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铜印篆刻

发布时间:2018-09-03 11:5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凋落的铜印篆刻

凋落的铜印篆刻

新快报2015-04-21●雕刻铜印需要很多技巧,由于铜的质地坚硬,要在方寸之地上刻出花纹,需要“力大而有绣花功”。

策划: 撰稿:孙安东 美术:张汉松 绘图:王云涛

铜印

材料:青铜、红铜、黄铜、鎏金铜等

售价:几百元到几万元

制作:纯手工铸造和机器锻打

产品:“岭南第一印”、“希望在眼前”、“圆梦”等

地址:珠江南岸海珠桥底

过去,人们处处离不开印章,但如今,印章慢慢从生活里淡去,而转战至艺术收藏市场。尤其是篆刻难度高、沉重不便携带的手工铜印,仅局限于对篆刻艺术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在小范围内玩赏。铜印纂刻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面临失传。

记者手记

孙安东

印章源于春秋战国之间,多用于废物件、简牍,把印盖于泥土之上,防止私拆,并用来做信验。而铜印章起源于东周,被历代统治者作为官印或私印。官方所用的印章,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常见的是铜印,铜印有青铜、红铜、黄铜、鎏金铜等不同铜质之分。宋以前的印章绝大多数为铜印,主要分成官印、私印两大类,若再细分则还有殉葬印、宗教印及烙物印等杂用印。

上个世纪70年代,印章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那时候,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印章,人们的粮票、猪肉票等全部要盖上属于自己的印章,就是少了一个小孩的印章,都拿不到东西。铜印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内含丰富,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印章的人越来越少,随着铜印篆刻艺术的凋落,从事铜印雕刻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

在珠江南岸的海珠桥底,有一位手工艺人仍然专心地进行印章雕刻,铜印作品不下千件,是一位真正的“雕痴”,他叫冯建辉,几十年来,一直醉心于印章雕刻……走进冯建辉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展架上金光闪闪的铜印,上面的雕刻栩栩如生,比如“岭南第一印”、“希望在眼前”、“圆梦”都曾拿过大奖。在观摩铜印时,记者拿起其中一个,差不多有三五斤重,很难想像在这么坚硬的铜上,还能用纯手工打磨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冯建辉沉醉于这门手艺带来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又很难与人分享,因为学习雕刻铜印的人越来越少,如何让这门传统老手工艺传承下去,是冯建辉最担忧的事情。

(实习记者 林晓丹 黄蕊)

●雕铜印除了用刻刀,还要用钢凿,这些工具全部是冯建辉万里挑一选出来,自己亲手打磨的。先用刀冲出字型,用钢凿挖空,然后切边、挑空、铲平,将字型修整,一个铜印从设计、雕刻到最后打磨修整,最少要三个月。

●冯建辉作品“圆梦”,设计为古钱币,设计意念来自现代人们的前途(钱途)心态,为钱不怕得罪阎罗王。材料为黄铜,历时半个月,手工凿刻出立体古钱。印文:前途无忧福星高照,直径90×30(毫米),3斤多。

●作品“天高地厚云淡风轻”,底印面65×65(毫米),重大约3斤。

雕刻铜印需“力大而有绣花功”

“把一块完整的铜锯出来,没有用机器,就靠人手工锯开。然后打磨,用锉慢慢锉,敲一个洞。这全部是用人手打的,不是机器打的。花最长的时间是铜印上面的部位,要雕很久。一个铜印从设计、雕刻到最后打磨修整,最少要三个月。”

——被誉为“广州铜印篆刻第一人”的冯建辉

初次见到冯建辉,他穿着红色衬衣和牛仔裤,年逾半百看起来依然非常朝气,说起铜印的故事更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到今年, 冯建辉已经做了近30年铜印雕刻了。

