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7 07:39: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________,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________,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________,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________,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因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两千多年来,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吹毛求疵 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在第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2)解释第段中划线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文过饰非:________

吹毛求疵:________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5)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3D

4B

5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以及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分析】(1)从第四段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第一处,后面说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接驳是说和其它文明的交流,而是这种交流的凭借物,所以这里应填媒介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第二处,后面说儒家主张平等……”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此处填写。第三处,后面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载着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应填写。第四处,后面说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引渡”“夜航的是,应填。故选C

2)第一个文过饰非”“都是动词,意思是掩饰都是指错误和过失,该词是说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接着分析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从上文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可知,这”“是指儒学的不足,而是说对儒学的这些进行掩饰,即全盘肯定儒学。第二个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是指缺点”“不足;从文中来看,是说故意指摘儒学的问题,对儒学全盘否定。

3A项,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故错误。B项,文中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C项,说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错误。D项,用《圣经》和《古兰经》这两本宗教信仰的经书做比,是为了说明《诗经》《论语》的重要,故正确。故选D

4B项,“‘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错误,从文中来看,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附和。故选B

5)第一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这段文字的主干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叩教的内容是如何协和万邦,如何和而不同;作者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使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这些数学术语进行说明,以最大公约数来说协和万邦,可见这应是世界的共同愿望,用最小公倍数来说和而不同,可见各国都有不同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让这两者共存,就需要向孔子叩教。第二句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是指孔子,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孔子比作新月”“烛光孤独地发着清辉”“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是说孔子的影响在当时就向烛火一样只能照亮周围,以此说明影响不大。

6)从文中来看,文章前三段说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并在第三段指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接着第四段分析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五段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是分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第六、七两段联系当今现实,以此引出思考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第八段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独立成段,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世界到下文的中国,九到十四节分析孔子思想,指出其思想并非完美无瑕,并指出既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能吹毛求疵,指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故答案为:⑴C

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

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⑶D⑷B

⑸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以及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浏览设题段落的内容,根据语境前后的意思进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解释第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先分析词语的字典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意。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筛选概括,又考查论据、论点的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的表述对象是谁,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路以及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并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03

1    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2)第节和第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节画线内容    ________

节画线内容    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答案】 1)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2)第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第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3)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4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

【解析】【分析】(1)本段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属于回忆和动作描写。细碎步声”“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背角”“一掩再掩是回忆姥姥的动作,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是回忆姥姥的絮语。动作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传神,这些动作和絮语都体现了姥姥我们晚辈的呵护。所以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回忆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结构上,本段处于开头部分,与标题中的端午呼应,同时又以棕香为触发点引起下位对姥姥一生的回忆。所以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呼应标题,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

2)第节画线内容中的缓身”“白头都体现出姥姥已经老了,为晚辈操劳了一生。回望”“则是因晚辈得到了自己的照顾,能很好地成长而高兴,体现了姥姥的慈爱和善良。以上是句中人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便是感恩、心疼。所以综合起来第节画线内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感恩,对姥姥日渐老去的心疼。第节画线内容中有呆坐一词,那么她为什么呆坐呢?结合前文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可知是对安逸清闲、又拥挤的城市生活不习惯。结合后文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可知是对乡间朴素生活,宽敞、清净环境的怀念。所以第节画线内容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3)第二段中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是动作描写,流露着姥姥对晚辈的爱。第三段中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是动作和语言描写,说明姥姥烧了一夜的灶火,辛苦地为我们准备着美食。第四段中回望”“是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看到晚辈在自己的照顾中很好地成长,脸上露出了满足与欣慰的笑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第五段中呆坐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姥姥对安闲、拥挤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和对乡村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姥姥的质朴与勤劳。第六段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是对姥姥语言的回忆,表现了姥姥对晚辈的关心。第九段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眉清目秀”“一身素衣柔骨而就、甜而不腻是肖像描写,写出了姥姥年轻时的美丽。第八段写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通过我们侧面衬托姥姥的心灵手巧。 最后将分析内容合并整理,分条作答。

