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礼俗

发布时间:2017-08-22 19:11: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哈萨克族的礼俗 

     在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每季迁移牧场被牧民当作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转场时先来户必须对后来户进行周到的款待,被称为艾露勒克。搬迁时,牧民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俱什物上,遮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搬迁中沿途经过其他阿乌勒时,全阿乌勒的妇女们都要出来送酸奶子,马奶子给大人和小孩解渴,有的甚至请搬迁的人到自己毡房内喝茶。当搬迁户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热情地问一路平安!回答是安居乐业!已住定的牧民即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然后,先来户即向新来户送各种各样的饭食,以表示对新迁来户一路辛苦的关怀和慰问。接受了这些东西的人家,也将以同样的礼节去接待后来户。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是从古代氏族社会留传下来。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水灾、火灾、风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可向自己氏族要求济助。这时,同氏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济助,或送衣服,或送粮食,或送牛羊、或送毡房的木柴、绳子等。如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氏族人都不会济助他,而且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受到歧视。

不过相互济助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出财物的,也有出人力互助的。如某人借了别人的钱财,而自己又确实无力偿还时,全氏族的人都会帮助他偿还债款、财物。出人力相助主要是,在进行剪羊毛、擀毡、作毡房、打草、筑干圈等单家独户难以完成的劳动时,当事人就请本氏族的人帮忙。这种帮忙从不索取报酬,仅当事人宰羊备茶饭招待一番即可。所以每一户人家都有帮助人家的义务,同时也有请人家帮助的权利。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一般说,来客有三种:一种是特意请来的亲家、亲戚和朋友等;二是近客,一般指牧村里的熟人;三是胡达的客人,即相互不认识的人。对上述三种客人,分别用不同的礼节来招待。贵客来时,全家老小要走出毡房迎接客人,扶客人下马,热情地打招呼,为他开毡房门,陪他进毡房,把客人的帽子和马鞭放好,客人依左手方向,按年龄大小盘腿入座正上方。然后主人问候客人本人好、家庭好,以及全牧村有威望人的近况,哈语称玉兴阿满巴(全家平安)。同时问候牲畜的情况,哈语称麻勒加阿满巴(牲畜平安)。拿出家里最好的各种奶、面制品摆满餐布,用奶茶待客。 

    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两岁的马款待,表示祝福。

    宰羊待客时,不能宰黑羊,认为黑羊代表不吉利,万一家中只有黑羊而必须宰时,可以在黑羊上绑一白布,也就表示不是全黑的羊了。在宰羊前,主人先将羊拉进门或牵到火塘前,面对客人半跪在地上,右胳膊搂着羊脖子,两手举在胸前,掌心向里,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请求祝福意)。有的仅把给客人宰的羊施向门口,将羊头扯进屋内,向着客人,主人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这时,客人都把双手举到眼前,掌心向里,由一位年长者或有威望的人作祝福词。其祝词内容一般是人畜两旺,男是英雄,女是阿肯,全家光荣。作完上述的巴塔(祝词)后,大家双手从脸颊上轻轻捋下,齐声说:安拉奥克巴尔!意即真主保佑。这个仪式完毕后,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 

 在内熟之前,先把餐布铺好,放上包尔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奶茶等食品来待客,在冬天,还用吉尼特来招待客人。大家围着餐布而坐,客人坐在上席,边谈边吃边喝。在夏天,喝罢奶茶,换饮马奶子,在冬天则拿来奶疙瘩和奶浆。在吃喝时,主人及陪客弹起冬不拉,唱阿马尔的六支歌。然后请客人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或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游戏娱乐。肉熟之后,吃手抓羊肉前,由小孩提来盛凉水的小茶壶和脸盆,请客人洗手。洗好后不能乱洒手上的水,用主人拿来的毛巾擦干,否则就是不礼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的右耳朵给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进盘内或自己吃。如席间来一位长者,就让长者先吃。然后把羊头敬还主人,以此向主人表示满意和谢意。之后,大家开始吃肉,直到大家吃饱为止,否则主人是不满意的。在吃肉时,主人还向客人献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给客人喂,以及客人送还膀子骨等礼仪形式。在吃肉中羊的12根骨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应该分配给什么客人是有一定规矩的。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盆骨肉,对女婿和媳妇给羊的群肉(羊腿上的关节)和胸肌肉,给小孩吃羊的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吃完肉后,让客人喝肉汤。客人再次做巴塔(祝福后,才能收起餐布)。 

  请客人吃肉如盘中放有羊头,端上来时,必须把羊头的嘴对准上座的客人,如果羊头的嘴朝着毡房门,表示不是诚心待客,而是驱逐客人出去,这是很不礼貌的事。在前腿上有块一端象拳头状的圆形骨头,称为铜巴拉克式骨,哈萨克语称托巴斯其力克。如果宰羊请客人吃饭时,放有前腿上的这块肉骨头,是不尊敬客人的表示。另外前腿骨(哈语称卡尔及勒克,为老骨头意)不能给未结婚的女子吃,认为吃了,女子嫁不出去或者晚婚。而肋骨上的吐丝特索伦曲克(即前胸的尖处),不能给未结婚的青年吃,如果吃了,男子去岳父母家时,要马失前蹄会遭到危险。客人吃完羊肉要擦手上的油时,应递给毛巾,如果客人提出要用马叉子或皮带擦手油,可以给,如果客人不说而给了马叉子擦手上的油,则是对客人不尊重。 

