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电影中的美学诉求

发布时间:2011-11-21 15:09: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王家卫电影中的美学诉求

————以《花样年华》为例

那些消失的岁月,放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恋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花样年华》结尾语

王家卫的电影在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中有种不与时代合拍的反叛性,王家卫他的电影捧红了很多明星,也创造了很多奇迹。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花样年华》《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东邪西毒》《阿飞正传》)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是电影学的一个次级专门学科,他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与电影的审美关系,电影中的审美诉求作为电影美学中的一个小部分,我们在讨论电影审美诉求其着眼点仍然是从电影美学开始的。电影中的审美的东西(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电影中的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承载着人们的愿望,也是对人们对生活的解读的另一种试听渠道。对电影美学的研究就是就像研究梦的内容(佛洛依德原理)和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一样。电影美学是一种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电影媒介在手段如何成为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审美手段和艺术手段的内在机制。电影的审美诉求主要是从电影美学的表达中通过电影的中语言、文字、画面、音响音乐五中电影媒介手段表达电影的美学,也正是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在电影中看到一个编剧的风格。

在了解电影的审美诉求时,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审美诉求?什么是诉求?

诉求指的是广告通过媒介向目标受众诉说,以求达到所期望的反应。诉求是制定某种道德动机、认同,或是说服受众应该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诉求分三类:理性的、感性的和道义的。诉求的特点为:所用语句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愿望或需要,以博取受众关心或共鸣,最终达到诱致受众购物的目的。以此看来诉求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美学诉求即为了追求“美”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个活动围绕的一主题即“美”,柳宗元曾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每个人对实体美感的要求不同,也就产生了“一千个汉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的文学文本解读,美亦如此。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的内涵,美学亦是,美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在审美中得以升华继而永恒。审美诉求是一种在人的生存中慢慢形成的对所有的人都有着一种心灵震撼的希望,一种不会随着时间消失的,在无涯的时间里他只会一次又一次的深化,最后形成一种永恒。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历经默片、有声片以及彩色有声片等发展阶段。学术界对电影的界定为:媒介性质和接受状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电影是一种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及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电影在不断发展中,其内容要素也在发生着改变,现代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但是每一部电影都有着相同的地方,那些最原始的要素也是电影能够得以长存的原因之一。电影在发展中其美学内涵也在不断的得到充实,在艺术手段上蒙太奇、长镜头、意识流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也进入了电影的艺术之中,这些因素的进入使我们对电影的美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 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还在发展中,据说他的两部新片《花样年华》和2046将会有一个风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对他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导演的第七部电影,改篇自刘以鬯的《对倒》。这部电影曾获英国独立电影大奖最佳外语片,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主演梁朝伟凭借该片荣获第53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同名作品还有舞台剧、音乐作品、文学期刊等。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迁徙的爱情的故事。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饰)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张曼玉)和她丈夫。苏丽珍在一家贸易公司当秘书,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一样,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成了房东太太麻将桌的常客。在逐渐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对方有许多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如看武侠小说等等,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直至有一天,两人突然发现各自的另一半原来早已成为了一对婚外恋的主角,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得不共同来面对这个现实。两颗受伤的心小心翼翼、难舍难分,却最终化成了无缘的伤痛。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著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 他没有勇气接近。 她掉转身,走了。

  身处遥远的异国,周慕云仍无法忘记过去与苏丽珍之间的种种。如果当天她真的答应跟他走,他们现在会不会还在一起?抑或注定分离,各分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自从他们在同一天搬进同一层楼房,成为门户比邻的邻居,命运已将他们放在一起了。而当他们发现彼此的配偶间竟发生了不可告人的关系的时候,在他们之间更像是牵连著无形的线,要割也割不断。

  至今他还能看见那一群漂荡的身影,刹那的相聚。房东夫妇们、自己的妻子太太、先生、太太---苏丽珍。楼梯间,走廊上,与她擦肩而过,或微笑寒暄,又何曾想过她那素静的面容,明媚的体态,竟会成为他日深刻的思念。他们在配偶背叛的阴影下,各怀心事地靠近。那是个一切变得飘摇不定、难堪的所在。有时她彷佛倚赖,又突然叛离。他想要占据,但缺乏勇气。想要忤逆,但是面对著她那庄重的神色,他感到说不出来的情怯。

见不着时,愈来愈想。那些背着人偷来的、幽室相守的时光,是多么和煦而平静。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却听不见声音的电话,又是多么的炽热和辛烈。直到他作出了远行的决定,才向她道出真心的说话。此时此刻,他不禁想到他真正背叛了的人,也许是她。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个陈旧的秘密。不管当初是为了报复或色诱,抑或单纯的慰藉,到最后,只剩下眷顾

1、旗袍、留声机和街灯--《花样年华》的三个魅力

  有人说《花样年华》是王家卫风格的延续,一如既往表现了王家卫的理念,成为其又一部情绪化电影。但是在看过《旺角卡门》、《东邪西毒》、《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之后,人们发现王家卫的思想和情感并不是固定的,他在从荆棘密布的树林里向外扩张。而《花样年华》带给人们的也不仅仅是忧伤的回忆,王家卫在影片中用他的电影语言来接近观众,极度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张曼玉的旗袍秀

  《花样年华》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的特质就是女人们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张曼玉的旗袍为最。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二十几身旗袍,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这位金马影后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

  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老实说,张曼玉不属于以长相来获得掌声的演员,但是在《花样年华》的旗袍装扮下,张曼玉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成熟的,她是一现的昙花,在夜色中留下一点轻而远的气味。

  王家卫确实是一位塑造人物的高手,张曼玉虽然穿上这么多旗袍,但观众并不觉得它多余或累赘。也许,在影片播映之后还会掀起一场旗袍热。

  王家卫的留声机

  如果说留声机是记录声音和回忆的话,王家卫的留声机除过这两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情感。《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留声机,在影片中这部留声机不断地播放着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断播放着周璇的老歌《花样年华》,不断播放着很奇妙的爵士乐,这些却让观众想起了2030年代的旧上海。从其中不中不洋的爵士乐之中,我们才感觉这是香港。而王家卫的留声机真的具有勾起人回忆的功能,这种声音总是在影片最关键的时候响起,而它往往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但却恰如其分。有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奇妙感情,用王家卫的镜头和留声机表达起来,却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

  幽暗的街灯和夜雨

  和旗袍、周璇的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灯。王家卫不止一次地用灯光来作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梦半醒之间,感情在无声地开始,莫名其妙地发展。

  《花样年华》中的灯光永远是幽暗的,有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它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果,也使整个夜色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而王家卫还嫌不够,又在夜色中加入一把辛辣的佐料。这佐料就是淅淅沥沥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则更有意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f6a66248d7c1c708a14593.html

《王家卫电影中的美学诉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