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5000字

发布时间:2021-08-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美学散步》对现代中国美学的突出贡献是在中西哲学、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湛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把中西艺术的方法论差别,上升到哲学和宇宙观的高度。这些思想和观点,集中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文章中。
宗白华先生早年留学德国,学习哲学和美学。他对中国美学思想寄托了无限深情,注重的是美学的精神、意境与人格,这与中国式的哲学不谋而合。宗白华先生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和精神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诗情画意融汇一体,建构了一种观照艺术、甚至学术的独特方式。德国古典哲学中精深博大的宇宙本体境相,邃密的逻辑和玄奥的思辨,与中国古典哲学、艺术中的圆融智慧和悠渺意境,及灵气飞动的生命意趣,交相辉映,形成了宗白华先生精神境界的独特的底色。正是基于此,他的一切学术和艺术活动,都展现出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即使是对西方艺术,从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歌德、毕加索,他的理解都具有非常独到的地方。而最为可贵的是,宗白华先生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对中国古典艺术——诗、画、音乐、雕塑、书法、舞、园林、建筑等的独创性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美学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小中见大,有中见无,化虚为实。中国画讲究空白;中国书法也讲布白;中国戏剧舞台上也利用空虚,例刁窗,不用真窗;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虚实,所谓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但是,这种空,不仅在于对客观外界的化虚为实,更在于艺术家和欣赏者心中空寂的诗心,即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种艺术体验的境界,也是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的心灵状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而中国艺术中心的中心是作品中独辟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趣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意境从另一角度说,意境就是诗和画、情和景的圆满结合。诗和画的结合,质言之,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画中有诗,是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的感觉。同样,诗中有画,则是在诗歌流动的时间中展示了一个个具有空间感的画面。艺术的空灵,更赖于空间感的创造。艺术意境的这种时间和空间感,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哲学中的
是中国艺术意境中最深邃的涵蕴。
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中国哲学中的老庄重虚,孔孟尚实。但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与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中国思想的这一特点与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易经》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宇宙观,渗透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中国艺术中心的中心,意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宇宙意识: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同样,这也是一种对的体验:中国人对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这是中国艺术最深的底蕴,也是中西艺术差异的根本所在──它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时空意识。
最后,宗白华先生归其总:俯仰往还,远近取去,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这也是中国艺术意境构成的精要所在。由此可见,中西艺术技法的差异,比如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甚至水墨和油彩,线条和颜色,实质上是表现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宇宙观。
在这些极精微的思想和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到: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柏格森关于生命和世界的时间意识,以及康德深邃博大的哲学时空观,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和思维方法的一维;他把这些理论与中国的《易传》、老庄以及禅宗等思想融会贯通,铸成一体,从具体的作品体悟入手,运用精密的思辨方法,破解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之谜,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精湛、绝妙的思想和理论。《美学散步》所展现的如此高妙境界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范式,在现代中国美学界,不仅前无古人,至今也无来者,几成绝唱!可以说,《美学散步》20世纪中国美学的扛鼎之作。也许,它对于中国美学的贡献,我们在21世纪才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宗白华先生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美学散步》里面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既要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
气韵。这一要求强调了艺术创作以生活和自然为基础,与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美,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幻,不可脑摹,须凭胸臆的创构,才能把握全局。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限大,艺术创作虽然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但是经过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工之后,能让作品更有活力,锦上添花。同时也展现了创作者的能力和对作品的独到思考。艺术来自于生活和自然,同时艺术也是我们亲近生活和自然的助手,所以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创作自由,创作者的创作艺术是正当的,精彩的。不应该被一心只想铲除异己的部分人滥用举报的权利给创作套上枷锁立起高墙。艺术是创作者的努力成果,也是大众的审美和精神粮食。
