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发布时间:2015-05-25 00:00: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 ;创作原因 ;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牛尾狸黄雀春鸠薰鼠蜜唧蝙蝠……
  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如吃野鸡,写《野雉》诗;吃鳊鱼,作《鳊鱼》诗;吃蛇、蛙、蛤,写《古意》;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豆粥,写《豆粥》诗。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棕笋、蜜唧,都写有关于这些食品的诗文。苏轼在写这些自然食品时往往发出由衷的赞美,《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就极尽赞美了荔枝外观的光鲜亮丽;《食槐叶冷淘》诗描述和赞美了用槐叶汁制作的凉面;《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诗则称赞了用牛粪火灰煨制的芋头,而用山芋做过的“山芋羹”,也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

苏轼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也不少,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汤”、“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玉糁”、等等。在平时,苏轼也会尝试制作美味的食物。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肉了,其中《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1]他煮鱼,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葡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2]据说味道非常鲜美。 由此可见苏轼对自己的烹饪技术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还是平淡粗俗的饭食蔬果,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愉悦。

(二)闲适惬意的品茶之趣

说苏轼好茶、嗜茶,单是看他写过的饮茶诗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如:《试院煎茶》、《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汲江煎茶》、《寄周安孺茶》、《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等等。其中自然有不少描绘茶的诗句如“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3],说的是新茶之中挑出的形如鸟雀舌尖的鲜嫩茶芽;“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 [4],说的是茶瓯表面漂浮着洁白如雪的茶沫;“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5]说的是制作精美,惟有明月、佳人、美玉可以相比的月兔团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6],用冷冽的玉雪和香浓的油膏相比,来显示茶味的纯正,让人似乎尝到了新茶滋味的甘芳轻妙。苏轼曾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7]这样说来,苏轼品过的茶自然不在少数。

苏轼爱茶,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同时也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说:“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8]在这里,苏轼把好茶比做“佳人”,可见苏轼爱茶之深。同时,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名句。更有茶人把苏轼的另一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联成茶联,也甚为妥贴,真可谓写尽了苏轼对茶的挚爱,道尽了苏轼对茶的赞叹。

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超然闲适生活的美好象征,是困顿仕途中的自然安慰,是真挚情谊的坚韧纽带,亦是创作灵感的传输媒介。尤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这些饮茶诗往往能体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

居官闲暇之时,苏轼常常与朋友们饮茶晤聚,吟诗酬唱,生活闲适惬意。而在关于苏轼饮茶题材的作品中,也往往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如《次韵谢鲁直馈双井茶》:“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肥,只有病渴如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9]这首诗是苏轼对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一诗的和诗。黄庭坚家乡的亲人捎来了一些上好的双井茶,他便送一些给苏轼,并附诗一首,即《双井茶送子瞻》,意思是说我家乡丰茂的茶叶,放入小石磨里碾制加工后,光洁纯净,连雪花也不及,你喝了我的茶之后,希望能唤起你被贬黄州时的旧梦,象范蠡那样激流勇退,退隐归田。言外之意是委婉含蓄地规劝苏轼在政治上得志、处境安逸时不要忘记曾经被贬谪时的遭遇,由此可见他们友情的真挚。苏轼一生喜与僧人交游,结识了不少僧道高人,他的茶诗即是见证。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10]怡然和尚送给诗人垂云新茶,这种茶极为细嫩,全是拣芽、雀舌。这些垂云新茶其实是佛寺中的精妙供品。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这也是皇上赐给他的供品茶。毋庸置言,这两种茶都是茶中极品。因此苏轼在诗里开玩笑地提醒怡然:不要在意他们的好坏,但到底作何评价,就得看你的判断了。特别是“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两句插写在诗里,表露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他羡慕怡然自得、闲适惬意的生活,深深地感觉到虽沐浴皇恩, 但也觉得寒意逼人。从诗中的名茶互赠、玩笑戏谑,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间的深厚友谊。

面对甘冽幽雅的香茗,苏轼便怡然自得、如痴如醉。试想,能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清泉绿茶,抵得十年尘梦的半日之闲,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这该是沉闷的人生中多大的享受!故他曾有诗句曰:“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11]当一杯清茶入腹,顿时齿颊留香,神清气爽、几乎腋下习习生风飘然仙去时,这是多么神奇的感觉啊!

