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4-27 19:47: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2)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3)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日本陷朝鲜,石星惑沈惟敬言,力主封贡。国祚面诘星:“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星不能用。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撒去。尚书余继登卒,国祚摄部事。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陕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国祚请修省。社稷坛枯树生烟,复陈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滥狱四事。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B.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C.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D.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婚,指行加冠、结婚礼。加冠是古代成人的标志,表明可以结婚成家。

B.外威,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其父母、兄弟,与皇族宗亲相对。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以代指国家。

D.赠太傅,赠与前文的“进”“改”“加”,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国祚敢于直言。对被沈惟敬的言论迷感力主封贡的石星,他当面诘责;对干预朝政的外戚郑国泰,他上疏直言批评。

B.朱国祚关心国本。针对皇长子储位未定,婚期过了期限,在担任尚书的近两年间,他上疏数十次,最终确定了储位。

C.朱国祚深受优待。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D.朱国祚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对别人讽刺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

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

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周密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注】周密,南宋词人。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仕元朝。这首词是宋亡后所作。雪香亭:南宋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景观。衬舞台、浣妆池也属于其中的池台景观。南宋亡后,园亭荒芜。椒:梅花含苞,其状如椒。吹梦:吹醒当年的繁华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红破数椒春浅”描绘了梅花凌寒初放的形态,这些红色的花朵给词人带来了一丝春天的希望。

B.“衬舞台荒,浣妆池冷”与下阕的“翠屏金辇”形成对比,突出了因“市朝轻换”而产生的凄凉。

C.下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梅花几度梦回前朝,在今昔对照中,抒发了词人对江山兴废的哀叹。

D.本词结尾描写了西泠桥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声,述说着春怨,这一情景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E.全词以凭吊梅花为切入点,把梅与园亭、与人巧妙融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亡国之痛。

2)“共凄黯”一句在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6.(5分)名篇名句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换了人间。

4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晚的长安街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200多位音乐家为观众奉献了一台高水准的音乐会。

农民工在城里打工,扮演的是“外乡人”角色,因为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横亘在面前,只能仰望却无法跨越,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在凡多姆宫的一个大厅里,灯光昏暗,明镜高悬,满屋子巴洛克怪诞气息,十来位衣饰簇新、着装优雅的女士和先生围坐在一个橡木大桶边上。

尽管丝宝是知名品牌,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商业部授予的荣誉,但梁亮胜精益求精,乐于接受消费者的吹毛求疵

某公司招工时收押金不给收据、解雇时押金不還还,经营失败便携款外逃,所拖欠的工资石沉大海,工人们生活无着,悲愤交集,欲哭无泪。

两米以上的队员外围远投屡次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而小个队员如影随形的贴身防守使得比赛始终在高强度的对抗中进行,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孝悌观念、故土情结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没有受到现代浪潮的冲击,而且融入当代社会,显示出反哺个人、软化社会的魅力

B.以色列科学家不久前研发出能够缓和近视和远视状况的“纳米滴剂”该滴剂将在2018年底进行人体临床实验,未来人们也许不再需要眼镜

C.中国选手武大靖在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顶住重压,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改写了中国男子短道冬奥无金的历史

D.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不可。

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_____________.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A.而且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B.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C.那么方言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一旦凋零,方言也会随之衰败

D.如果方言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凋零,也会导致方言的衰败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与一般动物不同,响尾蛇捕捉猎物时,   ,而是靠它身上的一个特殊的器官﹣﹣颊窝来定位目标的。颊窝位于响尾蛇的鼻眼之间,对热十分敏感。当有小动物从它附近经过时,   ,然后将小动物一举捕获。科学家根据响尾蛇这一生理特点,   。热定位器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将热定位器安装在导弹上,就可以根据敌机发动机所散发的热量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将敌机击落。

11.(5分)下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2018年发布的两组春运大数据报告,请根据图表信息得出相关结论,最多不超过80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有云: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世间不如意的事有很多,这些事通常会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 请以“遗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得抄袭与套作。


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解答】1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说发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还有“……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属于五种生有,文章并未提及花鸟画的本质特征。故选C

2B.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故选B

3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故选A

答案:

1C

2B

3A

【点评】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2)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的基本能力。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情节和主旨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概括情节,体会表现手法,体会作品主旨。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解答】1D.“……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说法不正确,“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没有表达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的意思。

