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虎添翼

发布时间:2015-0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多媒体手段在农村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鹿鸣小学 吕敏


【内容提要】 农村孩子不喜欢品德课是一个普遍现象,改变这一现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多媒体集声、像、动画、文字为一体,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激发农村孩子的兴趣,弥补他们知识面窄的缺点,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教学“如虎添翼”

【关键字】品德教学,多媒体手段,农村小学生

20109月,本人下乡支教,犹记得第一次进班上《品德与社会》,走进班里,愕然发现在学生的桌子上都摆着语文书,问及原因,均告诉我以前基本不上品德课。当我请大家将品德书拿出来时,一个个唉声叹气,觉得品德课很枯燥,没有意思,反正自己书上看看就可以了。的确,如果教者只一味地讲解书本知识或进行思想教育,定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展成厌恶这门课,情愿做作业也不愿上品德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课程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集声、像、动画、文字为一体,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激发农村孩子的兴趣,弥补他们知识面窄的缺点,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教学“如虎添翼” 一、创设体验性情境,激之以情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博士说过:“兴趣比天才更重要。” 如今,虽说是农村学校,但在柯城区教育局实施教育均衡战略的背景下,农村的教学设施一点都不比城里学校差:录音机、实物展示台、以及集计算机、录像、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身的多媒体设备,它所演示的内容图像清晰、动态感强,能够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东方红》,让学生齐唱,营造氛围之后,播放录像《开国大典》。那些振奋人心的场景,激起了同学们内心澎湃,体会到了正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正是千千万万知名的、不知名的英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1949101日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情感。

1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引人悬念,就是要激起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例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我首先通过一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之后,画面一转,出示如今圆明园的废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带来震撼的同时,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决心,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一刻开始就达到了高潮。
3、小小游戏,趣味无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思考,活泼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而孩子在游戏中,既能明白道理,又能指导行为,并且提高辨别能力。如教学《国际组织》这课,我们用电脑显示做抢答形式的填空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
二、拉近时空的距离,填补空白
《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建议30条》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网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从一般的文字资料到难度很大的特效展示都可以通过网络轻而易举的获得,教师也可将其制作成课件。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可以将那些活动内容非常危险,或不是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或千里之外遥不可及的形象再现,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加大课堂密度,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趋向最优化。
如在教学《西部大开发》一课时,学生对于西部有了一定的感受,但也仅是知道西部比较荒凉、贫困,因为农村学生没有去过西部,平时较少有机会接触相关的课外知识,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这种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我利用一组图片将西部近些年的变化展示给学生,学生明白开发西部是为了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使东西部获得双赢,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并通过把两者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三、培养创新的意识,激活思维
品德课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疑难之处时,再现情境,能够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如在教《崇尚科学精神》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与相配的,有层次地展现投影片,并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有的放矢,让学生根据图片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一)小明为什么会哭了?(二)小明晚上发高烧和白天被猫吓着有关系吗?(三)小明生病的原因,奶奶和平平有什么不同看法?(四)你认为世界上有鬼魂、神怪这些东西吗?(五)看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
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又放了几张投影片,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左眼跳财,右眼跳灾。2、外公家搬了新房子,没几天,一盆文竹枯萎了,是风水不好吗?3、李竟眼睛近视了,邻居王大爷说:“改改名字就好了,叫明明吧。”他这样说有没有科学道理?4、有人说:“市场上有个用电脑算命的先生能预测未来,可神啦!你们信吗?用科学的道理分析一下。学生通过看投影、思考讨论,得出了正确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回顾一下社会上还有哪些反科学的人和事,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进行发言,有的提到求神看相是骗术,有的提到迷信迷惑群众危害社会等。通过发言同学们心更明、眼更亮,一颗颗信科学的种子在心中扎根。 四、加强德育的教育,导之以行
在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空洞的叙述,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们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往往会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在学生感知了水的重要性后,通过书本上的一组数据让他们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再出示2010年西南干旱的资料和饮水困难的生活图片,让同学们形象感受到我国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学生由粗浅的认知上升到内心的体验,提升了学生认知深度,自然地激起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效地达成了“珍惜水资源”这个教学重点。接着老师呈现自拍的图片资料,都是平日里捕捉到的校园里同学们浪费水资源的一组镜头。这来源于身边的真实事例,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达到了高度,对画面中同学的行为都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指责,并纷纷表示要争当环保小卫士,于是老师让他们设计节水标语或公益广告就水到渠成。
在这里,教师将网络资源、社会和学生生活资源利用动画、图像、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精确的选择和加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处理,让平面的文字 “立体”起来,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生活之窗,演绎了逼真的生活情境,大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积极探讨,适时应用,我们将会把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农村孩子爱上这门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满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实践[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722 2、陈至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教育报,200011 3、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教育发展研究》 2001年,(7 4、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39bf243c1ec5da50e270a3.html

《如虎添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