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梦,谁能懂之孔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他的梦,谁能懂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于是,我眼前浮现出一张圣人的面孔——这是一张严肃而又刻板的面孔,仿佛在诉说着礼崩乐坏的愤怒、慨叹着社会秩序的沦丧,人们尊称他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于是,我眼前又浮现出一张疲惫的面孔——这是一张沧桑而又失落的面孔,仿佛在忍受着世事变幻的苍茫、蕴含着人生怅惘的哀愁,一位郑人称他为“丧家之犬”„„但这是真正的孔子吗?不,这不是我心中的孔子!
在我心里,孔子是一位执着而又执拗的追梦人,只不过他的梦谁都不懂!
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等级混淆、纲常散乱,所谓“礼崩乐坏”是也;战事频仍、争权夺利,所谓“春秋无义战”是也。面对这样一个纷乱的局面,孔子呕心沥血于“仁”、殚精竭虑于“礼”,将自己的梦想凝聚为“克己复礼”四个大字。后人曾经用“以仁释礼”来对孔子的梦想进行解读,其实质就是用血缘亲情这根纽带重新收拾起早已破碎不堪的周礼,以便能够重建礼仪之邦,从而达到君臣父子的稳定秩序,更要以仁政救天下,实现为政以德、天下大同的梦想。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只有一条路——“学而优则仕”,于是,孔子终其一生都梦想着能够进入权力阶层。
机会终于来了,孔子终于进入了鲁国的权力阶层,并且苦心经营了四年的时间,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政治开始清明了,秩序



开始恢复了,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了,鲁国的威望开始上升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正在形成,人们似乎已经看到鲁国安定而又美好的未来。孔子曾经这样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孔子没有食言,他有能力践行自己的诺言。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不得不戛然而止!
这不仅仅是鲁国的形势使然,更是时代的形势使然!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允许他实现弘道治世的梦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毫不留情的碾过他的梦想。
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五岁了,但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土,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四年的流亡之旅,踏上了追寻梦想的最后征途。
结局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肯接纳他的政治理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懂得他的梦想。满面风尘、遍身沧桑的孔子反而被讥笑为“丧家之犬”,而孔子自己也欣然接受。我真的无法想象孔子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这自嘲似的欣然接受背后,是否是一颗伤痕累累、惆怅不已却又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呢?穿越历史的迷雾,仿佛看到了孔子离开故土时的情景:暮色苍茫,晚风萧瑟,孔子在鲁国的边境线上彷徨徘徊,学生们催促上路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可是孔子依然无法迈开离别的脚步。回望故里,孔子的眼神迷离而有落寞——今天真的要离开了吗?真的要离开曾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故土了吗?真的要离开自己父母长眠的墓地了吗?真的要离开自己苦心经营的杏坛了吗?真的要离开自己呕心沥血的鲁国政坛了吗?
在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之旅后,六十九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



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教育及文献整理事业,直至终老。
终其一生,没有人懂得孔子的梦想,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宿命般的成为其悲剧结局最为生动的注脚。
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河流,还原历史的真相,我们无须仰望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面孔,也不必讥笑那困顿蹉跎的“丧家之犬”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背负无人能懂的梦想,风尘仆仆、不停地走啊走的追梦人。这个身份注定了他内心有情怀,却手中无权杖;注定了他要在离乱的时代颠沛流离,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同时不断寻求自我完善。孔子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而这竟也成了标本式的一生,孔子之后,无数知识分子竟然宿命般的轮回了这样的悲情人生。每当为中国的历史投去凝重的一瞥时,我都忍不住唏嘘感叹、涕泪涟涟。其实,每一个知识分子,或者说,每一个心怀理想、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和孔子一样,一生在现实的大地上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追求、碰壁,然后或者坚持立场,或者修正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逐步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在人间诗意栖居的方式。或许只有不断的追寻才能够真正解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含义,那便是不问能不能够,但问应不应该。
回望两千多年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更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5f938ca0116c175f0e4883.html

《他的梦,谁能懂之孔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