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统编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概念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9-04-11 18:2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人教版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2的数是(3),比4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2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21

三、比一比

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B重,BC重,那么可以得到AC重。A最重,C最轻。

AB重,A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

如:3+13=16中,3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三)整 10以内的加减法

五、 加减法(二)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 :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 :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六、分类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序号填在一起。

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八、认识钟表 

1 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 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6:00

······

半时:时针指12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 1:30

时针指23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 2:30

时针指34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 3:30

时针指45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 4:30

时针指56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 5:30

时针指67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 6:30

·····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泰伯》第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第二章: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第三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第四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第五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泰伯》第六章: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第十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第十一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十二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第十三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第十五章: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第十六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第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泰伯》第十八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泰伯》第十九章: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泰伯》第二十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泰伯》第二十一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9f3ec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2.html

《部编本统编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概念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