4)题目中说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很显然,内容方面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结构上,端午节包粽子是线索。再分析题目的关键词,除了端午”“粽子还有一件事,端午节为晚辈包粽子凸显姥姥的慈爱、善良、勤劳、心灵手巧等品质,而直选一件事是为了表达的集中。结构上,首先有照应标题,其次它是线索,一年又一年地过端午,一次又一次地包粽子,体现了姥姥对我们从未停止的爱。而在表达效果上,端午节包粽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事情,选用这样的事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端午节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作者这样写还会使文章充满中华民族的人文信息。

故答案为: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第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⑷①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第节结构上引发下文对的回忆,内容上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修辞,(2)抓关键词语理解,(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本题段中的关键词为操劳的枯手”“一笑白头,从中可看出姥姥的慈爱、善良,以及满足。用了排比修辞,四个想念写出了姥姥对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的不习惯,对乡间生活的怀念。

本题考查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一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人物的事迹、心理、语言、细节动作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分析文本,把握细节。本文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了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选材技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的选材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因此选材安排要与中心主旨有关。端午是中国人表达亲情的节日,以特定的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情感。 从文中看,姥姥的端午出现了多次,从童年搬到城里最后的端午姥姥离世后的次年端午,贯穿文章的始终;另外,每到端午,姥姥就不停地为端午忙碌,作者通过端午来表现姥姥对后代的辛勤付出、对子孙的爱,端午也是作者寄托对姥姥浓浓情感的载体。所以姥姥的端午凝聚着姥姥对子孙以及晚辈对姥姥的深厚情谊。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⑧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不年老,44岁至48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⑩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

B.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文中③④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来,过着孤独的生活。

D.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之情。

2)简析文章第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3)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

【答案】 1C

2)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3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解析】【分析】(1C项,曲解文意,不是苏东坡断绝与友人的往来,是友人不肯与苏东坡往来了,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故C错误。故选:C

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熟比喻成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熟的内涵和表现,表达了对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欣赏与赞叹。划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连用七个排比的句式,在多方位多角度诠释成熟内涵的同时,也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3)题目的含义,重在理解突围二字。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从文中来看,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是指精神人格方面。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气命的原始意味。他终于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是说经历苦难后的苏东坡真正走向成熟、从容。

故答案为:⑴C

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⑶“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第段画线句子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的含义的基本能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此题注意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从精神人格方面、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湖

海粲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的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的优美意境上,而这带给了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因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2)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请简要赏析。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天湖会进入我的梦境,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繁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解析】【分析】(1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中说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天湖特别的美好的叙述,并非真的将两者进行比较,且无法得出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的结论。

2)解答本题,要注意解读语句的内容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天湖会进入我的梦境。蕴含着作者对天湖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关于,文章第二段中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一句,把天湖比作梦,蕴含着对天湖的赞美之情,与这句话相呼应。这句话出现在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深化或升华主旨,可以结合本文主旨加以赏析。

3)解题时要注意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两方面去找。散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修辞手法涉及范围较广,要注意结合文段文句理解和分析。解题步骤是,先找出描写天湖之美的段落,指出所用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文中第二,四两段直接描写天湖之美;第一,五两段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天湖之美,形象生动;第六,九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天湖之美。

故答案为:⑴D

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天湖会进入我的梦境,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⑶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繁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此题考查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句内容,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

巴金

    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

    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甚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人掉眼泪。

    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最近我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书里读到了这样的话: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19336月在广州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抒写朋友慷慨的爱,面对朋友的无私奉献,作者感到惭愧,却始终不知如何报答。

B.文章回忆以前朋友对他慷慨的关怀,写现在旅行受到的关爱,回忆与现实交织,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厚。

C.文章引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话,形象阐释了无私、慷慨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D.文章的语言质朴而生动,有时是简洁的陈述,有时是精妙的比喻,有时是激情的排比,有时又是睿智的警句。

2)文中划线句子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3)作者对朋友这个名词的了解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

2)写出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达到一种只想付出、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无私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作者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自己想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的决心。

3朋友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把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

【解析】【分析】(1A项,面对朋友的无私奉献,作者感到惭愧,却始终不知如何报答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可知,作者决心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故选A