当宰羊吃肉完后,即浇水洗手。在洗手时应该向主人说若黑买脱(感谢意),如果更尊重主人的话,应该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关于这方面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汗王,他虽然不断生孩子,却没有活,总是长到一二岁就死去了,因此汗王很焦急,即讯问一个年老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使我的孩子活下来。那个老人建议说,你不妨把各种各样的人都请来吃肉。当吃完肉后,由你的孩子或你们给他们倒水洗手,他们会说若黑实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如果大家都一致这样说,上帝听到后有可能受感动而使你的孩子活下来。这个汗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就把各方面的人都请来,宰羊请他们吃,吃完后汗王8岁的孩子给客人倒水洗手时,却没有一人说感谢千岁的话,于是主人家感到很伤心,也很害怕,认为没有人说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恐怕这个孩子仍难存活。果然过了二三年,这个孩子又死了,为此汗王根伤心。这件事发生后,哈萨克族中就留下了在洗手时都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语。

吃完羊肉后的浇水洗手,擦手有两块布,分别称油布、水布,不能混用。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至于附近客人和胡达的客人,用一般礼节相待,走时不送东西。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还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择鼻子、吐痰、打呵欠、放屁等。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跟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守门的狗。借群众的马骑,还时不要卸下马鞍。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绝对不允许跨过吃饭用的餐布。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的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忌讳客人在毡房门前下马,要在拴马桩那里下马。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说话。最忌讳损坏或拔掉青草,因为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等等。

    在哈萨克族中,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由于高寒山区,气候常常会突变,所以即便是夏天,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头上也要戴皮帽,身穿皮衣或棉大衣。牧民对火十分小心,即使是小雨,烟头抛在地上也要用脚踩灭,以免引起火灾。

    哈萨克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79,特别是“7”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7”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7“7昼夜“7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7”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7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7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 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必须铲7掀土。第7天要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毡房中点7盏油灯等。甚至有7个客人一同来到门前时,主人也特别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如果其中一人给他们送些东西时,认为是无上光荣和幸福的事,常把所送礼物珍藏起来以为永久的纪念。

礼俗 

    在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每季迁移牧场被牧民当作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转场时先来户必须对后来户进行周到的款待,被称为艾露勒克。搬迁时,牧民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俱什物上,遮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搬迁中沿途经过其他阿乌勒时,全阿乌勒的妇女们都要出来送酸奶子,马奶子给大人和小孩解渴,有的甚至请搬迁的人到自己毡房内喝茶。当搬迁户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热情地问一路平安!回答是安居乐业!已住定的牧民即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然后,先来户即向新来户送各种各样的饭食,以表示对新迁来户一路辛苦的关怀和慰问。接受了这些东西的人家,也将以同样的礼节去接待后来户。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是从古代氏族社会留传下来。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水灾、火灾、风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可向自己氏族要求济助。这时,同氏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济助,或送衣服,或送粮食,或送牛羊、或送毡房的木柴、绳子等。如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氏族人都不会济助他,而且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受到歧视。

    不过相互济助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出财物的,也有出人力互助的。如某人借了别人的钱财,而自己又确实无力偿还时,全氏族的人都会帮助他偿还债款、财物。出人力相助主要是,在进行剪羊毛、擀毡、作毡房、打草、筑干圈等单家独户难以完成的劳动时,当事人就请本氏族的人帮忙。这种帮忙从不索取报酬,仅当事人宰羊备茶饭招待一番即可。所以每一户人家都有帮助人家的义务,同时也有请人家帮助的权利。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一般说,来客有三种:一种是特意请来的亲家、亲戚和朋友等;二是近客,一般指牧村里的熟人;三是胡达的客人,即相互不认识的人。对上述三种客人,分别用不同的礼节来招待。贵客来时,全家老小要走出毡房迎接客人,扶客人下马,热情地打招呼,为他开毡房门,陪他进毡房,把客人的帽子和马鞭放好,客人依左手方向,按年龄大小盘腿入座正上方。然后主人问候客人本人好、家庭好,以及全牧村有威望人的近况,哈语称玉兴阿满巴(全家平安)。同时问候牲畜的情况,哈语称麻勒加阿满巴(牲畜平安)。拿出家里最好的各种奶、面制品摆满餐布,用奶茶待客。 