偷师自学成才走上雕刻路

谈及自己从艺的初衷,冯建辉说,“在中国历史上,印章发展的高峰期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秦汉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明末清初,第三个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国人生活基本离不开印章,无论是收取信件、银行取款,还是粮票、猪肉票的领取,都要用到印章。那个时候什么都要用印章,家里又穷,只能自己学。那时我才十几岁,刚读初中,练习用的都是石头、木头、塑胶、牛角等材料。以前我家附近有家刻印章的店,我就站在店门口看,一站几个钟头,看师傅怎么雕我就偷师,慢慢迷上了雕刻。”

后来,冯建辉还帮周围的邻居刻印章,他从不拒绝,甚至还把自己刻的一些印章拿去卖钱。他那时候卖了一个印章,5元钱,在当时相当于5斤猪肉,对于冯建辉来说,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技术,后来,他购买了《篆刻入门》一类的书籍,还收集有关篆刻的报纸,把它们剪辑下来,“我没有篆刻老师,就看这些老艺术家们在书上的印章。从学习篆刻到现在,我为邻居朋友至少刻了一千个印章,一分钱都没有收,为刻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8岁时,冯建辉去美院进修学画画和雕刻,巩固了很多专业知识。后来,冯建辉下海经商,中止了印章的雕刻。2000,他才重新捡起这门手艺。两年前,冯建辉辞了设计师的工作,专心搞起了铜雕。

铜印厚重大气,更有文化韵味

岭南印章的历史悠久,使用的材料很多,有铜、角、牙、玉、木、石、胶、水晶等。但是,金印价值连城,极难得到,不是普通人能够得到的。木印、牛角印、玻璃印等材质很普通,制假也容易。

在这么多种材料的印章中,冯建辉对铜印情有独钟,冯建辉解释:“铜印存放时间久,不易损坏,因此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古代帝王以下的王侯将相,基本也以铜印为官印。铜印印制出来的效果厚重大气,虽然铜印篆刻比起石刻、木刻都要辛苦,但是也更有文化韵味。”铜印一般用黄铜、紫铜、青铜三种原材料,他做的印章主要是以这三种铜为原材料。

冯建辉原来也用其他材料做过,例如石头,但是石头的材质松散,刻铜材质紧密,一刀下去,刻出来的笔道走势和感觉就完全不同。“篆刻铜印,当然是希望能够沿袭秦汉铜印那种雄浑大气、中正端方的风骨。但是古代铜印多用青铜,不能一味追求在材质上和古人一模一样,但是也应该考虑到金属质感对篆刻效果的影响和为篆刻带来的难度。”冯建辉说。

全手工做一方铜印最少三个月

制作铜印的过程非常考验耐心和毅力,首先一块铜条买回来后,要先分割,这个过程要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分割之后,表面的打磨都有讲究,“印面不能太滑,太滑容易滑刀,也不能很粗糙,很粗糙就写不了。细砂纸程度就差不多了。打磨后,再构图,谬篆方、正、直,作为铜印字体更显大气,但是要在坚硬的铜面,挖出一毫米宽不到的立体字,工具很讲究。”雕铜印除了要用刻刀,还要用钢凿,这些工具全部是冯建辉万里挑一选出来,自己亲手打磨的。先用刀冲出字型,用钢凿挖空,然后切边、挑空、铲平,将字型修整,一方铜印从设计、雕刻到最后打磨修整,最少要三个月。

“把一块完整的铜锯出来,没有用机器,就靠人手工锯开。然后打磨,用锉慢慢锉,敲一个洞。这全部是用人手打的,不是机器打的。花最长的时间是铜印上面的部位,要雕很久。”