(三)豪放逸气的饮酒之欢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12],由此可见,苏轼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却很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有涉及到竹叶酒、碧香酒、蜜酒、酥酒、柑酒、桂酒、真一酒、洞庭春色、天门冬酒……种类真是不少。“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13],说的是嫩黄的碧香酒;“二年洞庭秋,香雾长馔手。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14,说的是玉色的洞庭春色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15,说的是清澈的竹叶酒;文《赤壁赋》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16这样一篇赋就三次写到饮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中也涉及到饮食,题目写到喝酒,开头又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又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这些诗文中,可以体现出苏轼喝酒时的那种的豪放豁达、壮志义气,超然愉悦则一一显现。

苏轼喜酒,酒能使他享受到闲适与惬意;苏轼好酒,酒能激起他的凌云壮志;苏轼嗜酒,酒能使他飘然若仙,遨游于“琼楼玉宇”。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

苏轼也与亲人饮酒。苏轼所作《游白水书付过》记他与儿子苏过饮酒,苏辙也不善于饮酒,惟骨肉情深,加之散多聚少,一旦相逢,兄弟俩还是免不了喝上几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能喝一点酒,这在苏轼写给李之仪的一封信中提到,他“酌酒与妇饮”。王闰之对丈夫饮酒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后赤壁赋》写友人得到鱼,告诉苏轼。苏轼便回家告诉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侯鲭录》中也有黄州张从惠请苏轼夫妻饮酒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不仅会品酒,鉴酒,而且还会自己酿酒。正如周作人在他的《谈酒》中所言:“走到缸边屈身听,听见里面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了酸,但是怎么样是恰好,别人仍无法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董一样。” 17苏轼喜欢自己造酒,在定州的时候曾造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时,学造桂酒,他盛赞喝过桂酒后,“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8的飘飘欲仙感,还向西蜀道士扬世昌学会了蜜酒的制作方法,“真珠为浆玉为醴,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19。他还发明了真一酒,用面粉、糯米、泉水三种原料酿成后,酒色如玉。“稻垂麦柳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20。苏轼称自己制作的真一酒为青州从事,可见,他对自己的制酒技术颇为满意。

所有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点点滴滴都给苏轼动荡不安的人生增加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让他把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滋味无穷,记得林语堂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的。一般人不能够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21就这样,苏轼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和拥抱生活的热情,始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在忙里偷闲,于苦中作乐,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从而使生活充满闲情雅趣,使多舛的人生旅途中充满盎然的生机和纷呈的意趣。

与其说苏轼好吃,倒不如说苏轼能吃,因为在大嚼美食、畅饮美酒、静啜香茗之时,他不仅能从中享受到口舌之快,更多的是还能从中品味出生活之趣。

二、苏轼写饮食题材诗文的原因

苏轼在诗词中的这些饮食之趣实在是另人回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轼在诗文中这么频繁突出地表现它们呢?

(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文学创作毕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苏轼具有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活体验。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人生经历简单、生活内容单调的人来说,即便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私生活都写入诗中,也仍然不会有多大的起色。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阅历是极其丰富的,他曾自言“身行万里半天下” 22,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有机会饱览天下的奇山秀水。所以,蜀中山川,镇江夜景,钱塘江潮,蓬莱的海市蜃楼,海南岛的山风海雨,这些奇异的美景才会不时地出现在他的笔端,正因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才有机会饱尝各地的奇特风物,蜀地的巢菜、棕笋、芹芽脍,洪州的牛尾鱼,南方的荔枝、龙眼、槟榔、橄榄……这些美食美味才会在他的诗中大放异彩。

况且他兴趣广泛,交游广阔,文学、艺术、医药、烹调、建筑、工程等等样样精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成为朋友,不同的爱好给他不同的乐趣,不同的朋友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他的生活才很少会显得无聊枯寂而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此异彩纷呈的日常生活阅历自然会为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异常丰富的素材,使他在诗中对生活和活力多有表现。

(二)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和淡泊超然的处世态度

苏轼是一位乐观开朗,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林语堂先生指出:“苏轼伟大的人格与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23苏轼既有爱国爱民的朴素情感,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也曾几度被贬,流落荒蛮之地,但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24

