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名字的由来》之二:石三伢子

发布时间:2018-10-06 13:04: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毛泽东名字的由来》之二:石三伢子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会见外宾时,一位外宾问:“你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毛泽东笑道:“我还有第三个名字,你们不知道,我也不告诉你们。”

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对毛泽东的到来,全家倍加呵护。毛泽东的母亲信佛,她请人给毛泽东算“八字”,算命先生说毛泽东八字大,要寄拜干娘才能养育成人。1898年毛泽东5岁,为祈求长命富贵,母亲文氏领着他来到韶山观音石前梵香跑拜,认了“石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故取名为“石三”,也叫石三伢子。乡亲们为了顺口,有时也喊石三、石头、三石头、毛石三等。?

那时湖南韶山乡俗认为给孩子取小名取得越贱越容易成活,往往用家畜取名,什么狗伢子呀、牛伢子呀之类。毛泽东的外婆文贺氏给小外孙取了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名字——“石三伢子”,希望他像石头一样坚强、刚毅。所以,“石三”和“石三伢子”,还有“石头”等,都是毛泽东小时候在家乡用的小名,特别是在母亲的娘家即外婆家用得比较多。

韶山民间传说,毛泽东将生之夜正是寒冬之季,忽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将临盆时突又天朗气清,毛与红日俱生,因命名曰“石头”(日头)。毛泽东外祖母家门前有池名“龙潭”,潭中有天降奇石一方。高9米,宽7米,石头上面建有一座小庙,远近闻名,人们称之为“石观音”,经常有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祷告。毛泽东生下后,母亲文氏命泽东拜此奇石为“干娘”。

——这是韶山的观音石 毛泽东后来说:“我小时候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那时候,我母亲信神,请人算八字,说我八字大,不拜个干娘难保平安。母亲带我去唐家圫(棠佳阁)外婆家,发现路上有一块人形巨石,便叫我下地跪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此,母亲又给我取名‘石三伢子’。”

其祖父毛恩普,字寅宾,一生贫苦,勤劳厚道。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原为贫农,曾因负债被迫当兵多年。他治家谨严,善于经营,由贫农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他性情暴躁,对子女要求严厉。在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无疑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亲文七妹,勤俭持家,敦厚慈祥,和善好施,乐于助人。胞弟毛泽民、毛泽覃,继妹毛泽建。?对少年毛泽东来说,父亲给他以棱角和阳刚之气,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泽东幼年大部分时间在湘乡唐家圫外祖父家度过,外祖父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务农为主,生活比较富裕。他同表兄弟们一起生活,六岁便开始作些零星的田间劳动。因受母亲影响,幼年曾信佛。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要毛泽东拜石头为干娘,虽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石头坚硬和耐久,蕴涵着妹盼儿子长大后平安健命百岁。这种崇拜,寄托着母亲的心愿和对儿子护与深爱。乳名十三牙子的毛泽东对石头也钟爱有加,十分喜欢带“石”字的名字,经常以石头自居。长大后,毛泽东对石头的钟情和偏爱,已经不是小时迷信崇拜,而是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概念了。

