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

发布时间:2020-06-28 06:5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

【答案】 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B

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2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 D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淮村:淮河边的村庄。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败垣:毁坏的矮墙。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字的妙处。

【答案】 1A

2)一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解析】【分析】(1)桃花盛开本是一幅很鲜明的画面,显示出勃勃的春的生机,但诗加上无主二字,就平添了凄凉与伤惨;而春草笼烟展示的也是万物繁昌的景象,加上茫茫二字,隐隐在说,这里的耕地都长满了野草,一片荒凉,末缀上乌鸦这一不吉祥的鸟,不啻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了。诗人匠心独运,把极热闹奋发的春天写得极不堪,不写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已经包括了进去。故而选A合适。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桃无主自开花,意思是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用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故答案为:⑴A

一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答题时应注意,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准确选择。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

(北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霁夜:雨过天晴之夜。孔平仲: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南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⑴B⑵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6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字,为什么又以望岳为题呢?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为什么?

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之称。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

【答案】 1)全诗没有一个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从会当表示一定要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故答案为:(1)全诗没有一个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2)是这样。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3)略

【点评】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井梧:井边的梧桐树。缄:包藏。斗:北斗星。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答案】 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根据注释,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综述为: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就是代表。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8阅读下间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_。(体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千寻形容塔高,借塔的高峻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B.最后两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C.这首诗即景说理,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D.全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答案】 1)绝句

2B

【解析】【分析】(1)今体诗又叫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绝句、律诗。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此诗有四句组成,故而是绝句。

2B项,“‘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错误,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故选B

故答案为:绝句;⑵  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注意律诗和绝句的区分。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9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旁批1: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泛指站立。

驻立: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中的疑问。

2)请补全旁批5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解析】【分析】(1)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可以看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落叶、树林、路、荒草。启示: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启发我们人生很多事物不能兼得,需要作出选择。②“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要谨慎,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盲从,有的时候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更能体味生活的乐趣。③“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是很难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一直向前。

故答案为:(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本题抓住语句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作答。

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诗人往往通过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启示围绕选择来答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高峻/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分析】(1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高峻/高而陡;

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答案为: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2)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通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即可体会到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2)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的经历分析,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故答案为: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中诗歌的形象特点只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通过诗句中的此句即可非常容易体会到。而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有诗歌艺术手法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bab9b0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4.html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