2)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了阿拉嘠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始终对那只没有主人的羊羔的一种善待,突显出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小事,但体现出的是一种情怀,表现了对身处困境(给养极度缺乏),却善待老百姓一只无主羊,表明了阿拉嘠哨所军人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赞颂,同时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伟大主题,通过这些内容,使得小说结构鲜明,层次井然。

3)连队一直养着这只羊,等着人们来进行认领,这是军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极其鲜明地展现出我军作风严明,军纪严整的一种体现,嗯嗯这是对军人力量的一种歌颂,展现出军民融合的一种美好精神境界,通过这一段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使得小说主题更为鲜明。“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这一句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增强小说叙述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

1D

2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无主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正是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3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表现了军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最后一句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点评】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构上:(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对比反衬;伏笔铺垫;总领全段(或部分)。 结尾: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解答围绕相关情节,体会情感主旨。

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DE 

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3)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说法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原文为“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2A.“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说法错误,原文为“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B.“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与“饶宗颐大器晚成”不存在因果关系,且文章并没有提及“饶宗颐大器晚成”。C.“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说法错误,原文为“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故选DE

3)题目中明确提示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源于饶宗颐开阔的视野,一个是源于饶宗颐博大的胸襟,在材料中筛选这两个方面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通读材料和材料链接,可以从中筛选出“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两个方面分析概括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

答案:

1C

2DE

3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点评】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日本陷朝鲜,石星惑沈惟敬言,力主封贡。国祚面诘星:“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星不能用。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撒去。尚书余继登卒,国祚摄部事。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陕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国祚请修省。社稷坛枯树生烟,复陈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滥狱四事。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B.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C.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D.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冠婚,指行加冠、结婚礼。加冠是古代成人的标志,表明可以结婚成家。

B.外威,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其父母、兄弟,与皇族宗亲相对。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以代指国家。

D.赠太傅,赠与前文的“进”“改”“加”,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朱国祚敢于直言。对被沈惟敬的言论迷感力主封贡的石星,他当面诘责;对干预朝政的外戚郑国泰,他上疏直言批评。

B.朱国祚关心国本。针对皇长子储位未定,婚期过了期限,在担任尚书的近两年间,他上疏数十次,最终确定了储位。

C.朱国祚深受优待。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D.朱国祚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对别人讽刺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

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与”是“参与”的意思,后面还需要宾语,参与什么?所以在“与”后不能断句,语意还不完整,应是“外戚不得与政事”,排除BD;“况”即“况且”,表递进,在其前面应断句,前面应是“宜言”,如果是“非国泰所宜”表述不完整,所以排除C,选A项。这段话翻译为:本朝,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醮敕戒的辞令。

2D.“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说法错误,应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C.“……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为“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文中并未提及皇帝不过问的原因。

4“横甚”,非常蛮横霸道;“贻”,送,送给;“发”,揭发。句子翻译为: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送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

“逐”,驱逐;“疏”,动词,上疏;“争”,抗争。句子翻译为: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

答案:

1A

2D

3C

4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送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

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

参考译文: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进为洗马,担任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升任谕德。日本攻陷朝鲜,石星被沈惟敬的话所蟲惑,力主封贡。朱国祚当面责问石星:“这是我乡里的无赖小人,乘机获取奸利之计,您为何独独不考虑国家受辱呢?”石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二十六年,破格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囯祚写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皇上发怒,差点将曹楷逮捕,陈奉也因此被撤走。尚书余继登去世,朱国祚掌管礼部的事情。当时皇长子的储位还没有确定,冠礼、婚期超过了期限,朱国祚多次上疏进谏。外戚之臣郑国泰请求先举行冠礼、婚礼,后册立。朱国祚表示反对,上疏说:“本朝,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醮敕戒的辞令,升降坐立的位次,朝贺拜舞的礼节,因名分加以区别,因区别制定礼节,很是严格并且分明。一旦失掉秩序,名分将大乱。违背累朝祖宗的制度,背离皇上的明伦,触犯天下的清议,都是这个话。”朱国祚担任尚书近两年,为争国本上了几十道奏疏,储位最终确定。陕西狄道发生山崩,它的南部涌出五座小山,朱国祚请求修心、反省。社稷坛的枯树冒烟,他又上陈安定人心、恢复百姓希望、了解下情、清理滥定的冤狱四件事。

