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说》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04 18:17: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教师补充: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
1 解释下列 一字多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食不饱

   或尽粟一石 :(

 而不能尽其材 :(

于奴隶人之手(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恐怕)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      
才美不外见   ”   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通” 表示疑问,相当
、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读第三自然段。

三 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6、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7、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五 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附:板书设计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word/media/image1.gif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93ba23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a.html

《(完整版)《马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