    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两岁的马款待,表示祝福。

    宰羊待客时,不能宰黑羊,认为黑羊代表不吉利,万一家中只有黑羊而必须宰时,可以在黑羊上绑一白布,也就表示不是全黑的羊了。在宰羊前,主人先将羊拉进门或牵到火塘前,面对客人半跪在地上,右胳膊搂着羊脖子,两手举在胸前,掌心向里,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请求祝福意)。有的仅把给客人宰的羊施向门口,将羊头扯进屋内,向着客人,主人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这时,客人都把双手举到眼前,掌心向里,由一位年长者或有威望的人作祝福词。其祝词内容一般是人畜两旺,男是英雄,女是阿肯,全家光荣。作完上述的巴塔(祝词)后,大家双手从脸颊上轻轻捋下,齐声说:安拉奥克巴尔!意即真主保佑。这个仪式完毕后,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 

    在内熟之前,先把餐布铺好,放上包尔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奶茶等食品来待客,在冬天,还用吉尼特来招待客人。大家围着餐布而坐,客人坐在上席,边谈边吃边喝。在夏天,喝罢奶茶,换饮马奶子,在冬天则拿来奶疙瘩和奶浆。在吃喝时,主人及陪客弹起冬不拉,唱阿马尔的六支歌。然后请客人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或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游戏娱乐。肉熟之后,吃手抓羊肉前,由小孩提来盛凉水的小茶壶和脸盆,请客人洗手。洗好后不能乱洒手上的水,用主人拿来的毛巾擦干,否则就是不礼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的右耳朵给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进盘内或自己吃。如席间来一位长者,就让长者先吃。然后把羊头敬还主人,以此向主人表示满意和谢意。之后,大家开始吃肉,直到大家吃饱为止,否则主人是不满意的。在吃肉时,主人还向客人献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给客人喂,以及客人送还膀子骨等礼仪形式。在吃肉中羊的12根骨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应该分配给什么客人是有一定规矩的。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盆骨肉,对女婿和媳妇给羊的群肉(羊腿上的关节)和胸肌肉,给小孩吃羊的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吃完肉后,让客人喝肉汤。客人再次做巴塔(祝福后,才能收起餐布)。 

    请客人吃肉如盘中放有羊头,端上来时,必须把羊头的嘴对准上座的客人,如果羊头的嘴朝着毡房门,表示不是诚心待客,而是驱逐客人出去,这是很不礼貌的事。在前腿上有块一端象拳头状的圆形骨头,称为铜巴拉克式骨,哈萨克语称托巴斯其力克。如果宰羊请客人吃饭时,放有前腿上的这块肉骨头,是不尊敬客人的表示。另外前腿骨(哈语称卡尔及勒克,为老骨头意)不能给未结婚的女子吃,认为吃了,女子嫁不出去或者晚婚。而肋骨上的吐丝特索伦曲克(即前胸的尖处),不能给未结婚的青年吃,如果吃了,男子去岳父母家时,要马失前蹄会遭到危险。客人吃完羊肉要擦手上的油时,应递给毛巾,如果客人提出要用马叉子或皮带擦手油,可以给,如果客人不说而给了马叉子擦手上的油,则是对客人不尊重。 

    当宰羊吃肉完后,即浇水洗手。在洗手时应该向主人说若黑买脱(感谢意),如果更尊重主人的话,应该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关于这方面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汗王,他虽然不断生孩子,却没有活,总是长到一二岁就死去了,因此汗王很焦急,即讯问一个年老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使我的孩子活下来。那个老人建议说,你不妨把各种各样的人都请来吃肉。当吃完肉后,由你的孩子或你们给他们倒水洗手,他们会说若黑实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如果大家都一致这样说,上帝听到后有可能受感动而使你的孩子活下来。这个汗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就把各方面的人都请来,宰羊请他们吃,吃完后汗王8岁的孩子给客人倒水洗手时,却没有一人说感谢千岁的话,于是主人家感到很伤心,也很害怕,认为没有人说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恐怕这个孩子仍难存活。果然过了二三年,这个孩子又死了,为此汗王根伤心。这件事发生后,哈萨克族中就留下了在洗手时都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语。

    吃完羊肉后的浇水洗手,擦手有两块布,分别称油布、水布,不能混用。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至于附近客人和胡达的客人,用一般礼节相待,走时不送东西。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还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择鼻子、吐痰、打呵欠、放屁等。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跟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守门的狗。借群众的马骑,还时不要卸下马鞍。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绝对不允许跨过吃饭用的餐布。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的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忌讳客人在毡房门前下马,要在拴马桩那里下马。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说话。最忌讳损坏或拔掉青草,因为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等等。

    在哈萨克族中,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由于高寒山区,气候常常会突变,所以即便是夏天,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头上也要戴皮帽,身穿皮衣或棉大衣。牧民对火十分小心,即使是小雨,烟头抛在地上也要用脚踩灭,以免引起火灾。

    哈萨克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79,特别是“7”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7”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7“7昼夜“7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7”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7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7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 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必须铲7掀土。第7天要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毡房中点7盏油灯等。甚至有7个客人一同来到门前时,主人也特别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如果其中一人给他们送些东西时,认为是无上光荣和幸福的事,常把所送礼物珍藏起来以为永久的纪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5a6c5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a.html

《哈萨克族的礼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