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简史

发布时间:2020-04-03 02:52: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讲到秦皇岛的历史,有两个地名不得不提:一个是永平府,一个是临榆县。

商周时期,我们秦皇岛地区属孤竹国,秦汉时属辽西郡、右北平郡。隋唐时期属平州北平郡。辽代设迁州、兴善军(辖迁民县,今山海关),润州、海阳军(辖海阳县,今海港区海阳镇),平州、辽兴军(辖卢龙、安喜、望都县,今卢龙、迁安、滦县),营州、邻海军(辖广宁县,今昌黎县)。金代设平州、兴平军,天辅七年(1123年)以平州为南京,天会四年(1126年)复为平州(辖卢龙、抚宁

[大定二十九年升新安镇为抚宁县]、海山、迁安县);又置营州、邻海军(辖广宁县,大定二十九年改名昌黎县)。元太祖十年(1215年)改金兴平军为兴平府,中统元年(1260年)升平滦路,大德四年(1300年)因水患改永平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克元大都(北京),攻取元永平路,洪武二年(1369年)改称平滦府。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改称永平府,管辖卢龙、抚宁、昌黎、迁安、滦州、乐亭一州五县以及永平卫、卢龙卫、东胜左卫(皆在卢龙县城),抚宁卫(在今抚宁县城)、山海卫(在今山海关)以及兴州右屯卫(在今迁安市)六卫(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三品,军事单位,每卫5600人,辖五个千户所)。清乾隆二年(1737年)撤销山海卫,改设临榆县,割抚宁深河以东地区属临榆县。民国二年(1913年)裁撤永平府。永平府存续542多年。

明洪武六年(1373年)末,辽东北元蒙古兵侵犯瑞州(今绥中、山海关一带,治所在今绥中县西南前卫镇)及抚宁县境,明太祖诏罢瑞州,迁其民于滦州(今唐山市滦县、滦南县一带),山海关以西地区划属抚宁县管辖。洪武十四(1381年)年九月,在今山海关设山海卫,领十个千户所。清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卫军转民,改为临榆县,今抚宁县东北部、北戴河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属临榆县管辖。194811月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地区解放,设秦榆市。19493月,山海关建市,划属辽西省(省会锦州),秦榆市改称秦皇岛市。中共临榆县委、临榆县人民政府从深河乡蚂蚁沟迁往海阳镇设治。19548月,临榆县撤销,东南部划属秦皇岛市管辖,其余大部分属抚宁县。临榆县存续217年。

第一,从我们东大所处的地方白塔岭和汤河讲起吧。

白塔岭,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郭姓由河南汝宁府确山县枣庄村迁到此地定居,因村东有一座土丘,土丘脚下有一座白塔,故取庄名为白塔岭。1950年前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分为东、西两个白塔岭村。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将军徐达在今山海关设立山海卫,派兵驻扎。当时白塔岭设有守备,驻兵三百人。清朝康熙年间改设千总。同治五年,移驻海阳镇。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卫撤销,设立临榆县以后,属临榆县管辖。设白塔岭堡,管辖白塔岭、前道西庄、后道西庄、倪家庄四个村。

清朝康熙年间天津诗人梁洪路过此地,写有一首《白塔岭诗》:高岭遥听更漏残,黄花白日望中看。萧萧一夜西风急,近海潮声枕上寒。

白塔岭原有一座玄帝庙(真武庙),明朝嘉靖元年村民郭让建,内有古松二,状如虬龙,因名龙松。塔岭龙松是临榆县的一大景观。据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塔岭龙松:白塔岭庙有松二株:一在墙内,老干穿墙而出,复分一枝,穿墙而入,越墙交枝,盘结为一;一老干伏地绕石碑一匝,忽起而分枝,浓阴四合,宛若虬龙,盖数百年物也。同治初年,东北马傻子起义,临榆县人、咸丰六年进士、刑部郎中郭长清在白塔岭筹办团练,写有一首《白塔岭古松》诗:

