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及作文时文素材:“博士后当辅警”时评素材 10篇

发布时间:2020-11-10 16:28: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时文素材无锡、泰州、连云港市期中作文题及连云港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作文博士后当辅警时评素材

01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届无锡高三期中)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51岁的张文宏因讲真话、讲专业的话而火遍全网,被称为“医学界网红”。他却说:“等情结束,我自然会非常安静地离开”,“大家不要叫我网红,请叫我文宏。”现在,也有一些学校借助自媒体平台推出并打造各自的网红教师,甚至受到国家媒体的关注和宣传,这些网红教师有的颜值颇高,有的多才多艺,有的教学出众。......

   “网红”现象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有人为此担忧,认为”板凳甘坐十年冷”,乐做“网红”会影响专业研究;有人为此鼓掌,认为这些网红带动了人们对一些领域的深入了解。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届泰州高三期中)

   2000年11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时,提出了特区“十大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其中之一。

   2020年10月,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是其中之一。

    如果让你担任学校“‘我’与未来”主旨论坛的轮值主席,面对全校师生,以“改革发展中的敢”为主题,你将讲述怎样生动的故事,或阐述何种独到的观点,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届连云港高三期中)

    近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登上了热搜。缪元颖,是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后,他在2018年4月,作为“专家型人才”以“警务辅助人员”身份,加入了成都高新公安分局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在网友留言中提到的是,“这么高的学历,为啥不给个编制?”“学历和职业之间的落差太大了”,还引来“人才浪费”“学历不值钱”的争论。面对争议,缪元颖回应说:“我一直有一个警察梦,从小崇拜警察。在公安里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跟一直以来所学是有衔接的,能够发挥所长、惩治犯罪,会很有成就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完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博士后当辅警精选时评

01.博士后当辅警,是个人的自由更是社会的进步 

                  【简评】题目即观点。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四川成都辅警缪元颖引发全民关注。他作为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的博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省医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选择当了一名辅警。有人认为,其学历和职业之间,落差似乎太大了。

面对争议,缪元颖回应说:“我一直有一个警察梦,从小崇拜警察。在公安里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跟一直以来所学是有衔接的,能够发挥所长、整治犯罪,会很有成就感。”此外,还有照顾父母、与妻子在一起的考虑。说得很诚恳,也很接地气。

【简评】以上两段引述事件、社会观点及缪元颖个人态度,确定“论题”。

追求高薪、“光鲜”工作是人之常情,但基层岗位也并非没有价值。而且,缪元颖虽是辅警,但岗位和工作内容可不简单。他是作为专家型人才引进警队的,从事的是法医物证检验,有很强的专业性。而这正是他所擅长的领域,与他之前的学习经历、研究经历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看似博士后下基层,实际上却是双赢。对缪元颖来说,能学有所用,发挥所长,是一份很合适的工作。对所在警队来说,是收获了一名专业人才,有利于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是妥妥的好事。

【简评】以上两段从之于个人与警队两个方面议论缪元颖选择的意义。两个段落的论证层次有区别,前一个段落重在分析其职业选择与学历的关联,回应首段提出的社会观点,在自然而然中驳斥了偏见。后一段在前一段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得出缪元颖的选择之于个人与警队两个方面的意义。

现代社会,人才的流动应该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越是自身素质高、能力强,可选的范围就越大。这时,每个人的择业观就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了,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轻松有闲,也有人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个人选择来看,都无可厚非。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展所长、人尽其用的择业观,值得鼓励。缪元颖的选择就是这样。

【简评】联系人才流动现象对双向选择进行分析。是从对个例的分析深化到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又用深层次的思考对个例做出评析。

当然,此事引发热议,包含了公众某种出于善意的顾虑。在不少人的认知里,辅警工作辛苦、收入低、缺乏保障。缪元颖虽是作为专家型人才引进的,收入却并不高。个人不计较待遇值得钦佩,但用人单位也应表现出对待高端人才的足够诚意。与其水平相匹配的福利待遇、畅通的晋升渠道,包括其他实际困难,都是用人单位应当考虑并用实际行动加以改善的。