2)本题中划线句子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联系上文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可知,我生命会开花,深层的含义应该指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达到一种只想付出、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无私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而后半句难道是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说明我的生命的内部不会干枯。因为我拥有这种慷慨的无私心,表现了自己想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的决心。

3)根据文本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可知,朋友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把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根据文本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可知,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

故答案为:⑴A

写出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达到一种只想付出、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无私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作者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自己想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的决心。

⑶①朋友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把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读此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并联系生活实际来概括组织答案。

6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选题。

(一)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而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嗓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二)不能没有家(节选)

梁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有来定底色。家庭教有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53辑》有删减)

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开篇划线句子那么,家是什么呢?为过渡句,承上启下。通过设问引起作者对家三个层次的思考,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

B.《家》一文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

C.《家》一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的真谛,传达出他对的哲学思考。

D.《不能没有家》一文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并指出家庭教育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

2)请品读《家》一文,概括文中的几层含义。

3)两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本简作要赏析。

【答案】 1C

2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3《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港湾河岸,揭示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解析】【分析】(1A项,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错误,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而不是总领全文。总领全文就是抓住全文要旨,开门见山,点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即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B项,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错,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表达无论多美的事物,都比不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与家庭。C项,正确。D项,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说法欠妥,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有较于两者不同的特点,文中认为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但没有厚此薄彼。故选C

2)文章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其中,是本体,是喻体。结合原文第一层家是一只船的第三自然段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可以概括出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依据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可以概括出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依据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可以概括出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

3)《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即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永远的岸: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引用马致远的词曲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家》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原文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腾黄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原文第一段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比较,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是举例论证,说明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也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

最后一段通过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层层推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⑶①《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港湾河岸,揭示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的以及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般要从结构布局,中心主旨,价值意义等方面去解读。《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C.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的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怎样理解第段中所说的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

【答案】 1B

2)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3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是因为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有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是因为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时,杏花春雨江南就会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和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

【解析】【分析】(1B项,着力描写”“表达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说法错误。文章着力描绘杏花春雨江南的整体意境,并没有对杏花”“春雨等意象进行着力描写。同时,文章表达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而非对故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故选B

2)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有着重要作用:在结构上,描绘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描写。在内容上,白马秋风塞上有一种苍凉、刚健之美;与下文杏花春雨江南的缠绵、柔和之美,既格调迥异,又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3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这里缠绵的梦境,可以这样理解:杏花在春雨中开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又受雨的浇淋而不得不飘零散落,这是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难以愈合的伤痛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由这梦境一般的缠绵引发了人们因远离故乡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或因感觉光阴远逝而生发的伤感。

故答案为:⑴B

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⑶①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是因为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有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是因为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时,杏花春雨江南就会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和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B.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C.“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少年时代的生活给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3)结合文意,分析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 1A

2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3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念念不忘。

【解析】【分析】(1A项,更是让赞赏不已,流连忘返分析错误,原文中对小湖的描写较多,从残荷新荷,但无流连忘返之意。故选A

2)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点明季节,并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

3)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中,喜欢夏日的新荷是因为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要增加了无限的乐趣;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裏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⑶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念念不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重要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答。一般的分析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整体和局部找出作者感情发生的变化,找出与作者情感有关的内容,然后一一分析。成年的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是一条主线,进而通过这条主线找寻内容要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释】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C.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亲近感。

D.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2)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 1D

2)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质朴、珍重劳动的人格品质。

3)观点一:可以删掉。理由:内容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衔接生硬,略显突兀;结构上,前文已经相对完整,结尾实属赘余。观点二:不可以删掉。理由: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错误,依据原文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来看,此处强调的是心理隔阂和敬畏。故选D

2)本题考查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文中的细节中,可以归纳出孙犁的性格特征来。如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其特点,突出孙犁先生平易近人、朴质无话的人生意趣,更表现了孙犁先生对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可以答情节不多余,也可以答情节多余,具体解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否可以删去,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答删掉:可从文章和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如: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前文情节结构已经很完整,这是多余部分,可以删掉;答不能删掉,可从文意表达的方面考虑作答。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想要说明孙犁老师勤劳、质朴、和潜心创作,从而突出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总之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解答时,都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突出对孙犁先生的尊敬。