白塔岭头双古松,两干交纠蟠二龙。一龙蜿蜒起庙外,破穿墙壁藏行踪。入庙翻身奋牙爪,不知有树先有墉。庙内一龙更夭矫,似喜龙友来相从。回首掉尾左右接,翠影交舞云气浓。龙兮不辨一与二,但见苍髯翠鬣垂茸茸。庙前三里即沧海,陆地冈岭波涛重。我闻奇迹久心写,到此笔墨难形容。

此乡居人三百户,二百九十皆吾宗。古松植自古父老,我因桑梓生敬恭。访问风俗尚庞古,未兴文教皆商农。吾家橐驼有遗法,养才亦如种树佣。我愿宗人好培佳子弟,岂让一物灵秀钟。

19501月,白塔岭划属秦皇岛市管辖,曾设人民公社、乡,1996年白塔岭、归提寨乡合并,成立西港镇。

咱们校园东有条汤河,过去叫张果老河

为何叫张果老河呢?同学们都知道张果老为八仙之一。

相传,张果老骑驴陷于此河而得名,死后葬于本地,今海港区一带曾有个张果老墓。明朝弘治十四年刊印的《永平府志》就有记载:张果老墓:在抚宁县东南七十里,故老相传张果老葬于此。”“张果老河:在抚宁县东五十五里,世传果老骑驴尝陷此河。清朝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张果老墓:在县东南七十里,无可考。”“张果老河,在县东五十里。张果老河就是指今海阳镇附近的汤河。张果老,本名叫张果,历史上真有其人,唐太宗、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道士。唐朝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就有记载:张果者,隐于恒州条山。常往来汾晋间,时人传有长年秘术,耆老云为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岁矣。唐太宗、高宗屡征之不起,则天召之出山,佯死于妒女庙前。《旧唐书》、《新唐书》都有《张果列传》,称(武)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往来恒州山中。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恒州,即今山西大同市。从张果的记载看,主要生活在山西,没有到过秦皇岛一带。秦皇岛地区的道教是金大定间刘真一道长传播过来的。金大定二十三年十二月,全真七子之一丹阳子马钰羽化,对他的徒弟刘真一道长(道号朗然子,山东黄县人)说:汝缘在北方,嘱咐他到北方传教。刘道长奉师命到本地传教,一日至抚宁县,爱其山水佳胜,筑重阳观居之。厥后度门众数千馀辈,创宫观大小仅三百区。后来因张果老河名不副实,又因其发源于抚宁县温泉堡村一带,将张果老河改称温河。清朝乾隆二十一年临榆知县钟和梅编撰的《临榆县志》记载:温河:即张果老河,距城西三十里。府志云:源出孤石峪、温泉堡,裂头之派也,有二:西为汤河,东为张果老河,下而总入于海。抚宁县温泉堡村的汤泉也叫温泉,历史上很有名气。泉水向上喷涌,古有温泉沸玉之称。现在日涌水量200吨,水温39.5℃。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和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都有记载:温泉,在抚宁县东北七十里,泉常温,浴之可以愈疾。辽代天庆三年(1113),在汤泉池边建广化汤泉寺,明正德十四年(1519)吴满重修,嘉靖二十七年(1548)净淮再修。清代及民国年间重修。汤泉寺门楣上方正面卧嵌石匾一方,上书翠映雪峰,右侧小字为进士出身山永协守右营守备范升龙题,左侧小字为大清乾隆十年(1745)六月六日谷旦。门内卧嵌石匾,上书泉流法海

第二,秦皇岛市的由来。

我们美丽的秦皇岛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秦始皇嬴政)命名的城市。历史上,秦皇岛是孤立于海中的一座荒凉的小岛。同学们,你们知道秦皇岛在哪里呢?很多同学或许认为,海港区就是秦皇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在的秦皇岛是一个行政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岛屿的概念了。

最初的秦皇岛在今港务局(南山)一带。秦皇岛是一个南高北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入海的孤岛,海拔31.7米,距海岸一里许。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记载: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

