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
作者:须玲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4
摘要: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历来很有争议,这究竟能不能单独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作者就此现象,通过一些实例,来简单说明,在古汉语中确实有状语后置的现象,并与容易混淆的补语和定语后置作一个比较。关键字:状语后置补语定语后置
汉语的词序一般是固定的,一个句子基本是按“(((的顾序来安排的。但是由于语言习惯和表达需要,有时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把谓语放在主语前的叫谓语前置,把宾语放在谓语前的叫宾语前置,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的叫定语后置。那么,有没有补语前置?没有,因为如果把补语放在谓语前,就成了状语。有没有状语后置?目前语法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说有的,举出了一些例句,认为符合这种情况的就是状语后置;说没有的,认为一旦状语放在谓语后面就成了补语,正如补语放在谓语前就成了状语一样。而笔者则认同有状语后置的说法。一、什么是状语后置
所谓状语,就是附加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份,用来表示性状、程度、范围、时间、处所、肯定、否定等。杨春霖在《实用古汉语教程》中给状语后置的定义是:用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古汉语中这种介词结构却常常放在谓语后面作补语。但是在理解这个所谓补语的成分时,我们应当把它认为是状语,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这个部分提到谓语之前。因为我们说的是状语虽然后置,但仍为状语,与谓语仍存在修饰、限制关系。即语序虽改变,但原有的语法结构关系及语法意义不变,是句法内部的易位即成份变位,因而状语后置是属于句法内部的成份易位。
看以下一些例子:1.1
1)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吕氏春秋·察传》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庄子·北冥有鱼》3)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钓于蹼水》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鸩,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苇苕。《荀子·劝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5)吾闻秦军围赵王(于)钜鹿。《史记·项羽本记》
以上五个例子中着重号标志的介宾结构虽然都在宾语之后,却都起着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功词谓语的作用,是典型的状语后置。④两句省略了介词,如果补上就更清晰明了了。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是这样的词序:1)齐桓公于鲍叔闻管子。2)于坳堂之上覆杯水。3)往矣,吾将于涂中曳尾。4)以发编之,(苇苕系之。5)吾闻秦军(于)钜鹿围赵王。这些例子可以说是介宾结构的后置状语。2.2
1)破操军必也。《资治通鉴·汉纪·赤壁之战》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3)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孟子·离娄下》
这些词虽然在谓语之后,但并不是用来说明谓语的,而是着重修饰、限制谓语的,之所以放在谓语后面,一是强调突出谓语,二是习惯使然。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在古代汉语中,状语后置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二、状语后置与补语以及定语后置的比较区分1.与补语的比较区分
状语后置之后与补语很容易混淆。但是状语后置与补语虽然在形式上很容易混淆,但是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1)君美,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2)夫物盛则衰,乐则悲。《淮南子·道应》3)沛公欲王。《史记·项羽本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d118cc83d049649a66580f.html

《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