这不仅是对缪元颖个人的应有态度,也会形成一种正面社会效应,以爱才实现留才、惜才,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发光发热。

【简评】联系社会观点,分析合理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及其意义。

职业选择是个人的自由,把爱好变成工作尤其美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而更有保障、更安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进步。

【简评】得出结论,点明观点,紧扣题目。

【总评】全文既按“引——议——联——结”的思路展开,也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既“就事论事”,也“由事及理”,形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精细严谨的论证逻辑。

02.别一看到“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就认定“学历不值钱”

           来源:新京报评论                  

相信不少人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刑警队长》中的一段剧情。刑警支队长顾铭(于和伟饰),专门跑去大学以高薪+一套房,留住了高学历怪才卢涛。随后,卢涛以高超的DNA分析技术,帮助刑警队连破大案、要案,备受器重,并获得了公安部的嘉奖。

相似的经历,在现实中也有演绎。

近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登上了热搜。现实中的“卢涛”叫缪元颖,是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后,他在20184月,作为“专家型人才”以“警务辅助人员”身份,加入了成都高新公安分局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

【简评】由一段剧情引出新闻事件。

“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这种学历和职业的落差,不难将话题推上热搜。在网友留言中提到最多的是,“这么高的学历,为啥不给个编制?”

在公众的常识中,辅警多属于临时工,有部分执法权但没有编制。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及缪元颖是否有编制,但显然此辅警非彼辅警,作为专家型人才被引入的缪元颖不同于普通招聘的辅警。

实际上,缪元颖作为辅警有无编制,也并非话题的焦点。真正催发网友表达欲的还是他这种高学低就的境况。这类境况,也很容易引来“人才浪费”“学习不值钱”的争论。

按理说,都上到了博士后,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进入科研机构,深入某细分领域。选择进入公安系统,做辅警从事法医检验工作,在多数人眼里的确是剑走偏锋。

【简评】以上四段承接事件,从“常识”“常理”等方面分析由事件引发的争论。

然而,这种剑走偏锋是不是人才浪费,还得多角度来看待。至少对当事人而言,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当辅警,缪元颖本人回应:“能够发挥所长、整治犯罪,会很有成就感。”缪元颖透露,干辅警的工资收入并不高,“真的是出于爱好干这项工作”。

客观来看,缪元颖的境遇也算不上“高学低就”“人才浪费”,与过往引发争议的“研究生送外卖”“海归做保姆”等情形不同,缪元颖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

缪元颖在采访中也强调,自己所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专业,对于DNA的检验,本就在专业领域之内。从报道中看,缪元颖在成都高新分局还成立了“缪元颖博士工作室”,能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事法医检验工作,并因工作业绩而获得了表彰。虽然收入不高,但这份职业显然也让他收获了足够“荣誉感”和“价值感”。

【简评】以上三段由争论转向事件意义、价值的分析。先是就“是不是人才浪费”的争议提出“多角度看待”的观点。“人才浪费观”是“旁观者”基于“常识”“常理”所做出的判断,而“当事人”有其自身的选择与考量,这是“多角度看待”的第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从客观上紧扣”学用相关”分析“缪元颖的境遇”与“研究生送外卖”“海归做保姆”等情形的不同。

一份职业能够既出于热爱,又发挥所长,还能有不错的成绩;无论怎么看,这至少都算得上一份好工作。回头想想,小时候很多男孩子恐怕都有一个当“神探”的梦——抽丝剥茧,寻找真凶,打击犯罪,匡扶正义。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梦想褪色了,而缪元颖真真正正地为此付出了实践。

【简评】以上一段对此前“多角度看待”作总结,并以“很多人梦想褪色”和“缪元颖坚持梦想”作对比,拓宽了论证的角度,也深化了论证的程度。

回过头看,公众大可不必被“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标签牵着走,更不必因此笃定“学历不值钱”。虽然他名义上是个“辅警”,但他却也扎扎实实地做着“高大上”的法医工作,而且还是带头人。学历和专业能力给了缪元颖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