东坡一生可以说是曲折艰辛乌台入狱数次丧妻老年丧子,九死南荒奇怪的是如此频繁的厄运中他表现出来的是淡泊和超然,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干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被贬黄州他首先想到的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5在海南的时候肉是很难吃到的他乐呵呵地喝着山芋羹得意地夸口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26只要还有东西可吃东坡就会身充满活力就会有精神去直面人生因为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27一个热爱吃的人是不会轻易倒下的因为热爱吃就有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热爱生活,这就是热爱生命,这就是他的淡泊、乐观和豁达。

东坡思念家乡,思念田园,希望摆脱世事的纷扰。吃饭的时候他说:“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沃,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芥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随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也?”28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他很好吃,但因为他的淡泊乐观,因为他的豁达超然,他不同于那些饕餮之徒,他不刻意去讲究自己日常的饮食。充其量,在日常生活中,他不过是有什么吃什么的,他不拒绝美味佳肴,但也能享受粗茶淡饭,无论什么,他都吃的津津有味、心满意足,所以他才会发现生活中“人生须底物,而更贪也”的无限感慨。饮酒的时候,他说:“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29他不为老之将至而忧愁,因为他想的非常开,世人都如此,并非自己一个人;饮茶的时候,他说:“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30虽然他深知品茶要讲究茶具,但简陋的砖炉石铫照样也能作茗饮,照样能让他满足而尽兴;还不止这些,更突出的是生活中越是困厄的时候,他在这种淡薄、旷达、乐观的精神和处世态度往往表现越突出,而他更能发现生活中别有的意趣。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像,是无所谓美的。31平凡而无奇的日常生活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是单调沉闷的,但在有着淡泊、旷达、乐观精神和处世态度的苏轼的眼中却常常是别有情趣的。

(三)重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寄托

“诗须要有为而作”32苏轼不仅重视生活环境和生活实践对创作的影响,而且很重视创作中真情实感的表现。来自于日常生活题材的日常生活情趣恰恰又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会在他的诗文中如此频繁的写到它们。

东坡曾云:“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33显然苏轼写饮食题材的本意并不在于记录那些美味佳肴,而是瞩目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那些俗之又俗的吃食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体验、人生情感,从而达到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春菜》的诗,历数蜀地春菜的鲜美:“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34轻脆的蔓菁,嫩黄的韭芽,肥厚的白鱼,鲜荠,青蒿,凉面,光是看上去就觉得美味可口。但是苏轼埋怨道: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35其实苦笋、江鱼,它们的味道也是很鲜美的,但为什么还说是难以忍受的呢?难道真的是不堪入口吗?原因就在于苦笋、江鱼不是故乡的东西。苏轼借此诗来抒发他的思乡之情。家乡不仅仅是那些山,那些水,还有那些值得怀念的乡村美食,这是一个美好的幻影,当然也是一种精神的安慰和情感的寄托。

苏轼有着一些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而这种真挚深厚的友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36老朋友来人来信看望他,他十分欣喜,这轻透而圆润的白晒荔清脆美味红螺酱都浸透了故人浓厚的情义啊,当中最感人的是诗人谪居儋州,友人吴复古、参寥或千里来访,或远寄书物,尤其是老同乡巢元修,竟不顾七十三岁的高龄,从眉山万里徒步赴访。有如此的情谊,苏轼把它寄托在诗文中也是必然的。

苏轼似乎始终对家乡的食品情有独钟,同样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因为人们思念家乡的吃食就是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东坡在黄州时,一位籍贯蜀地的僧人要回家乡去,东坡给他送行说:“南北东西,都是一个天空,在哪儿都一样,都可以把身处之地当作家乡。东坡在送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安慰自己。生命有限,归思无穷。故乡与客居之地,同在一片天空下,却远隔万水千山。人老思乡,心灵寂寞的时候也思乡。家乡不仅仅是那些山,那些水,更是一个美好的幻影,一种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回家去,也许并不能使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却可以使心灵得到休憩。苏轼对家乡美食的思念其实就是他内心中归隐情节的外现。这一点他在《春菜》中有明确表露:“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37诗的前半部极力赞美各种菜蔬的外观新鲜味道甘美,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岂如吾蜀富冬蔬”就转入了另一种情境,抒发了“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的归隐之心。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生活困苦,有时甚至出现食不供给的尴尬环境,但他并不会因为物质上的缺失而感到彷徨和失落,总是以心胸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力图摆脱政治失意造成的精神苦闷和物质匮乏带来的内心困扰。《菜羹赋》就很好的体现了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感悟,“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38这篇文章传神的表现出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深刻的揭示了他的人生思想感悟。