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过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朱国祚平素行事清正谨慎,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被称为长者。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宜后,就请求罢免,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王纪担任礼部侍郎时,曾因某事与朱国祚抵触。三年晋封为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授武英殿。上十三道奏疏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加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乘着驿车归家。第二年逝世。追封为太傅,谥号文恪。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周密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注】周密,南宋词人。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仕元朝。这首词是宋亡后所作。雪香亭:南宋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景观。衬舞台、浣妆池也属于其中的池台景观。南宋亡后,园亭荒芜。椒:梅花含苞,其状如椒。吹梦:吹醒当年的繁华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E 

A.“红破数椒春浅”描绘了梅花凌寒初放的形态,这些红色的花朵给词人带来了一丝春天的希望。

B.“衬舞台荒,浣妆池冷”与下阕的“翠屏金辇”形成对比,突出了因“市朝轻换”而产生的凄凉。

C.下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梅花几度梦回前朝,在今昔对照中,抒发了词人对江山兴废的哀叹。

D.本词结尾描写了西泠桥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声,述说着春怨,这一情景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E.全词以凭吊梅花为切入点,把梅与园亭、与人巧妙融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亡国之痛。

2)“共凄黯”一句在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解答】1A.“……这些红色的花朵给词人带来了一丝春天的希望”说法错误,“红破数椒春浅”一句揭示所咏之物。在料峭的寒风中,含苞如椒的梅花又绽出了几点红色。“红破”带出饱满的生机。梅花预报了春的到来。自然之春方始来临,而人事之春却早已消歇了。这是运用反衬手法,被衬托者便是下面“衬舞台荒,浣妆池冷”的残败景象。E.“全词以凭吊梅花为切入点……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亡国之痛”说法错误,此词是宋亡后词人游观故苑时所作。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梅花和前朝废芜的园林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对新朝的抵触。故选DE

2)“共凄黯”一句语言简短有力,“凄黯”承接上文内容,将具体的景致进行巧妙表达,突出一种荒凉的色彩,表达词人面对江山残败的一种极度忧思之感;同时统领下文,将下片描写的“废绿平烟”“斜阳衰草”进行具体串联,展现出一种愁苦之悲,在结构上属于承上启下之作用。

答案:

1AE

2)该句在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凄黯”二字总结了上片“雪”“云”“台”“池”等景象凄凉荒败的特点,总括了词人面对江山兴废的凄苦黯淡之情。统摄下片所写的“废绿平烟”“斜阳衰草”等景象,所抒发的愁苦悲怨之情。

译文:

古松积雪飘来寒意,岭头冬云吹成冰冻,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聚景园中当年的歌舞楼台今已荒芜,宫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华市朝变作凄凉废苑,竟如此轻易!可叹梅花与入一样所存无几,相对依依共同迎来又一度岁暮。

心情是一样的凄凉黯淡!试问东风方才几度来去,往日繁华已然成梦去远。东风啊,你一定多次见识过宋帝后妃的仪仗御辇。四处笼罩着伤今怀古的愁绪,满目是荒芜的草木与茫茫暮霭。我面对衰草斜阳默默无语,黯然魂消,泪流满面。远处西泠桥又传来断续的笛声,低低呜咽着春天的哀怨。

赏析:

本词上片写梅花及雪香亭荒废的情景,“松雪飘寒,岭云吹冻”两句,点明了当时的节令,同时渲染了一种冷色调的气氛。突出“寒”与“冻”。“红破数椒春浅”,写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状如椒,句中说的是初春时候,几点红梅初放,但不说梅,只用椒比,也比较新鲜。随后转入描写园林。“衬舞台荒,浣妆池冷”,二对偶句描写了亭台池榭的破败。衬舞台与浣妆池,应是园中池台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台,是供皇帝后妃、贾似道姬妾用来浣妆、观舞的。“荒”、“冷”写芜废情况,与上“寒”、“冻”合成一气。

下阕将梅拟人化,以猜测梅花所想的形式寄托自己的亡国之痛。“问东风、几番吹梦”,问是人问花,但花亦何尝不能自问,人花同感,彼此难分。问一问东风、花开花落几多次了呢?原来,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经历过世间几番重大变故的,与上文“市朝轻换”相呼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这是梅花“吹梦”和“凄黯”的原因。这两句把梅花拟人,说它在园亭中,应当很熟悉坐金辇、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见过了小朝廷苟安时期的“盛况”。但这在此时,那时的情景再也不会出现了,已经成为引人伤感的事了。这是“吊”梅,而梅也凭吊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来是“古今”的兴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眼前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废绿平烟,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静。“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作者思绪万千而无话可说,面对斜阳衰草不禁泪满魂消。所以过片“共凄黯”三字,承上启下,总结了上片“雪”“云”“台”“池”等景象凄凉荒败的特点,同时统摄了下片“废绿平烟”“斜阳衰草”等景象以及词人面对江山兴废的凄苦黯淡之情。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然后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句是如何紧承上启下的。