说到底,别一看到“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就认定“学历不值钱”,那样很可能失之偏颇。

【简评】全文总结,回应社会观点,表明态度。

【总评】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标题即表明了对所批驳观点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批驳意味。行文思路按照“起——承——转——合”来展开,先引述事件;再呈现文章要批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观点”,树立“靶心”;然后从“多角度看待”的角度分析事件,逐渐批驳“社会观点”的不合理性,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最后总结议论,申明观点,回扣题目。

03.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不必大惊小怪

来源:新京报   

 “此辅警非彼辅警”,公众别因看到“辅警”二字就产生观念上的偏差,误解了博士后缪元颖从事这一工作的意义。

  相信不少人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刑警队长》中的一段剧情。刑警支队长顾铭(于和伟饰),专门跑去大学以“高薪+一套房”,留住了高学历怪才卢涛。随后,卢涛以高超的DNA分析技术,帮助刑警队连破大案、要案,备受器重,并获得了公安部的嘉奖。

  相似的经历,在现实中也有演绎。

  近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登上了热搜。现实中的“卢涛”叫缪元颖,是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后,他在2018年4月,作为“专家型人才”以“警务辅助人员”身份,加入了成都高新公安分局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

“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这种学历和职业的落差,不难将话题推上热搜。在网友留言中提到最多的是,“这么高的学历,为啥不给个编制?”

   在公众的常识中,辅警多属于“临时工”,有部分执法权但没有编制。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及缪元颖是否有编制,但显然“此辅警非彼辅警”,作为专家型人才被引入的缪元颖不同于普通招聘的辅警。

   实际上,缪元颖作为辅警有无编制,也并非话题的焦点。真正催发网友表达欲的还是他这种“高学低就”的境况。这类境况,也很容易引来“人才浪费”“学习不值钱”的争论。

   按理说,都上到了博士后,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进入科研机构,深入某细分领域。选择进入公安系统,做辅警从事法医检验工作,在多数人眼里的确是剑走偏锋。

   然而,这种剑走偏锋是不是人才浪费,还得多角度来看待。至少对当事人而言,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当辅警,缪元颖本人回应:“能够发挥所长、整治犯罪,会很有成就感。”缪元颖透露,干辅警的工资收入并不高,“真的是出于爱好干这项工作”。

   缪元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所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专业,对于DNA的检验,本就在专业领域之内。从报道中看,缪元颖在成都高新分局还成立了“缪元颖博士工作室”,能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事法医检验工作,并因工作业绩而获得了表彰。虽然收入不高,但这份职业显然也让他收获了足够“荣誉感”和“价值感”。

   一份职业能够既出于热爱,又发挥所长,还能有不错的成绩;无论怎么看,这至少都算得上一份好工作。回头想想,小时候很多男孩子恐怕都有一个当“神探”的梦——抽丝剥茧,寻找真凶,打击犯罪,匡扶正义。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梦想褪色了,而缪元颖真真正正地为此付出了实践。

   回过头看,公众大可不必被“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标签牵着走,更不必因此笃定“学历不值钱”。虽然他名义上是个“辅警”,但他却也扎扎实实地做着“高大上”的法医工作,而且还是带头人。学历和专业能力给了缪元颖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

    说到底,别一看到“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就认定“学历不值钱”,那样很可能失之偏颇。

04.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不值?我更想看法医秦明这样的新闻

来源:红星网  

他的选择并不如大众想象的那么可惜,相反人们从对他的报道中看到,辅警之,有更多重的意义。

      和前段时间清北硕博任职街道办被热议一样,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最近也火了。

      据新闻报道,20184月,缪元颖以警务辅助人员的身份,加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