()受时代文风的影响

苏轼之所以突出地在诗文中描写饮食之趣与他所处的时代诗风、词风有密切的联系。宋代文学一开始就出现注重文学缘情特征而倾向于审美的创作思想,这一创作思想于理论上强调政教功利的儒家明道说并行发展,所以北宋初期的七十余年间,一些文人的创作都倾向于写日常生活中的内心情感体验。苏轼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走上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的文学创作道路,从取之不尽的现实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和写作题材范围,所以当时有志之士如梅尧臣、欧阳修等人都有意在题材上,艺术上进行创新,而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诗文中表现鲜活的日常生活情趣,比如欧阳修在他的诗歌中鉴赏文物书画,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诸如鸟啼、虫鸣、鱼鹰、鸡头、鸭脚等等,而梅尧臣提出了“以俗为雅”的诗歌理念。他也不避凡俗的大量把日常生活题材日常生活情趣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单是以食品为主题的诗歌就达一百一十首左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那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39,以新鲜活泼的“俗”去对抗陈旧僵化的“雅”,却给宋初沉闷的诗坛吹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也促使新的诗风的形成。

梅、欧在诗歌中大量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日常生活情趣,随着梅、欧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的成功,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苏轼作为宋代诗文革新的得力干将,自然也会有意把日常生活题材列入写作范围,其中对饮食情趣的表现也自然会多起来。

(五)与儒、佛、道的信仰密切相关

苏轼认为,佛学能使人平和宁静、明辨通达;同时他又酷爱自由,欣赏淡泊名利、仙风道骨的道家。因此可以说,苏轼的思想中带有明显三教合一的倾向,当然他的创作也脱离不了这种思想。当他步入仕途时,济民救世的儒家思想占上风;当他贬官在野时,佛道思想是主流,正如林语堂先生指出:“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思想占上风;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40而从苏轼的饮食结构来看,既有蔬菜、水果,又有鱼肉等荤菜。这种既相互矛盾又各有联系的现象与他的信仰是分不开的。

儒家中的素食、蔬食就代表着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代表着士大夫人格的挺立之美;道家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之说,为了追求长生而崇高洁净的蔬食和素食,最好能洁净达到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程度。苏轼的饮食文化中道家色彩也很浓。他在黄州时,他所制的真一酒据他自称是梦中一位“丰神英发如吕洞宾的人传授的41。取的是道家精、气、神三真归一,元气遂成之意。在这里,从喜好素食和蔬食的侧面反映出的是那种逍遥自在,无所羁绊、返朴归真的人生审美态度。佛家呢,更是禁止肉食。在这里,食蔬食反映出的是人生淡泊知足,清新寡欲的精神。苏轼喜欢食肉,尤其是猪肉,甚至他在因乌台诗案入狱时叮嘱儿子送的饭菜就是肉和菜,而纯正的佛教信徒是不食肉的。《珂雪斋集》里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东坡学佛,而口谗不能戒肉。至惠州,尤终日杀鸡。既甘其,又有虞其罪,故每月为转两日经,救拨当日所杀鸡命。”42当然,苏轼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少杀生,所以不要小看了苏轼诗中的那些素食和蔬食,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传达出苏轼对自然适意,无所系念的人生追求,对无拘无束,心无所碍的生活的热爱。

所以苏轼创作饮食题材诗文有着他必然的因素,从生活中获取琐碎的材料,从细节中得到日常的情趣 ,从他的一字一句中获得情感的寄托

三、苏轼饮食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宋代诗文平易自然、深细委婉的总体风格中,苏轼的诗文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人的特点,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中,透出挥洒自如,雄放恣肆的个性。苏轼能在寻常中发现美,领悟人生的哲理,使其风格达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极镜,这也正好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一)平易流畅的语言特色

