栖息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月”“疏桐”“漏断”极写了作者

幽独凄清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3. 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3分)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4分)

5.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6. 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1)“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2)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湾写自己,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7.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8.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1分)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分)。 

9. 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意对即可)

10.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

从内容上看,核心形象是孤鸿。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孤傲又遭遇冷落的形象。(意对即可)

卜算子 咏梅

1.内容主旨:

《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3.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4.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创设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5.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6.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表现了梅花的寂寞、愁苦、孤高、坚贞自守的特点。

7.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8.“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推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9.品析词中“更着”和“开”的作用。

“更着”二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难处境;“开”形容尽管环境是如此恶劣,但梅花终究冲破切压力开放,成为胜利者。

1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以梅花自喻”或“托物言志”。借梅写出了作者寂寞、愁苦的心情和孤高、坚贞的人生追求用了烘托手法。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愁”。用了拟人修辞,运用“愁”“无意”赋予梅花人的情感,“妒”表现了“群芳”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730f13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7.html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