      之所以会引起广泛探讨,主要在于中科院博士后和辅警之间的巨大反差,就如有网友说的一样,有点浪费人才了

      辅警是为公安机关日常运转和警务活动提供辅助支持的非人民警察身份人员。这在大众眼里,没有编制,收入不高,做各种杂事,似乎很难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但在辅警岗位上,缪元颖干得风生水起。加入高新区分局DNA实验室工作以来,缪元颖已检验了共1600余件生物检材,参与过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20余起;完善了DNA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DNA实验室物证的提取、检验方法,增加配备了多种不同功能的DNA检验试剂盒,培养了DNA实验室的检验人员,使高新分局的法医物证检验范围、检验能力,特别是针对疑难检材的检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成都公安局高新区分局还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缪元颖博士法医物证疑难检材工作室,这是单位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法医物证疑难检材工作室。可以说,缪元颖把辅警做出了来,也可以说,大众低估了辅警这个职位。

      缪元颖本来可以选择去医院、科研机构、外企、检测机构等,但却选择了公安局,是出于爱好干这份工作,每次看到自己的努力有实实在在的成绩,精神上会很满足。

       把爱好做成事业,是一个人最幸福的选择。精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理想和信念是事业的不竭动力。最近大热的网剧《沉默的真相》里,检察官江阳为破案牺牲一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用金钱或地位来衡量的话,他所有的付出都没有意义,但我们分明在他的牺牲、在众人为寻求真相、为一腔正义奋不顾身的过程里感动,甚至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缪元颖作为成都高新公安分局专门引进的专家型人才,待遇无论高低,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他的选择并不如大众想象的那么可惜,相反人们从对他的报道中看到,辅警之,有更多重的意义。

      因而,比起热议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笔者更想在将来看到成都高新法医秦明这样的新闻。

05.看到博士做辅警,只关心编制是不是太狭隘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上了热搜。主人公缪元颖,学的分子生物学,不仅是香港大学的博士,还是中科院的博士后,他在20184月作为专家型人才警务辅助人员身份,加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这种学历和职业的落差,很难不将话题推上热搜。在网友留言中提到最多的是,这么高的学历,为啥不给个编制?在高学历人才就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清华北大毕业生去街道工作、去中小学当老师已不新鲜,香港大学的博士在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做一名警察,恐怕也不能成为什么大新闻,缪元颖之所以能上热搜,应该主要还是名校博士和辅警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职业之间的落差。辅警是面向社会招聘、为公安机关日常运转和警务活动提供辅助支持的非人民警察身份的人员,按照职责一般分为勤务辅警和文职辅警。大众所熟悉的,主要是街头常见的负责治安巡逻,并辅助民警执法的辅警,这份工作,可以说非常辛苦,收入也不高。(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而缪博士其实是在警方的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这种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对缪博士而言,是民警还是辅警,主要差别可能在于是否具备人民警察身份,也就是有没有正式的警务人员编制。就工资福利、职业的稳定性及成长空间而言,民警和辅警可谓云泥之别。在党政机关工作,是否有正式编制,差异确实很大,从每年公务员考试的盛况可见一斑。考虑到缪博士的条件,做辅警算是屈尊了,毕竟,根据警察法,担任人民警察只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新闻报道中,缪博士称自己收入并不高,当辅警更多是出于爱好及兴趣,会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句话有点让人费解,按说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缪博士的爱好和兴趣,以及能令他精神上满足的,应该是指他在警方做的专业工作,即法医物证检验,而非辅警这个工作身份。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即缪博士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很满足了,对于身份、收入差异什么的,并不怎么在意。对缪博士为什么选择当辅警,我很认可一位网友的观点:家里有矿、心中有义、身边有爱,这三者必有其一,甚至可能三个全有。据报道,缪博士父母均是退休高校教授,不说家里有矿,至少应该生活无忧;妻子在成都工作,就近是他找工作的重要考虑,这样也方便照看双亲,连同他对专业的热爱,算得上有爱有义了。所以,缪博士这样的人才确实非常难得,成都警方能够拥有他,可以说是一大幸事,尤其是还不需要拿出一个宝贵的民警编制。当然,如果成都警方有合适的方式,来匹配缪博士的教育背景、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展现雇主千金买马骨般求贤若渴的诚意,那就更妙了。

06.不必过度解读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

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引发关注,冲上微博热搜。对此,当事人缪元颖回应称,更希望大家看到我干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博士后的头衔上。