故答案为:⑴D

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质朴、珍重劳动的人格品质。

观点一:可以删掉。理由:内容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衔接生硬,略显突兀;结构上,前文已经相对完整,结尾实属赘余。观点二:不可以删掉。理由: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城市羔羊

晨义

    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但现在,就她一个。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她的语言只有她自己听得懂。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

    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你见过失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

    “哟,迷途的羔羊啊。

    “哈,四面楚歌。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

    “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然而今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止纵横。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如果有人打碎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1)从第三段看,这只城市羔羊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回答。

2)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文章为什么要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

4)结合全文,试探究倒数第二段在结构安排和主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 1)惊奇(新奇)——失望——惶恐

2)形象展示城市羔羊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传达出羔羊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借以抒发作者对单调乏味、直白一律的城市生活的不满。

3)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揭示城市羔羊将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写城市羔羊欲趁夜色逃离作铺垫。

4)结构安排:照应开头,揭示悬念;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曲折,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主旨表达: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深化主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分析】(1)回答本题,从文本中的相关叙述,可见其心理变化。如起初,她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等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2)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应该从揭示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留露出怀念的感情;抒发作者对城市生活的不满之情。等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回答。

3)文章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是为了反映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揭示它们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作铺垫。等方面展开思考作答。

4)一般而言,结尾处内容的安排,其作用是: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使文章达到戏剧性的效果;而在主旨表达上,是为了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怀,深化文本主旨等。本题可据此结合文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惊奇(新奇)——失望——惶恐

形象展示城市羔羊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传达出羔羊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借以抒发作者对单调乏味、直白一律的城市生活的不满。

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揭示城市羔羊将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写城市羔羊欲趁夜色逃离作铺垫。

结构安排:照应开头,揭示悬念;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曲折,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主旨表达: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深化主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同时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而且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景物描写作用有: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时代背景渲染当时气氛表现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与下文相照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结构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文本具体内容,从文本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依据。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在什么位置,结合文章主题看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文章的开头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尾段抒情议论句,一般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也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有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闻蛙鼓

 

    ①——这不是蛙鼓吗?

    ②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从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一阵阵海潮般朝我的小村、朝我的耳畔尽情地扑打过来。

    ③今年的五月,雨格外地多,一场接一场的,天气也冷一些。立夏过了好多天,水田里的稻秧才刚刚插上。傍晚的村庄刚被一场急雨涤洗干净,蛙鼓便由远而近,由疏而密地来了。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我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疏忽了寒暄与世故,径直地奔过来,久违的朋友般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她说,你可有点老了,都有白发了。我说,是啊,你可一点都没老,你的声音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响亮,浑厚……

    ④邻家有个把式爷爷,玉米种下了就背着手看天,每天都看。看看天,就低下头,又不时地摇头,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年是咋了啊,该下雨了。过些天就蹲在房门口,还是看天。眯着眼睛,仰着脖子,那姿势和他的心情一样难受。带着极度的埋怨和无奈,念叨,这天到底是咋了啊,咋了这是?突然有一天,太阳刚落山,大块大块的云便漫了过来。把式爷爷兴奋地跨到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转。雨还是没有下,他又念叨,这到底是咋了啊,老天爷不开眼了啊!念叨完就失望地蹲在地上。一会儿,零星的蛙声传过来,不多时,便是从四面八方响起的蛙鼓铺天盖地地涌过来。把式爷爷腾地站起来,扬起双手兴奋地喊起来,哈哈,蛙神显灵了,蛙神显灵了……雨哗哗地下起来,直下了一夜。

