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

发布时间:2018-12-14 14:3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 

14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16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17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A 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18.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BCDE )。

  A.数量结构  B.文化知识结构  C.专业结构  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  

19.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 )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 C.军事干部 D.管理干部 E.文化干部 

一、填充题

1.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 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3. 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 国家利益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4. 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 开发式 式扶贫。 

5. 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 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 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前提 )。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 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 条件 )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1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17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1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

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

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1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 )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21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

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22.佛教、(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3.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 )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24.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 适应性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25.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 )问题与( 政治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专业好文档  并存。

26.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平等、团结、互助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

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D 

A.西部开发 B.手拉手行动 C.阳光工程 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个。

A.基本前提  B.必然要求  C.必然结果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A12   B13 C14 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满、回   B.回、壮  C.满、壮  D.满、蒙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B12 C13  D14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A 一种突变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民族的进化 D 民族的发展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 传承性 B 演变和发展 C 变异性 D 传承性和变异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A 原则性 B 灵活性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D 前瞻性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C )。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四、辨析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对)  

2.目前少数民族干部中最缺少的是管理干部,最多的是党政干部。 

(错,目前少数民族中党政干部最多、管理干部少、科技干部更少的不合理结构。)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对,抄一遍)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对)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抄一遍)

五、论述题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第十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

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

不同? 

答案一:斯大林在1913年主张的是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四个特征说。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2005年中国共产党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

之大成提出了: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与斯大林的民族基本特征论述更加视野宽阔,全面合理。 

答案二: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 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索与实践,2005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②历代王朝实行戌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而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的迁徙与流动。③民族压迫与民族的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逃避战祸而迁徙。④各族劳动人民为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⑤朝代更替也造成各民族的分散、交错杂居。 

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

答: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②少数民当中壮族人口最多,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③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④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15个。⑤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15个。⑥人口不足一万的民族有7个。⑦人口少的小民族近一半。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答: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4%,而人口仅占8.41%,人口密度大大低于11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②物产众多、资源丰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

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一地区物产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③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就有112个,还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答:从全国总体来看,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从具体情况来讲,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及珠江流域,还有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或大或少的聚居区,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都与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

答:通过向各民族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②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学性。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①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民族观。②使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依据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提高我们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自觉性,增强在民族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③使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

答:①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方法;②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③唯物

地看问题的方法;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 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

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 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

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2a8be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06.html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