苏东坡用他自然流畅的语言让俗之又俗的食品同样充满了美感,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他饮食题材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读出语言的平易流畅,幽默自然。相对于白居易低俗的浅切和梅尧臣没有味道的平淡,苏轼的这种平易流畅明显已经明显超越了他的前辈们,已经达到了一种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

苏轼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怀着一颗热情的诗心用生动的语言让各种食品活灵活。正如卧剑的长鱼拳如蕨的韭芽”,又如“铁甲的雪底波棱金珠般的枇杷”43 ,每一种从苏轼笔下显现的食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描写中他还爱用拟人,可以说在苏轼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显得那么有生机,任何事物都可以活灵活现他写蔬菜的茂盛可爱: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有儿芥有孙44他写荔枝的骄媚欲滴:海上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45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苏轼也爱给各色食品涂上种种鲜明的色彩他的笔下粉红的石首鱼雪白的河豚青青的槐芽饼红胜颊的木瓜哪一样不美得令人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凡俗平庸之物正是平常日用不可或缺的对象但有俗趣未见诗趣但见自然丑未见艺术美。而审美意识的改换却往往能脱俗入雅这些宋以前诗人较少描写的庸俗的寻常日用在东坡异样的人生境界的关照下,在自然流畅语言的描绘下,不再显得粗鄙尘俗,并且能挖掘出它们蕴含在庸俗表面下的深刻内涵他的食品诗达到了一种精微超诣的艺术境界。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46四句诗中有三种美味,其语言珠圆玉润、流利活泼。嫩嫩的蒌蒿肥肥的芦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装扮了美丽的春光勾勒出一片美食美景令人向往。这是苏轼所崇尚的一种艺术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雕琢是无能为力的。

苏轼那些饮食题材的作品就处处体现了这种好处,有时简直如话家常般的娓娓到来,让你感到亲切舒畅而绝无生涩之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苏轼这种平易流畅的创作语言风格不仅是苏轼高超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当时诗坛求深务奇的新避而有意为之,真正做到了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运用语言的才能技巧充分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二)丰富多样的奇特想像

苏轼总是以高度的热情享受自然的或人为的美味,并以诗意的心境去感悟去品味,而这种感悟这种品味,自然离不开他丰富奇特的想像。

龙根为脯玉为浆,下界寒醅亦漫尝47,“露叶双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馔人48。由眼前的荔枝联想到硕果累累的壮观,将美酒比喻为天上下界的琼浆,视柑的芬芳为香雾,诗人因事物而产生灵感,食物因诗人的妙笔而生辉。他满怀喜悦的欣赏春天的菜圃,《春菜》中有这样的描写:清晨的菜畦,沐着晨风,浴着朝露,诗人仿佛看到了一盘盘精美的佳肴,嗅到了诱人的菜香,鱼香和饼香轻脆的蔓菁,嫩黄的韭芽,鲜荠,白鱼,青蒿,凉面,不仅美味,而且舒适。苏轼激昂地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他以诗人所特有的敏感,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曾这样说过“: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颖很贴切,一连串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意见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旧小小说里将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49与此同时,那些新鲜贴切的比喻也为其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苏轼丰富的想像离不开各种新颖的比喻。苏轼善于比喻,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他那些描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中,诗中那些俯拾皆是的比喻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新颖也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有时他也运用暗喻,诗中直接引用喻体而并不指出其本体,从而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骈头玉婴儿,一一脱锦硼50说的是笋,笋的美味无非就在于一个鲜字,然诗中不提笋字却直接以玉婴儿呼之,把笋比作婴儿,则笋的新鲜洁白、肥壮、脆嫩、甘甜便不言而喻。

丰富奇特的想像还离不开他奇妙的联想。苏轼善于利用广阔的联想在诗中营造出生活中所没有的满足。如“桑畴雨过罗纨腻,麦垄风来饼饵香”51,“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52。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平常人不能从桑田雨就看到罗纨之细、从麦垄风就嗅到饼饵之香,平常人也不能从雪的利用就想到雪白的满面粉,想到带着裂纹的蒸饼,甚至闻到空气中阵阵新麦饼的芬芳,但是苏轼确实做到了。在这里,味觉触觉和嗅觉都得到了奇妙的打通,而这些无疑又是苏轼丰富想像力的证明,有了这样丰富的想像力,现实生活中的单调和贫乏又有什么值得惧怕呢?