【点评】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6.(5分)名篇名句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换了人间。

4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解答】故答案为: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重点字:淋漓)

2)百舸争流(重点字:舸)

3)萧瑟秋风今又是(重点字:萧)

4)我挥一挥衣袖(重点字:袖)

【点评】《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晚的长安街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200多位音乐家为观众奉献了一台高水准的音乐会。

农民工在城里打工,扮演的是“外乡人”角色,因为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横亘在面前,只能仰望却无法跨越,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在凡多姆宫的一个大厅里,灯光昏暗,明镜高悬,满屋子巴洛克怪诞气息,十来位衣饰簇新、着装优雅的女士和先生围坐在一个橡木大桶边上。

尽管丝宝是知名品牌,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商业部授予的荣誉,但梁亮胜精益求精,乐于接受消费者的吹毛求疵

某公司招工时收押金不给收据、解雇时押金不還还,经营失败便携款外逃,所拖欠的工资石沉大海,工人们生活无着,悲愤交集,欲哭无泪。

两米以上的队员外围远投屡次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而小个队员如影随形的贴身防守使得比赛始终在高强度的对抗中进行,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解答】火树银花: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符合语境。

壁垒森严: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符合语境。

明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句子中把“明镜”当成日用品的镜子了,不符合语境。

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符合语境。

石沉大海: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所拖欠的工资”不能用词成语,不符合语境。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句中指“贴身防守”,不符合语境。

故选:D

【点评】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孝悌观念、故土情结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没有受到现代浪潮的冲击,而且融入当代社会,显示出反哺个人、软化社会的魅力

B.以色列科学家不久前研发出能够缓和近视和远视状况的“纳米滴剂”该滴剂将在2018年底进行人体临床实验,未来人们也许不再需要眼镜

C.中国选手武大靖在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顶住重压,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改写了中国男子短道冬奥无金的历史

D.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不可。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A.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把“而且”换成“反而”;

B.重复赘余,删去“该滴剂”,后一句偷换主语,可以改为“未来纳米滴剂可能让人们不再需要眼镜”;

C.正确;

D.句式杂糅,“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杂糅,“一定要……”和“非……不可”两个句子糅合一起,任意保留其一,删去“不可”或将“一定”改为“非”;

故选:C

【点评】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通过对近几年来一些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杂糅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类:

1.表对象。对于……上

2.表决定。以……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8.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9.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10.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

11.表时间。长达……之久

12.表限制。超过……以上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_____________.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A.而且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B.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C.那么方言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一旦凋零,方言也会随之衰败

D.如果方言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凋零,也会导致方言的衰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连贯能力,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

【解答】本段文字主要讲述内容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首先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然后指出最为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横线后进行总结﹣﹣“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可以推断出横线所填写内容为假设一旦方言衰败,那么方言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故选:B

【点评】准确理解、概括语段大意,注意话题前后的一致性,避免偷换主语。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与一般动物不同,响尾蛇捕捉猎物时, 并不是靠视觉或听觉等感觉器官 ,而是靠它身上的一个特殊的器官﹣﹣颊窝来定位目标的。颊窝位于响尾蛇的鼻眼之间,对热十分敏感。当有小动物从它附近经过时, 它会根据小动物散发的热量进行定位 ,然后将小动物一举捕获。科学家根据响尾蛇这一生理特点, 模仿它的颊窝发明了热定位器 。热定位器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将热定位器安装在导弹上,就可以根据敌机发动机所散发的热量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将敌机击落。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响尾蛇捕捉猎物时,靠颊窝来定位目标。科学家据此发明了热定位器。

处,根据横线前说“与一般动物不同,响尾蛇捕捉猎物时”,一般动物捕捉猎物我们明白其依靠的是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弃官,而这里指出响尾蛇捕捉猎物时与一般动物不同,再横线后“而是靠它身上的一个特殊的器官﹣﹣颊窝来定位目标的”,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并不是靠视觉或听觉等感觉器官”。

处,根据横线前“对热十分敏感”“当有小动物从它附近经过时”和横线后“然后将小动物一举捕获”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响尾蛇会根据小动物散发的热量进行定位”意思的句子。