——1978年,我在长沙军校学习时多次瞻仰过毛泽东故居,听当地人说,石三伢子从小就很倔犟,从来就不服输。有时同几个比他大的孩子打架,就是打哭了也不求饶,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坚持到底。——毛泽东一生钟情《红楼梦》,《红楼梦》别名“石头记”。贾宝玉号称“石痴”、“顽石”也。因为毛泽东幼名亦称“石头”也。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对被打散后重新集结起的起义队伍讲话时曾说:“我们工农武装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同志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汇报,毛泽东饶有风趣地说:“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彭德怀说道:“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本不过是一块顽石罢了。”毛泽东马上接过话头说:“我也是一块石头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向杜鲁门,一块扔向麦克阿瑟……”1951年5月,毛泽东在会见他的表兄文运昌等人时说,我小时候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那时候,我母亲信迷信,请人算八字,说我八字大,不拜个干娘难保平安。母亲带我去棠佳阁外婆家,发现路上有一块人形巨石,便叫我下地跪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此,母亲又给我取名石三伢子。其实,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小名,或称乳名、奶名。毛泽东喜欢石头坚硬的性格,自然也喜欢自己的这个乳名。——1971年毛泽东南巡讲话,针对林彪集团,毛泽东采取“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三大措施”,中央任命纪登奎和李德生分别担任北京军区政委、司令员职务,改组了北京军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因革命斗争环境的险恶,毛泽东还曾用“石山”的化名发表文章或通信。例如1923年7月1日,毛泽东在《前锋》杂志上发表《省宪下之湖南》一文时,署名便是“石山”。同年9月28日,毛泽东在致林伯渠、彭素民信的附语中特别交待:“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毛石山,莫写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页)同年,他还以此为名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过《省宪下之湖南》一文。毛泽东为什么要用这个化名?固然是为掩盖反动当局的耳目,但是,如前所述,这个“石山”显然就是从“石三”衍化而来的。母亲和外婆给他起这个名字,寄托着她们对他的无限厚爱与深情。此时他重用这一名字,又何尝不是包含着他对敬爱的亲人的怀念呢? 毛泽东童年时从两岁至八岁主要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母也虔诚信佛。每逢观音菩萨的生日、成道日和涅盘日,他都少不了由母亲或舅父、舅母领着,去向石观音礼拜。所以“石三”的乳名和石观音的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年毛泽东的信佛,是由于深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熏陶感染。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毛泽东诞生之后,母亲文氏除了高兴之外,还千方百计地要使他“长命百岁”。为此,文七妹先后采取了四项措施:其一是让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其二是替儿子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答应毛泽东长大成人之后去“还愿”。其三是让毛泽东拜“石观音”为“干娘”。其四是自己吃“观音斋”。上述四项措施中,除第一项属于民间风俗之外,其他三项都与佛教有关,而且都是与观音信仰有关。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关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文化,其中也包括佛教文化。佛教自古印度产生,发展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到空前的发展。毛泽东博览群书吸收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接触到一些佛学知识,并在文章中出神入化的运用佛典。在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中,经常引用佛经或与佛教成语、典故,如“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一相情愿”、“一知半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劫难逃”、“引玉之砖”、“口头禅”、“对牛弹琴”、“空中楼阁”、“闭门造车”、“五体投地”、“敲骨吸髓”、“拖泥带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三灾八难”、“牛鬼蛇神”、“同床异梦”、“隔靴抓痒”、“无事不登三宝殿”,等等。这一方面使文章、讲话文采斐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毛泽东涉猎过很多佛教典籍。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他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招待所设了几桌便宴,款待他少年时代的师长和亲友。毛泽东站了起来,举杯环视四周,微微笑道:“今天,各位父老乡亲都到齐了,就只差我干娘冒〔没〕来呢。”说着大手向西一指说:“我是那个山圫里石头的孩子呀?”

原来毛泽东讲的就是“石观音”。他拜石观音为干娘,是幼年时代在外婆家生活时的事,即使是当时在座的五六十岁的韶山老人亦不知情。所以当毛泽东重提此事时,大家都感到诧异。就是这个石三伢子,天生是个好学的后生,未进学堂,已在祖父和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识了不少的字。竟有过目不忘之才!不但教过的书,就连有些未曾教的书竟也早熟读于心,教书先生邹春培很喜欢他。不到两年功夫,毛泽东在邹春培先生的南岸私塾把入门功课《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读完,又读《论语》《孟子》《诗经》……到后来,先生外面有事忙活,干脆让毛泽东代管学堂。消息不胫而走,毛泽东成了韶山冲人人称道的“小先生”。

石三伢子是个孩子,自有顽童的脾性;他又是农民的儿子,天性亲近自然;他少年怀揣鸿鹄之志和潜在的叛逆性使他具有挑战性格。先生只要不在,石三伢子及几个同学立马就不见身影。大热的盛夏,他们光溜溜地跳进水里,耍个痛快。

在上小学期间,就通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及《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然后,对书法又产生了兴趣,从学欧阳询着手,再学颜、柳,小小少年便练得一手好字。到除夕过大年,父亲毛贻昌再也不用求春联,自家门上贴自家儿子写的对儿,看着漂亮,想着也舒坦。

石三伢子经常在课堂上以《左传》挡着看《水浒》。先生罚他“以井作诗,以诗说井”。石三伢子绷着脸儿围着水井转,边转边瞅,最后张口道来: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好!”同学们一阵喝彩,先生也禁不住暗暗称奇。自那以后,先生破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论他看什么书,都不管他。而渐臻世事的毛泽东觉得,韶山冲里里外外的师塾都读遍了,也读腻了,向父母祖父提出停学务农,自学读书。不到半年时间,石三伢子把韶山冲的藏书都借阅完了。对书的渴求,迫使他走出韶山冲寻求更多的精神食粮。书,成了少年毛泽东的伴侣:油灯旁、树荫?下、水塘岸边、田间路上……到处都有毛泽东捧读的身影。16岁那年,石三伢子走出了风气闭塞的韶山冲,以毛泽东的名字开始闯荡世界了,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比起有钱人家子弟,他很穷,年纪也大些。但是他比他们成熟得多,特别是他的作文,每篇都写得好,在全校出了名。这期间,他读了更多的书。有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里写到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物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许多记号,写了好多批语,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

半年以后,他又到长沙进了中学。不久,反对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爆发,长沙的革命党人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毛泽东十分兴奋,心想:革命终于起来了,我既然要救国,就不能袖手旁观,我要去当兵,上前线去。于是,他毅然退了学,参加了新军,整天和士兵们一起操练,准备到战场上保卫革命果实。

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韶山的石三伢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省城,走向了全国。40年后石三伢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成为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创始人,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村夫书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288bc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4.html

《《毛泽东名字的由来》之二:石三伢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