除了严谨、深刻的美学理论外,本书最大的不同是书中收录的文章并未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宗白华先生关于美的论述、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中国艺术的特色及西方美学等专题来排列。这种方式也受到一定的质疑,读者认为其编排缺乏连贯性,很难把握作者美学思想的流变和论述轨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恰好符合散步的特点。如先生在《小言》中所说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绝不是不相容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所以,在阅读时并不是要将整书囫囵吞枣地翻看一遍,而应仔细品味书中每一篇章中的宝贵见解,就如同万花丛中的每一朵鲜花,一眼尽收与单支欣赏得到的完全是两种享受。
如果谈起阅读此书的感受,并不会给读者理论论著的枯燥之感,而是仿佛散文一般优美,在不经意间明了先生所阐述的观点,好似置身于初春的长廊树荫之中,在微风拂面之时感悟书中的言语。宗白华先生以一种抒情式的文笔展开论述与批评,其中灵性的表达以及情感的书写渗透在字里行间,但是,诗性的语言并没有削减逻辑的编排和理性的辨析,《美学散步》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论述与批评的同时又加入了西方的思想形成文章。这一篇篇美学论著就如同诗歌般美妙,其灵性与情感的相依也成就了《美学散步》在美学论著中的重要地位。
宗白华先生散步学派的文风是显而易见的,他主张对艺术的欣赏的直觉性感悟和把握,但是,除了这种清新雅淡的散步学派之外,先生对书中的逻辑和思辨同样重视,在开篇的小言中宗白华先生就举例亚里士多德的散步学派,从而阐释自己的逻辑思辨。我们从书中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每部分都是一个大的命题,但每个大命题中又有小命题的分节,可见其中逻辑,而且,每一小节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辩证的,而非片面独断的。除此之外,宗白华先生还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总结其美学思想,这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章中可见,同时,又综合了不同艺术研究论述其思想和特点。文章中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可见一斑。
当代中国有关于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论著,都普遍以一种严肃的问题和风格、严格的概念和界定以及严谨的分析和阐述来书写,本应感性与理性相融洽的事情成为理性的偏重。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理性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意义也不可忽视,宗白华先生的散步之风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对逻辑的重视、思辨的追求、学术的严谨加以看重的同时,更不能忽略文章整体的美感以及给予读者的感受,不能忽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意
境和诗意的追求。而《美学散步》书中对于理性与情感的融洽、对于抒情与学理的把控无疑成为学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美学研究,书中《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以及《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美的价值与意义,对寻美审美的研究也使读者打开了艺术世界新视野的大门,从理论与实例中探求生活与艺术的美之所在。
对于寻美,宗白华先生有一篇文章就是以此为题——《美从何处寻?》文章主要阐释如何发现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在何处存在。先生以自己所作的《流云小诗》开篇: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从这首诗中,宗白华先生引出了美的两个范畴,即自然美和艺术美。诗属于艺术的创作,是艺术美的范畴,而诗的灵感来源则是自然,属于自然美的范畴。但是,文章并不意在讨论这两大范畴,而是由自然美和艺术美引出了两者美的共同之处——美始于心还是源于客观存在。这里宗白华先生引用宋朝某尼的话: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从而引出美源自于内心的观点,认为要寻觅美,首先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内心,依靠感觉、思绪等抽象化的情感。接下来的论述中,先生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宗白华先生认为,任何的美都是客观存在的,你可以通过具象化的存在加以认识美,但是这种客观存在是发现美的前提,而且,在寻觅美的过程中,越能够忘掉自我,忘掉情绪,像一面镜子一般映照美的存在。在这里,先生并不是否认内心对于美的寻觅的影响,先生认为,内心的情绪起伏万变,不只是关于美和欢愉的,而且还有苦闷,只有通过艺术家把关于欢乐的部分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够让我们体验美,发现美的存在。正如书中说:一句话,就是你心要具体的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以外,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在这里的论述中,先生并没有旁人所诟病的那样完全否认内心美的存在,而是认为人的意识、内心只能让他去发现客观存在的美,而非去改变客观存在的实物,就像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并不会因为时代或欣赏的人而减少它的艺术价值和美。
在阐明了寻找美的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之后,宗白华先生用实证来论述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范畴中,美的寻觅以及美存在于何处,这里引用了诗人华滋沃斯的话: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这是自然美的发现,对于德国表现主义先驱保拉·莫德松贝克尔所绘里尔克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以及陈简斋的诗隔帘花叶有辉光的例子则是艺术之美,但同时先生也强调,对于这种美的发现与提炼,也要具备心理方面的准备和条件,美的踪迹固然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寻找,但是心的陶冶、修养和锻炼也是不可忽略的,一花一世界,即便微小的事物中也蕴含着有关美的力量,而它丰富无限的内涵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寻觅与发现。
在文章《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都对美进行了阐释,并提及到艺术人格的重要性,以此来论述艺术人格对于艺术家、欣赏着以及创造美和审美的重要性。
首先是淡泊精神以达空灵。无论是作为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宗白华先生认为精神的淡泊才能保证艺术的空灵。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淡泊的精神,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若我们作为欣赏的主体,解析