    ⑤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蛙神,也不知道把式爷爷为什么要喊这句话,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喊完就真的下雨了,这也成了我总想弄明白的一个谜。我是在县城出生,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许多农村的事儿。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乌来……”这样的节气歌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却总也弄不懂这个事儿。后来,阅历多一点儿了就知道了,其实,青蛙喜欢叫是它高兴的表现,就像我们人高兴了就喜欢哼几句一样。青蛙不喜欢在太冷、太热或太干燥的环境里生活,它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下雨的时候对青蛙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了。尤其经过一段天气晴燥的日子,天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水分增多,青蛙的皮肤会得到充分滋润,于是就活跃起来了。同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很多昆虫大量繁殖,这些昆虫是青蛙最好的食料。而这时候青蛙刚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又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青蛙们就不禁纷纷高声歌唱了。所以,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⑥把蛙叫称为蛙鼓,《花镜·养鳞介法·蟾蜍蛙》里记载: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至秋则无声。是对蛙鼓一说很好的诠释。

    ⑦儿时,抓青蛙是件有趣的事儿。那时还小,顾及不到青蛙吃害虫的事儿,就知道青蛙的腿儿好吃,用火烤了,金黄色的,上面满是亮亮的油花,看着就眼馋,哈喇子淌好长。青蛙抓多了就吃,抓少了就玩儿。一人拿一个,抓住青蛙的腿儿,比谁的大。用木棍敲它的背,一会儿,青蛙的肚子就鼓满了气,跟气球一样。再一会儿,就会在头的两侧鼓出两个大大的泡泡来,原来,它就是靠这两个泡泡发声的。

    ⑧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在偏远的小村置一块地,搭建一方栖息的草堂,杂乱地种一些树,房内挂几幅附庸风雅的条幅。月下,沏一壶茶,摇一把扇,对月而歌,算是心灵的回归吧。阵阵蛙鼓传来,不觉黯然。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所谓的回归充其量不过是讨一份暂时的自欺欺人的清净罢了,哪怕打扮出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哪怕弄些最古老的树皮把自己裹起来。因为许多人如斯,起码我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淡泊的境界。

    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比拟手法,赋予蛙鼓以人的情感,更显亲切,表达了作者对久违的蛙鼓不期而至的亲近和喜悦之情。

B.作者用较大篇幅叙述蛙神显灵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蛙鼓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C.第七段写儿时抓青蛙的趣事,笔触细腻,表现出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又闻蛙鼓这一现象引发感悟,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蛙鼓的含意。

3)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D

2蛙叫的声音;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自然的韵律;丰年的征兆;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

3照应题目,与文章开头部分——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揭示作品的主题,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

【解析】【分析】(1D项,形成幽默的风格理解有误。从语言上看,文章语言朴实、真切,含意隽永,文风不是幽默的。故选D

2)从第这不是蛙鼓吗?”和第段的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的描写看,蛙鼓是指蛙叫的声音,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从文中的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看,蛙鼓有着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说明蛙鼓还是丰年的征兆。通过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可知蛙鼓有着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把以上对蛙鼓的理解分点概括出来即可。

3)从全文看,内容都与蛙鼓有关,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与文章开头部分——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起到了照应题目,呼应开头的作用,这样写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此外,作者在写蛙鼓时,既写到了回忆,也写到了现实,如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从主旨上看,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发出议论和感慨,可以起到揭示作品的主题的作用,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更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蛙鼓又鸣,蛙鼓阵阵,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蛙叫的声音;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自然的韵律;丰年的征兆;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

⑶ ①照应题目,与文章开头部分——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揭示作品的主题,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要说明蛙鼓在文中的含意,需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及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内容,从内容、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D.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B.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此来逃避现实。

C.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

D.蛰居在黄州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3)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D

2B

3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做菜之乐。苏轼从平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

【解析】【分析】⑴D项,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表述不正确,强加因果。故选D

⑵B项,以此来逃避现实错,苏东坡并未逃避现实,相反他是积极应世的。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体现在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故选B

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主要在文本4-14节,仔细阅读这些自然段,从中筛选出能表现苏东坡的快乐事例,可根据传记内容,从苏东坡被贬官后,务农的快乐、交友的快乐、做菜的快乐、幸存的快乐、隐居生活的快乐等角度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并结合文章内容简单分析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①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做菜之乐。苏轼从平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把握传记内容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

此题综合考查把握传记内容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分点概括苏东坡的快乐,并结合文章内容简单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快执意叫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D