(三)琐屑细微的生活题材

苏轼有着一双十分敏锐的眼睛,他善于选择生活中微小的日常场景,善于抓住事物的细微特征,善于进行准确描摹刻画。一片落叶,一簇花丛,一阵威风,一次访友,一次品茗,一个午睡之类的原汁原味的细微日常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都可以真实的描摹再现,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苏轼生活中情趣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而所有这类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选材的琐屑细微,在苏轼饮食题材作品中,也往往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微的片断或极小的场景来体现其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赵翼所说的:“天生健笔一支,爽如衰梨,快如并剪,有必打之隐,无难显之情。53“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54。诗中所写是诗人一次应邀做客品茶的小事。品茶本已经是乐事,而优雅宜人的环境更是吸引人,清风携着细雨徐徐吹来,碧绿的荷叶被风儿掀乱了,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不停地翻滚着、晃动着,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湿润的荷香 ,不时地还有鱼儿跃出水面,似乎想打破周围的寂静,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清新雅致,于是携壶临池,边观赏风景,边以小壶注水点茶,这是怎样一个人间仙境啊。

显然,在苏轼那些充满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文创作中,他摒弃了前人熟用滥了的“风、云、月、露”而瞩目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烟火,让平凡的日常事情细致入微的传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慨和人生体验,引发出隽永的诗味和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四)自然随意的创作形式

苏轼描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还有一种打动后世读者心灵的鲜明特色,那就是形式上的自然随意,苏轼在创作中往往追求章法挥洒自如。与在语言上追求一种平易流畅之美相一致,苏轼在章法上往往追求一种挥洒自如之美,从而达到形式上的随意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5此话虽是论文,也同样适用于他的诗词。

赵翼曾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盖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56方东树也云:“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57,“坡诗纵横如古文”58。苏轼实在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天才,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愿受太多的拘束,他能追求并达到心的超脱自由,所以在表达他那颗自由洒脱的心的时候,也同样作到了无拘无束。

(五)诙谐轻松的艺术风格

诙谐轻松的语调和风格也是苏轼这些表现饮食题材诗歌中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有时他也会自我解嘲,自我打趣,由此来化解生活中的尴尬和窘迫:“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59如果酒也没有了,米也没有了,怎么办?他自我宽慰道:“北船不到米如珠,最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逗酒定蹯吾。”60没关系,邻家明日祭灶,肯定会有酒肉相送,你看,现实生活中的窘困就被他轻松化解了。

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泻剂。在以上这种诙谐轻松的氛围中,苏轼其实正是以诙谐解嘲的态度来显露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来对待生活中自己的坎坷境遇。叶燮在《原诗》中说:“如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61而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里也说:“杂以嘲戏 ,讽谏谐谑,庄语悟语,随事而发,此东坡独有千古也。” 62显然诙谐轻松的语调和风格也是构成苏轼描写日常生活情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

(六)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能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63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的确,苏轼在其饮食题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从中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从而获得自身的情感宣泄。

苏轼诗文中所描写的食物都有着赏心悦目的外在美,那些天然食品自然的形态和色彩给他带来极妙的美感体验。那些新鲜欲滴的荔枝、晶莹剔透的米饭、跳跃肥腴的河豚、新春出生的笋芽,春雪中摘来的春菜,带着晶莹露珠的樱桃,总是显得那么娇艳水灵、鲜亮夺目,让人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素净淡洁、沁人心脾,而鲜红的稻米、翠绿的巢菜、洁白的竹笋、乌黑的菱角、金黄的柑橘,这些明亮艳丽的色彩更是让人萌生一股无比的爱怜之情。