铜印上面的立体图案复杂,雕刻难度比较高。冯建辉用冲刀,切刀,,铲这些工具,利用一些小技巧去挖肉,挖肉耗时比较长,很耗时和费力。

最怕滑刀,手都伤过无数次

冯建辉的家里堆满了从大德路淘回来的各种铜材,这些铜材经过切割后形成了大小各异的印章原材料。经过冯建辉的雕刻、打磨,这些铜材料就被制作成了各类金灿灿的铜印。

雕刻铜印也需要很多技巧,由于铜的质地坚硬,要在方寸之地上刻出花纹,需要“力大而有绣花功”。“又要挑,又要铲,单单是雕这个外框,都要一两个钟,我们最怕就是滑刀,我们的手都伤过无数次。”在所有作品中,冯建辉比较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福在眼前”的作品,直径90×120(毫米),重十几斤,历时一个多月的设计、切割、凿刻、打磨、抛光,刻成之后,整个印章华贵大方,他满意道:“打磨了一个多月,肩膀到现在还是酸的。”这个作品象征着人们信仰都是钱,有钱才可以有福可言的讽刺寓意。这个作品后来拿去参赛,还获得了百花奖。

2008,冯建辉偶然获得一块十几斤重的铜材,他揣摩着把这块铜材和篆刻艺术结合起来,想要制作一个大印。这个黄金印花了他将近半年的时间,他在黄金印上面刻了“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十个字,在印章上的周围刻了精美的莲花,阴面刻了梅花,经过不断打磨,后来这个黄金印被誉为“岭南第一黄金印”。曾经有人要购买这个黄金印,冯建辉坚决说,“这个印凝聚了我很多心血,无论别人出多少钱我都不卖。”

●用古法制作印泥,需要朱砂、蓖麻油、硫化汞和艾叶等原材料,然后靠双手研磨数万次,历时两个多月,才能制出品质优良的印泥。

●艾草,印泥的主要原料之一。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即成为艾绒,方可用于制作印泥。

印章需求减少,电脑刻章冲击

铜印篆刻手工艺如何传承?

现在年轻人都比较看重实际收益。不能马上赚钱,他们来学了两三天就走了。如果为生活所迫而学刻章,不太实际也不可取。如果家里条件不允许,还是要找份稳定工作,等有时间和金钱了才来做这个,千万不能把这个当谋生手段。”

——冯建辉

尽管冯建辉的作品得到了业界的肯定,但是关于传承问题,他仍然很担忧。广州许多民间手艺都是靠传统学徒的方式传承,生命力很脆弱。铜印篆刻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正面临失传的可能。

手工铜印千元起价,大印章上万

铜印价格较高,冯建辉说,“不同铜印的价格不同,一般情况,小的常规铜印价格都是一千元起价,这些小铜印只能换一点生活费,大的印章一个至少上万,有的甚至要几万元,但是卖得不多。如果只做大的印章,它的真正用途不大,只有收藏用途,可能还有一些写书的人会来买铜印盖章。但是,现在银行都可以签名,不用盖章了,印章的需求量不比以前了。我以前是做生意的,如果我不盖章,会计就收不到钱,盖了,支票才有用。一般刻字铜印也卖一千几百元,加上印纽(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价钱就马上翻几番。”

但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由于电脑刻章比较工整,价格比较便宜,而手工雕刻的印章不仅麻烦,而且价格还比较昂贵,电脑刻章严重蚕食着传统刻章行业的市场。关于如何对比出电脑雕刻和手工雕刻,冯建辉说,“电脑雕刻的字体是很平整的,基本都是同一流水线,全是一样的。但是手工是不一样的,每个字体都有自己的弧度。”

有钱有闲才做铜雕,不能当谋生手段

“不是不收徒弟,之前也收过,但是现在年轻人都比较看重实际收益。不能马上赚钱,他们来学了两三天就走了。如果为生活所迫而学刻章,不太实际也不可取。现在我收徒弟有要求,不容易收,混饭吃不容易,铜太贵了,我每个月买铜就要花掉几千元,现在年轻人每个月工资都不够花,又烧钱,如果家里条件不允许,还是要找份稳定工作,先让生活稳定下来,等有时间和金钱了才来做这个,千万不能把这个当谋生手段。”冯建辉说。