千百年来中国艺术的神韵,首先便是有此心境,才可以真正领悟到其精髓与传神之感。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宋元的绘画,包括中国独有的山水画作,都必然要有淡泊之精神才可触碰到艺术的空灵之境。
其次是人生境遇得以充实。我们只有去体会人生最深的矛盾,最广的复杂纠纷才得以充实自己的人格,创作出、鉴赏出艺术作品的充实之感。宗白华先生举歌德的例子,他经历了人生各种境界,所以充实无比,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淳厚有力,为世人传诵,也是因为他充实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情感,而作为欣赏者,若没有相似的人生境遇、丰富的人生阅历、充实的人生经历,如何能够同创作者一般,体悟作品中的境界,感受作品的充实带给我们的感动呢?六朝时,宗炳曾论作画云:万趣融其神思。这里所体现的充实则是画家内心丰富的情感,但是,充实与空灵并不相悖,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伸、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丰实与空灵本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如王维诗中所云: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
在文章《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先生还着重论述了晋人的艺术人格。汉末魏晋六朝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是中国历史上精神和艺术都极为自由的时代,宗白华先生通过对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以及其中渗透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品格来阐释最早的审美来源——人格美。首先是超越道德的用人标准以及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其次是虚灵的胸襟所塑造的艺术意境以及自由精神的神韵之美。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人格本来就是一种审美对象。国美学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鲁迅也曾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不但喜欢玩赏,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由此可见艺术人格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不论何种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创作者所渗透进作品中的艺术人格,如文学作品中,若是没有作者悲悯的情怀,观察万物的细腻情感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品也就没有了感染力,文学是其次,绘画、书法中也可以通过作品来看出作者的艺术人格,所有的艺术除去要反映现实生活、社会之外,还要赋予作品内部的生机和灵气,而这种生机和灵气的赋予就是以创作者艺术人格为前提的。
透过《美学散步》,我们首先感受到宗白华先生对于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见解,从书中《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文章中都可以领悟到。他并没有以一种硬性灌输和说教的形式来进行,而是以散步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见证了艺术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宗白华先生也没有忽视对西方的关照,书中不乏以比较法论证中西艺术的文章,《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以及《康德美学思想评述》和《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等。这种关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反观他者的艺术世界,往往能够寻到自我身上的弱点和缺陷,看出自身的知识盲点。而且,只有东西方的共同在场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除此以外,只有了解东西两方的艺术,才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以一种空灵的境界,去目的性、去侵略性和扩张的心态,才可以用心体会不同艺术带来的不同审美享受。从《美学散步》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的神韵,更是一种冷静睿智的跨文化视角,这种视角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具有学术背景作为依托的,在这里,西方的意义
成为了传统文化中被激活的现代性部分,附以传统现代性的眼光,重新进行阐释,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宗白华先生对于现代美学的建构与读解。
缓缓穿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殿堂,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在散步的同时细细驻足品味。一时间,我们似乎与美重新拉近了距离,也更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有学者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贡献是新世纪人文知识分子永远的丰碑, 就是在学术建构中渗透主体的文化关怀精神。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美的研究,我们怀念他那拄着拐杖的身影,也同时怀念在美学中漫步的时光,如同前言中所说慢走,欣赏啊!
他在书中写到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正说明了他认为诗歌不是做出来的,美学亦复如是。诗,是他的美学冥想。纵观全书,宗老的文字优美、节奏悠然,在不知不觉中,将美学的知见浸润到读者的内心。他像一位静默慈悲的老者,把他这一生所体悟到的美学精神,轻缓的递到人们身旁,不急着灌输,读了可以有所悟,也可以只是读读。因为他知道,美学如道,博大又精微,走到哪里,全凭个人,不可强求。但愿放慢脚步。有人认为,相比那些文化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宗老的著述不多,笔墨也过于清浅了。是的,宗老一生在做的事情的确很简单,他始终在哲学、美学领域潜心研究、教书布道。专且精深,少却精炼。我想这便是一位悟道者的态度,他不求超越先人,更不求以他的美学体悟胜过美学本身,因此,散步就好。恰是这样的身姿影态,让许多乐于感受美、探究美的人们有幸在时空交错间,能够偶尔跟随宗老散散步,异常轻松,却种下了美的种子,留在日后生根萌芽。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那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请赴这场美学之旅,慢慢走,欣赏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def7f9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8a.html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5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