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6 11:3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流程:具体教学中,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1)新课导入,用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享受,引起他们的兴趣顺利进入本课的教学,进而开展有效教学;

2)新课的学习,包括问题设置、奇妙展览、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对本课学习;

问题设置方面:提供给学生有关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三则史料并给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回答,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的同时,对学生不太了解的“工官”制度重点讲述,加深学生对这一专有名词的理解。

奇妙展览方面:带领学生进入奇妙的中国手工业博物馆,通过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展示纺织业、冶炼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并让学生按照朝代将表格填写完整,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点拨记忆法提示学生,完成后再将以上表格汇总就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图。

分组讨论方面:让学生分成四组,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朝代比较、横向世界比较并结合史实,从手工业部门的分工、技术、规模、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行分析、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学生发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3)小结演练部分,主要采用地图标记的方式和简单的历史小诊所来检查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

评价分析: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历史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新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

日益高度重视学习这个接受主体,把传递的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习个性的活动。所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力图体现最初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真正调动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

(一)以情动之,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始落到实处。历史教学再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了,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

(二)以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的特点是学生感觉比较乏味,因此教师要将历史中鲜活生动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置情助学。我引用了现在农村保留的较为落后的生产工具的照片,在激发兴趣和引起共鸣中唤起学生主动性。

(三)以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是关键。本文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环环相扣,设导学。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内容的设计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当时正发生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公然抛开联合国发动的战争的行经是对联合国及诡计社会的一大挑战,对于联合国的事物及它起到的作用,学生中一部分会持怀疑的态度,这一问题提出后,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普遍关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及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发面的事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学习的空间,真正的调动学习主动、自主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课堂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的场所,书本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e29ee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5.html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