      尽管当地公安一再强调缪元颖进入的是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是作为专家型人才专门引进的,但一般人还是愿意从耳濡目染的辅警来理解。缪博士上热搜,恐怕正是因为博士与辅警之间巨大的社会观感落差所致。想想看,一边是有着华丽学历背景的港大博士、中科院博士后;一边则是多以安置“4050”人员为主的公益岗位辅警,差异之大,当然会诱发人们的好奇心。

       也因此,公众的庸常见识,或者说,世俗的等差观念、职业观感等,固然需要纠偏,比如像大家常说的那样,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但这样的话说多了显然就容易被忽略,并不会被真正认同。至少,很多人在一边说着正确的话,一边却在奉行着自己的职业价值排序。这些年,很多青年纷纷去考公务员,主要原因之一同样是公务员的职业在一般观感中有着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具体到这一事件,与其批评大家不懂缪博士的理想抱负,不如关注一下辅警等职业的社会观感何以不佳。

      作为警察辅助人员,近年来,辅警在警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公安机关 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公安机关破解任务繁重与警力紧张矛盾的现实选择。然而,与其繁重的任务与实际的付出不相称的,是辅警身份的尴尬。尽管目前关于辅警的相关深度改革已经进入议事日程,但至少从社会美誉度来看,仍有持续提升的巨大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博士后去做一名辅警,当然会吸引眼球。这也意味着,有必要从机制体制上改革目前的用人办法,让合适的人才找到合适的岗位,让合适的岗位找到合适的人才,让每一个人才,不管是高端人才,还是一般的事务性人员,都能找到施展能力的岗位。不要让社会对某一类具体的职业产生整体性的厌弃,也不要因为职业之间过大的反差浪费注意力资源。

      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高校教师应聘街道办、清北硕博入职小学教师以及众多大学生争当城管等等。客观而言,职业确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也并非骗人的套话,但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存在对某种职业的偏见,或者说,总是有一些职业在价值排序上靠后的话,显然是不应该的,也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改变当然是一点点发生的,但如果只是依靠某一个、某些具体的个体来改变,无疑是不现实的。像缪博士的加入,除了自己成为网红之外,并不能改变公众对辅警的观感。其他很多包括临聘人员在内的行业,情况也大率如此。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制度设计上加快改革步伐,比如提高辅警的待遇,实现与正式警察的同工同酬等等。

     社会在急剧变化,用工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但不管如何多元,每一个行业从业者的基本权益都应该得到法律保障。临时购买社会服务,或许能够缓解一时的紧张,但也会遗留很多问题。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不要让一些基层的行业成为改革的难点和痛点,也不要让社会偏见继续主导人们的价值观。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而是需要各级各部门勇于深化改革的眼界、魄力、气度。

        

07.“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是对当地人才引进机制对最大讥讽

     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又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省医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的缪元颖,以警务辅助人员的身份加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成为网络热议。尽管有不少正面声音对缪元颖予以了肯定,但在青锋看来,如此高学历的人才,只是作为辅警引进,似乎是对当地人才引进机制的最大讽刺。

新华网的报道显示,缪元颖不仅获得了博士和博士后学位,还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对于这样的人才,按照各个省市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不给个副处级职务,恐怕都难以说得过去。但缪元颖为何只是作为辅警引进公安队伍呢?

尽管缪元颖自己对自己当辅警表达了个人看法,并“希望大家看到我干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博士后的头衔上”。但作为局外人,青锋对这样的人才只是作为辅警,的确还是要表达一些不平。

因为,作为辅警被引进公安队伍的缪元颖,自加入公安队伍,作为技术骨干,先后检验了1600余件生物检材,曾参与过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20余起,2019年被评为全省公安系统“十大最美辅警”。而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协助侦破了一个十几年前的案件。

依照缪元颖做辅警之后取得的成绩,且不说其博士加博士后的高学历,仅凭工作后的所作所为,按照一些省市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恐怕早也可以作为特殊人才,破格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了。

但为何对于作出这么多成绩,又以自己专业知识协助侦破陈年旧案的缪元颖未能破格录用为公安干警呢?