冯建辉现在还在学校做客座教授,教学生雕印章,每逢星期三他就去上课,他说虽然没有收徒弟,但是班里几十个学生都是他的传承人。学校为了支持这门老手艺的发展,还特意免了他的铜印店店租。尽管如此,他还是对铜雕艺术的传承发展表示担忧。目前,除了书画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必须使用正规印章,印章已经慢慢从人们的生活里淡去。

篆刻是冯建辉的爱好,铜印雕刻是相伴他一生的手艺,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冯建辉还在寻找能够体现铜印雕刻价值的道路。在一些文化节活动和摆摊活动上,他发现市民对这个艺术还是很热爱的,于是他把“广东精神”刻在铜印上,希望把这个精神传递下去。

“但是这些办法只是暂时的,怎么让铜印雕刻生生不息传承下去,是我一直在探寻的问题。现在我已经在开始申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帮助下,把铜印雕刻这门老手艺不断传承下去。”冯建辉说。

好马配好鞍,拜师学艺古法制印泥

“好的铜印应该配优质的印泥,”印泥对于印章,就相当于绘画艺术的油彩、水墨。好的印泥,颜色鲜艳,就算放几百年都不褪色。颜料没有微粒,微粒很细,肉眼基本看不到。

但是现代印泥保存时间短,而且图案会渗油不美观。为了配置最好的印泥,冯建辉决定自制。他去拜师学艺,向广州市唯一一位印泥制造工艺大师项师傅学习用古法制作印泥,用朱砂、蓖麻油、硫化汞和艾叶等原材料,靠双手研磨数万次,历时两个多月,制出品质优良的印泥。

冯建辉说:“新鲜艾草要先煲过再晒干,这个过程要反复几次,出来的艾草才会柔软,晒干后放在竹制的簸箕里搓,直到艾草变成艾绒,一百斤新鲜艾草,最后出来的艾绒印骨不过一斤左右。蓖麻油放两年再用就会好点,时间越长越好,时间长才不会泻油。”搅拌的棍子必须是陶瓷做的,因为原料中含有硫化汞,硫化汞和金属反应会变黑。就这样不断研磨,持续两到三个月,直到印油不起颗粒,才可以和艾绒混合。用手工印泥盖出来的章很快就干了,放在盒子里的手工印泥最长三四十年都不会干。冯建辉拿出一小盒印泥,:“一批印泥约67,要做4个月,原材料仅朱砂价钱就要800,一定要提前三个月预订才能买到。”

在广州,印章收藏的人不多。尽管印章历史悠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印章收藏仅局限于对篆刻艺术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在小范围内玩赏。冯建辉说:“铜印的收藏价值是很高的,如果是名人刻制,那就更加金贵无比,且年代越久,收藏的价值就越高。”

谈资

印章属于“慢热”收藏

在国内,印章收藏以北京、西安、江浙一带为多,深圳颇为少见,究其原因则与城市历史有关。秦汉时期的各类官印、私印大都藏于馆内和民间藏家手中。明清皇帝玉玺和御用私章则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虽然属于小众收藏,但印章收藏还是有系统分支的。一类是秦汉官印、私印的收藏,这类印章都比较小,最大也不过方寸之间,但艺术价值极高,学习篆刻无不从此入手;另一类为宋辽金元明清官印的收藏,这类多是九叠篆,在过去的篆刻艺术书籍中,这类印章并不看好,但从文史角度来看,此类印章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还有一类是明清流派印的收藏,明代以前印章都是刻在青铜、金、银、玉等材质上的,这些材料硬度很高,非专业人士无法胜任。

印章属于“慢热”收藏。印章收藏目前处于“价值洼地”,一方普通秦汉私印,价格大约二三千元,好一点的也就几万元,秦汉官印普通的一两万元可以买到,极少有数十万元一方的。相比书画瓷器等藏品而言,普通收藏爱好者更容易入手。

目前,国内收藏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较为浮躁和功利。对于印章收藏而言,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藏家更多地应该关注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修养。这样才会有基本的价值判断眼光,才能理性审视印章本身蕴含的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附加的文化投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22171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7.html

《凋落的铜印篆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