处,横线前“科学家根据响尾蛇这一生理特点”中“这一生理特点”是指“颊窝对热十分敏感”“会根据小动物散发的热量进行定位”,再结合“热定位器有着广泛的用途”“根据敌机发动机所散发的热量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将敌机击落”,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模仿响尾蛇颊窝发明了热定位器”意思的句子。

故答案为:

并不是靠视觉或听觉等感觉器官;它会根据小动物散发的热量进行定位;模仿它的颊窝发明了热定位器

【点评】嵌入型补写的答题策略:

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11.(5分)下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2018年发布的两组春运大数据报告,请根据图表信息得出相关结论,最多不超过80字。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两个图表中的示意图及数据进行分析。从图表一中,红色的网络购票比例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30.8%上升到2017年的70.0%,而非网络购票比例则是下降的趋势。从图表二中,春运动车组发送旅客量越来越多,从2014年的34.4%上升到2018年的54.9%

答案示例:

网络购票已经成为火车票购票最主要的方式,购票越来越方便;春运期间动车组发送旅客量越来越多,旅客平均在途时间越来越短,回家越来越便捷。

【点评】图表与文字转换解题方略

1)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兼顾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图示内容的变化。这是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重视图表中一些提示,如图表下的“注”等。

4)审清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和提示性语言进行答题。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有云: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世间不如意的事有很多,这些事通常会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 请以“遗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得抄袭与套作。

【分析】本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写的时候,宜从一个角度切入,千万不能多角度展开写。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就应该选材新颖,故事情节完整,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审题时,就要抓住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并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人的一生难免有浮尘,不会永远如日中天,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浮尘中彰显磨励,升降中感悟练达,得意时不要骄横姿狂;失意时也莫要自卑沉沦。得到的不一定是幸福,失去的也不一定是痛苦。因为有了遗憾,人生才有值得去回味的东西萦绕于心头。

参考立意:

1)遗憾有种感人的力量,有种催人泪下的能量。

2)​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人生不能总沉溺于遗憾中。

【解答】

遗憾

那天,我向老爸要了两张百元大票,准备包装自己。

  手中持票何所用?服装店里买裤子去!

  毕竟是第一次单独做“大买卖”,心里不禁有些激动和恐惧。踱步间,脑子里时儿蹦出些词儿,诸如:“初出茅庐、乳臭未干……”但我还是给了自己一些安慰,小声说:“人生难得一回搏!”

  此时的我豪情万丈,想想平日自己那目不窥园的情景,真是十分叹息,而这时又是一展奇才之时,不禁沾沾自喜。

  选好商店,我又想到自己应该做出一副绅士模样,免遭蔑视。于是,我整整头发,齐齐衣领,提提裤带,昂首进门……

“小同学,你想要什么?”

  我大惊,心想:她怎么知道我是学生,难道我还做得不像?

“买……买……买裤子!”最后那两个字终于被我吐了出来。

“什么样式?”那店主漫不经心地说着。

“对,这样式!正好!”于是我将其拿下,然后试穿。但我又想到自己不应表现出满意之色,于是,我挑三拣四,终于找到了一条合适的。想想平日书本上的东西还算没有白学。想罢,不禁暗暗自喜。

“多少钱?”我大声嚷道。

60元,看看你是学生,55元算了!”

  我想起了平日别人砍价的情景,不禁想效仿效仿。

  于是我又说:“实在点,到底多少?”

50元!”

50元?好吧,算我赔本!”

  我不禁暗自窃喜,想想一下子砍了10元的价,真是不简单!于是乎,付钱拿裤急忙回家。

小哼一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想想志摩大哥昔日之情也亦如此。

  回家的感觉真好!一到家,把那裤子往老爸面前一放,大声说:“我买的!怎么样?”

“什么?这裤子恐怕20多元就能买到。前几天,我还看过!”

  我愕然了,想想也没什么,毕竟是第一次,多几十元钱也不算什么。

  可三天,裤子褪色。

  ……

  五天,裤子裂开。

  唉!读书人一声长叹: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点评】范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作者第一次买裤子的故事。全文没有一处提到遗憾,但文章的内容紧扣题目,买裤子被人宰价,本身就令人遗憾;加之新买的裤子穿三天就褪色,五天就裂开,这更令人遗憾。文章针砭时弊,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文章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对话很有个性,心理描写较为细腻。故事情节有起有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60818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c.html

《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