看过新华网的报道,青锋感觉,似乎是引进缪元颖的单位级别有点低,引进缪元颖的相关人员的话语权也不是太大的缘故。

据新华网报道,主动联系缪元颖加入刚建成运行的DNA实验室的人为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党委委员、副分局长邓罡。作为区一级的副职,按照现行机构职级,分局副局长,顶多也就是一处级干部,因此,副职的邓罡,恐怕也不具有破格引进人才的权力。

青锋之所以做这样的猜测,并非要说邓罡邀请身为双料博士的缪元颖加入公安队伍有什么不对,而是想藉此对当下某些地方引进人才的机制做一分析,并因此提醒相关地方相关人员,对当地引进人才的机制做一梳理,并制定出切合实际,又能选拔出各行各业急需人才的人才引进政策。

青锋注意到,新华网在报道中引用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伟和的话指出,“‘博士后当辅警’背后更大的意义其实是公安局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认识不同的职能划分,用跨专业合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人们应“转变对辅助性专业的观念,意识到社会治理需要跨专业合作,这样才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但青锋也注意到,郭伟和同时也像青锋一样认为,各个地方、各行各业要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尤其是对缪元颖这样的顶尖人才,要更加尊重和鼓励,尤其是要增强其相应的待遇,而不是只是以辅警来使用。

08.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不错过任何一种热爱

来源:大洋网

      出乎意料吗?中科院博士后缪元颖从小就有个警察梦。据媒体报道,当科研机构、医院和第三方检测机构都向他抛出橄榄枝时,缪元颖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交付给了这份梦想。然而,当博士后当辅警的消息被媒体曝光走,引发了网友大材小用还是学得其所的热议。

      缪元颖错付了人生吗?当然没有。他的梦想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因为,我们应当对任何一种热爱,以及任何一种回报国家社会的方式,给予足够的尊重。

      为什么?这不只是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应有态度。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缪元颖的选择反映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才需求——那就是社会对跨领域多学科人才和治理人才的需求。在加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后,从完善规章制度,到规范技术方法,再到增配检验器材,缪元颖扎扎实实提升了该实验室的实力。他的工作经历证明,所学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能够和法医物证检验相契合,理工科思维方式有助于分析案情。在缪元颖的职业规划中,他将来要把实验室提升到国内领先的水平上去,并充分发挥高科技在新增刑侦领域中的作用。

     “博士后当辅警引起的热议也说明,那种把学历、头衔等同于身份属性的人才观念,正在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仅凭一纸文凭就叩开事业的大门,已经越来越不现实。对正在象牙塔中苦读的人和正在职场奋斗的人来说,一方面,从热爱中培养理想,用理想指引人生,是必须要补上的;另一方面,关注社会发展的大势,琢磨知识新增长点出现的领域,对照社会需求磨练真本领,则是必须要培养的习惯。

09.高端人才下基层,绝非大材小用

红网

   毕业于中科院的博士后缪元颖正式以警务辅助人员的身份,加入成都市高新公安分局DNA实验室,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随后,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这一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928日 人民网)

        对于个人职业选择的热议背后,反映着全社会的职业选择观念。许多人认为高精尖人才加入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一是低估了基层工作的价值和要求,二是误以为资源错配,将学历和职业、薪酬做了绑定。

   首先要说明的是,缪元颖所担任的辅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辅警,而是作为专家型人才引进的警务辅助,立足于服务刑侦实战,有针对地开展疑难检材DNA检验的攻关研究工作。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高精尖人才是无法完成的,近年来公安系统推行科技信息化建设,走科技强警已成为公安机关的紧迫任务。自从缪元颖加入,已检验了共1600余件生物检材,参与过重大疑难案件20余起。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绝不是大材小用。