2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心态的成熟,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解析】【分析】(1A,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所以A项正确。B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所以B项正确。C项,三个成了、三个全不顾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语势,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这种语势正是表现了方快成名后的快意,朗读时的忘我,所以C项正确。D项,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的巧妙吻合:老青蛙”—语文教师,满塘的蛙”—“我们先发出单音的独唱”—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我们齐声朗读。第二是引文中的青蛙与课堂里的青蛙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被方快踢倒瓦罐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等到教室内因青蛙的出现而大乱时,只有方快一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这里的青蛙比喻的是语文教师。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因此,这段引文与文章内容的贴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表达效果。同时划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和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老师对此浑不自知自己正被嘲笑,依然带着学生激情的朗诵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了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这种表达效果可以从情境的象征意味、画面声色情态的生动可感、人物关系的多重写照等多处进行鉴赏。

3)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看题目主要是发生于”“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宕开一笔也称之为闲笔,就是主发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在写文章上,其实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调动读者的兴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是无法让读者获得对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但是,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而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题目设问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而没有用表达有什么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设问方式,也是以此任务事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避开答题套路。这一延宕闲笔写法,主要从对揭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鉴赏与评价。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⑶①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心态的成熟,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散文的综合赏析的题目,散文的赏析重要是文意、结构、情感、手法和语言的特征,命题时一般的错误项都相当明显,以免引起争议,答题时抓住要点,寻找答案中的明显错误。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情节安排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情节的完整等角度来分析。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4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4)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第一段写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照应标题和结尾。

2命途多舛:母亲早亡,生活贫困,饱受屈辱。性格坚忍:回到故乡,置办家业,撑起家庭。

3①“南山岭原指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4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②“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解析】【分析】(1)从第一段来看,主要写一位卖菜的老妇人向兜售空心菜,第一段最后说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由此可知,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这一内容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引出下文有感父母、姑婆等关于空心菜的故事,同时和标题岁月里的空心菜以及结尾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菜,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照应。考生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中,从父亲的人生经历来看,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这表现出父亲命运的多舛;从父亲撑起家庭的表现来看,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这表现出父亲性格的坚忍,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撑起了一个家庭。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3)从文中来看,文中写到父亲、母亲、姑婆、我等,由此可知句中的每个人既是指、父母、姑婆,也指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南山岭,从表面意思来看,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南山岭的表面意应是指故乡的菜园子,这个菜园子中有童年的快乐和亲情,南山岭对于姑婆来说,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姑婆的南山岭是指姑婆的家、根,南山岭对父亲来说,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父亲的南山岭就是他的家业,不止父亲和姑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那是对富足安定生活和幸福美好家庭的愿望,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4)从文章的情节来看,看到老妇人卖空心菜引发对有关空心菜的往事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买老妇人的空心菜这一事件上来,由此可知,岁月里的空心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就是围绕空心菜来选取材料;从标题的内涵来看,空心菜无根,而父亲和姑婆也是如此,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由此可见,无根的空心菜象征了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而无根的空心菜却活得那么坚强,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由此可见,空心菜的生命力象征了姑婆和父亲他们的坚强;从标题的艺术效果来看,空心菜是具体实在的事物,而岁月又带上了历史的沧桑感,这就让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第一段写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照应标题和结尾。

⑵①命途多舛:母亲早亡,生活贫困,饱受屈辱。性格坚忍:回到故乡,置办家业,撑起家庭。

⑶①“南山岭原指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⑷①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②“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第一段写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照应标题和结尾。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文中父亲命途多舛但性格坚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南山岭原指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2    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有什么作用?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1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

2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表现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住文章有关炒米的内容,从每段中概括整合,如第一段中介绍的各地都有的有关吃炒米的风俗,第二段中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是有关炒米的做法,第三段中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涉及装炒米的用具,第五段中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是有关炒米的吃法,第六段中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涉及炒米的用途等等。

2)由原文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可知,第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坛子的普遍性;由原文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可知,写关于张仲陶这样的一段逸闻趣事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并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由上文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可知,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由上文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可知,在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句子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故答案为:⑴①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

⑵①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⑶①表现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可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插入一个算卦之人和人们丢失东西算卦的情节,也表现了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1d00c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f.html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