苏轼在面对各种食品的时候,亦会对大自然赋予这种食物的美貌而感到欣喜万分,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将物和景紧密结合,情和景相互交融,并且渗透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就是苏轼笔下的荔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64在诗中苏轼用了黄、紫、绛、红、白这五种鲜亮的颜色来描绘荔枝的外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披着绛红纱衣的海山仙人,肌肤冰清玉洁,身姿摇曳飘逸,游离在凝紫烟雨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再联想到荔枝,不要说品尝它鲜美的滋味了,就是单单看看它那光鲜亮丽的外观也已经够陶醉了,足见苏轼的喜爱之情。再看《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65虽然是一首题画诗,不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鲜活的鸭子,嫩嫩的蒌蒿肥肥的芦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点缀了美妙的春色。寥寥数语,却把春江的美食美景勾勒得淋漓尽致。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也道出了苏轼的好食之乐: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堪称人间极品啊!在这里苏轼把事物的外在形态美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显得相得益彰。

清代刘熙载《艺概》如是曰:“苏轼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66这四个字也是苏轼日常生活题材诗词艺术成就的极好概括。精微和超旷,看似对立的两个词,实则融为一体,给人以极美妙的艺术享受。

苏轼是将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他生活在现实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苏轼又卓然独立于人世之上,恰恰在于他能够立足现实,从苦难中寻求快乐,从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以此实现从现实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通过观照自然,直面生活来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卓越的才情和娴熟技巧,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探索人生底蕴;以寓意于物而不受制于物的精神状态,乐观面对困境抒发独傲情怀,造平淡于绚烂中。

参考文献:

[1]苏轼.猪肉颂[A].见:苏轼文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7

[2]苏轼.煮鱼法[A].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71

[3][10]苏轼.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662

[4]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22558

[5]苏轼..月兔茶[A].见:苏轼诗集(卷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445

[6][8]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696

[7]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A].见:苏轼诗集(卷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529

[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N]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3)

[11]苏轼.寄国安孺茶[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2

[12]苏轼.饮酒说[A].见:苏轼诗集(卷七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69

[13][24][26]苏轼.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A].见: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693

[14]苏轼.洞庭春色[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35

[15]苏轼.竹叶酒[A].见:苏轼诗集(卷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77

[16]苏轼.赤壁赋[A].见:苏轼文集(卷一)[C] 北京:中华书局,1982349

[17]周作人.周作人集·谈酒[M].花城出版社,2004122

[18]苏轼.桂酒颂[A].见:苏轼文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4

[19]苏轼.蜜酒歌并序[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5

[20]苏轼.真一酒并引[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41

[2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生活的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9

[22]苏轼.龟山[A].见:苏轼诗集(卷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291

[23][25]苏轼.初到黄州[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21032

[27]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17

[28]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32034

[29]苏轼.与临安人同年剧饮[A].见:苏轼诗集(卷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450

[30]苏轼.试院煎茶[A].见:苏轼诗集(卷八)[C].北京:中华书局,1982370

[31]宗白华.艺镜·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59

[32]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1525

[33]苏轼.题柳子厚诗[A].见:苏轼诗集(卷六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09

[34][35][37]苏轼.春菜[A].见:苏轼诗集(卷一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789-790

[36]苏轼.杭州故人信至齐安[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61090

[38]苏轼.菜羹赋[A].见:苏轼文集(卷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

[39][49]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461

[40][63]林语堂.苏东坡转[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9203

[41]苏轼.记授真一酒法[A].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12-231

[42]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3]苏轼.撷菜[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205

[44][64]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五)[C].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2

[45][48]苏轼.食柑[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58-1159

[46][6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1401

[47]苏轼.闻钱道士与越守钱穆父饮酒送二壶[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45

[50]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十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817

[51]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南园[A].见: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678

[52]苏轼.游博罗香积寺[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2111

[53][57]赵翼.瓯北诗话(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4][58][62]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5]苏轼.道者院池上作[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1437

[56]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A]见:苏轼诗集(卷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14

[59]苏轼.撷菜[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2201

[60]苏轼.纵笔三首(其三)[A].见:苏轼诗集(四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27

[61]叶燮.原诗·内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

[66]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

Discusses in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creation the diet prose

Xu Haibo Supervisor: Chen Xizhen

Abstract Su Shi crisp like fades the pear with him, quick like and cutthe strong pen, has written many the masterpiece excellent work which recites for the common people.This article tries hard through to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diet theme prose research discussion, reappears Su Shi the daily life appeal, thus obtains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diet theme prose creation the reason and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Key word Su Shi Interest of the dietCreation reasonArtistic characteristic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b45ae096529647d272852d4.html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