   拥有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必须与高科技高档次结合起来,恰恰相反,让基层的行业匹配到顶尖的人才才是更超前的发展理念。目前,不论是基层医院推行的数据化远程云服务,还是公安系统推行的各种科技兴警黑科技,都说明了顶尖技术对基层工作的巨大帮助。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学历给了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资格和权力,缪元颖可以选择仰望星空的科创行业,也可以选择成为脚踏实地的可用之才。 “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可以用自己所长回报国家。从小有警察梦的缪元颖表示,他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他有破案的成就感,而且获得了足够的尊重。优秀人才下沉街道不应该被认为是资源错配,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可以在任何一个职业发挥作用,将个人能力和社会所需结合起来,就能释放源源不竭的能力。

   学历和职业、薪酬之间没有规定的公式,社会之间各个领域和行业的流动推动了更先进的现代化转型,如果高高在上的行业永远自顾自地做研究,基层岗位也没有招纳高端人才的意识,行业间的分化就会愈发严重。尊重跨专业的合作,尊重人们的就业选择,毕竟,未来需要的是多元化岗位的高质量发展。

    

10.拜托,大材小用论已经过时了

来源:新京报

   连日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当然,现在网友们都知道了此辅警非彼辅警,这位博士后缪元颖是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聘用的专家型人才,虽然身份是警务辅助人员,但其他警察见到都会叫一声缪博士。而他从事的工作是法医物证检验,与本身生物学的专业也高度相关。据报道,缪元颖曾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协助侦破了一个十几年前的案件。

   这么一解释,不少网友接受了博士后当辅警不是大材小用,是片面理解辅警职业而产生的过度反应。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位博士后真的是网友们想象中的辅警呢?是不是就坐实了大材小用论

   不得不说,在大学毕业生进行市场化就业已经20多年后,所谓大材小用论真的已经过时了。

   不管高学历者从事什么工作,说到底是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已经不是计划就业的时代,没有什么包分配的概念了,而充分的市场化就业会实现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在此背景下,还用计划就业的视角去评价市场化就业的选择结果,只是旁观者以此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首先,高学历者就是大材吗?学历只是评价人才的一方面因素,与高学历是大材对应,低学历不就变为了小材吗,那怎么解释我国有一半亿万富豪并没有大学学历?说白了,在破五唯的现实语境中,用学历来评价人才,本就有失偏颇。

   至于小用,谁说从事普通工作,就是小用高学历者选择他人认为的小用职业,只要没有他人强迫,是综合个体因素和市场因素决定的,那就是人尽其用。从个体角度看来,是根据兴趣、能力、家庭等因素;从市场来看,是根据薪酬、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竞争程度等。有的高学历者只能找到这种小用工作,或者乐意从事这样的小用工作,旁观者非要说小用,这是代替他人做选择,也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

   本质上,认为所谓的大材就得有所谓的大用,就是计划就业观——设定某类人应该从事某类工作,否则就不合适。可这样的计划就业观点,早已被实践证明并不能形成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正因如此,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择业通过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总体看来,在大学生自主择业时代,人才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市场化就业中,大材小用现象即便有,也只是个别,因为人才如果觉得是小用,完全可以离职重新选择。事实上,很多有计划就业观念者往往期待国家能安排高学历者去对应的高大上工作,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竞争,因此总拿大材小用说事。

   揆诸现实,每一次大材小用的讨论,背后其实都有两股力量:一种是坚定认为高学历就要从事高大上工作,其基本逻辑是,只要高学历者从事的工作听上去不那么高大上,就认为是大材小用;另一种是学历无用论,认为当今社会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其基本逻辑是,高学历者都只能做这类工作,读书有何用?

   一个是把高学历吹上天,一个是把学历贬到底,关于的争论就无休无止。要达成共识,必须改变对的认识。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评价,不能只看学历,而必须综合评价人才的能力;而评价,不能再用传统的世俗观念,要看人才自身的自主选择。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的职业,就谈不上大材小用

   当下,有大学教授辞职去搞快递,也有研究生毕业去开烧烤店,这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真的没必要再用传统的计划思维去安排他人之尊重自主选择,强调公平竞争,才会实现最优匹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b9b016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b4.html

《高考作文题及作文时文素材:“博士后当辅警”时评素材 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