19933月出版的《海港区地名志》介绍,秦皇岛即指东山、南山一带今南山尚存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一座,此碑为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现代散文家奚学瑶《未名湖之偈·海祭》中说:秦皇岛,原来只是一个方圆二三里的小岛,现在则被人们分别称之东山和南山。

南山(今港务局)海岸边原有一座赑屃碑,当地人叫做王八驮石碑,上面刻有秦皇求仙入海处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1966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红卫兵砸断推入海中。19891月将部分残碑从海中打捞上来。

当时秦皇岛是什么样呢?据1998年秦皇岛港务局编《秦皇岛开埠纪事》一书引《光绪二十四年中外大事汇记》之记载:该岛巨石积沙相杂成阜,高八丈余。兀峙海滨,岛前水内皆乱石,有平板桥由西岸达岛之麓,长十余丈。岸皆沙堆积成,有人烟数十户。桥左右皆米船鱼艇,维泊约数百。

岛上有古庙曰联峰寺,破毁不堪。寺旁沙地,广袤二十余丈。

昔唐太宗征高丽驻跸此岛,故曰秦王岛。或以为始皇求仙处,误也。岛北地势渐低,斜接滩岸,海水由溢出口。宽十余丈,平时水深三四尺,潮涨水深五六尺。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秦王岛》说:秦王岛在清同治以前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两,代卸粮盐而已,并无住户。自光绪二十四年,工部侍郎、全省矿务大臣张翼奏请开为商埠,二十八年小码头修成,始有铺商二十余处,仍无居民。三十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见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宣统初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民国五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上,商民麇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惟由十一年(1922)后直奉交战,驻军数次,商家损失过巨,倒闭太多,地面因之萧索。

秦皇岛的名称有多种叫法:秦皇岛秦王岛(最初西方人邮政拼音称之为“chinwangtao”),当地人叫做穷荒岛

为什么秦皇岛这么有名气呢?

古人是想长生不老的,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神仙居住在岛上,如果求得仙药可以长生不老。秦皇岛地处渤海湾,北有燕山阻挡,南有大海蒸发,冷空气与热空气交汇于此,空气湿度大,雾气弥漫,北戴河金山嘴一带时常出现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与神话传说中的海中三岛相似,因此秦皇岛名气大噪。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想长生不老,也都到过咱们的秦皇岛,《史记》中都有他们到海上之碣石的记载。

关于秦皇岛名称之由来,过去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秦始皇驻跸于此岛。秦皇岛的最早记载见之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永平府志·山川》篇: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那么,秦始皇嬴政是否来过秦皇岛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所谓碣石,就是昌黎县北碣石山。明天顺五年至八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最早写有《秦皇岛》诗,描述了秦皇岛的位置和秦始皇由此入海求仙的事情:峛崺神山峙海边,始皇曾此驻求仙。羽轮飚驾今何在?方丈瀛洲亦杳然。

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湲。红尘不动沧溟阔,芳草碧桃年复年。(明嘉靖十四年《山海关志》)。另外,1986年在北戴河金山嘴路东横山上还发掘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秦皇行宫遗址,有数组大型建筑群,出土菱纹、饕餮纹、卷云纹、双云纹等瓦当、菱纹格空心砖、麻面大板瓦、陶井、陶盆、陶文等,经专家鉴定为秦始皇父子东巡碣石时的行宫遗址。这些都是文物佐证,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因而秦始皇来过秦皇岛是不争的事实,以秦皇来命名岛屿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

第二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驻跸岛上。相传,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来过岛上,因而清朝乃至民国年间又把秦皇岛称作秦王岛。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说:秦王岛,误秦皇岛,在县东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做了详细记载: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那么,唐太宗来过秦皇岛吗?《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秋七月,李勣

(即徐世勣,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隋唐演义》称军师徐茂公)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此外,《新唐书》、《资治通鉴》等都有记载。

唐太宗过往秦皇岛地区时,还写有两首诗:

于北平作

(今卢龙县)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春日望海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所谓临渝关,当指今抚宁县东榆关镇一带。榆关西三里有个高庄村一带,解放前叫做见驾坡(片村),相传太子李治谒驾于此。可见唐太宗也确实来过秦皇岛。但是,此时李世民已是唐太宗,而不是秦王了,应该叫太宗岛。因而后来秦王岛这种叫法就不再使用了。

不同的年代,秦皇岛的地域概念是不同的。最初的秦皇岛,就是指海中的小岛。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建成了秦皇岛港,这时的秦皇岛指港务局一带。民国时期,随着人口的聚集,才设立行政机构,变成行政区域名称。直至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里市》中才有第七区为特别区,无所属堡村。

秦王岛:秦王岛本街、铁道南商埠。这时的秦皇岛指朝阳街(今太阳城附近)和铁道南港务局一带。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驻扎于此,从抚宁县柳江煤矿掠夺的煤炭由此出口到日本。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由东北入关,19481127日秦皇岛解放,连同山海关、北戴河称秦榆市,才变成行政区划名称。19493月山海关建市,划归辽西省(省会锦州)后,改秦榆市秦皇岛市(县级市)。1983年唐山地区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秦皇岛升为地级市,抚宁、昌黎、卢龙以及原属承德地区的青龙县属秦皇岛市管辖,至今。

第三,孤竹国与伯夷、叔齐。秦皇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伯夷、叔齐是我们秦皇岛地区被孔、孟称颂的两位历史名人。

商汤十八年(公元前1598年)春,成汤灭夏桀后,封炎帝之后墨胎氏于孤竹国,都城在今卢龙县一带,距今已有3630年。商朝时期,孤竹国的疆域较广,东至辽宁朝阳、锦州市,西到唐山市区、天津蓟县,南临渤海,北抵燕山。周武王灭商后,析孤竹,置令支国

(即今唐山市迁安、迁西一带)。

孤竹国疆域大为缩减,辖域相当今秦皇岛市全境、唐山市乐亭、滦县、滦南等地,东北地区被山戎

(即今河北承德地区、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燕山深处的游牧民族)占据。

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联合令支、孤竹侵犯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率领管仲、隰朋北伐山戎,消灭令支、孤竹两国,其地划属燕国。齐桓公征孤竹时在山谷中迷了路,管仲把老马放掉,跟着老马走出了山谷,成语老马识途来源于此。迷谷地点大约在今卢龙县西、滦县北、迁安市南部。

孤竹国自商汤十有八祀(公元前1598年)受封至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灭亡,存续了934年。

孤竹国因出了伯夷、叔齐两位贤人而载入史册。第八代孤竹君墨胎初,字子朝,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仲子墨胎凭,第九代孤竹君;季子叔齐,名智,字公达。墨胎初想让叔齐即位。但墨胎初死后,叔齐以长幼有序让与大哥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不肯即位,二人一同逃到投奔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封神演义》中的西伯侯姬昌),国人只好推举仲子墨胎凭为孤竹君。周武王伐商纣王时,二人持反对意见,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后饿死。伯夷、叔齐被尊为古代的道德楷模,孔子称其求仁得仁,孟子称之圣之清,司马迁《史记》有《伯夷列传》。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古义士(共八人)。宋徽宗崇宁元年封伯夷为清惠侯,叔齐为仁惠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卢龙县城西北十八里的滦县油榨镇孙薛营村北原有夷齐庙

19467月此地划属滦县),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建,元、明、清时期崇祀不绝,直到1958年彻底毁坏。

第四,千古神岳碣石山。

昌黎县城西北有座碣石山,是古代航海的标志。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丞相李斯随从,并代笔撰写了《碣石门辞》,歌功颂德: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威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服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由,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诸刻此石,垂著仪矩。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完成泰山封禅大典之后,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史记·孝武本纪》)。

曹操击败袁绍后,袁绍二子袁尚、袁熙逃到辽东乌桓。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东指柳城。卢龙塞,即迁西县潘家口;柳城,即今辽宁朝阳市。曹操写下了不朽名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53ff20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7.html

《秦皇岛简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