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5-01-06 23:39: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当代诗歌

第一部分:1949-1978年的诗歌

v名词解释:

1"新辞赋体"

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的铺陈手法,创造的格律化诗体。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2"楼梯式"

"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诗歌样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

v思考:

150年代的诗坛上,主要活跃着那几类诗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诗人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何其芳、李季等。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但普遍是些紧跟政治任务的应时应景之作。五十年代初郭沫若、何其芳、胡风等人的作品以欢庆和赞颂的情感为基调,开创了政治抒情诗的艺术风气,对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自解放区的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等诗坛的中坚力量:以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种在特定时代里在思想内容和抒情方式上有着强烈政治性的诗。反映出自延安时期以来就形成的极端强调诗歌对政治的宣传功能的传统,艺术上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强化诗对政治观念的演绎,情绪高亢、豪迈等的诗体特征。政治压力下的诗歌偏离了人的真实情感。 

建国逐渐成长起来的李瑛、白桦、公刘、流沙河等青年诗人。以闻捷、流沙河等为代表,致力于短小抒情诗的创作,他们从生活中采撷诗意、诗情,用精致短小的篇章,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和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人生、自然的哲理吟咏 。代表作有李瑛:《野战诗集》、《静静的哨所》、《红柳集》;流沙河:《信》、《火》、《雪夜》、《草木篇》;公刘:《黎明的城》、《在北方》等

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涌现长篇叙事诗,绝大多数关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从不同侧面描绘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艺术地展示其历史进程,描绘出矛盾对立双方的激烈阶级斗争,是它们共同的主题。共同特点是注重对激烈、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叙述,情节曲折多变,正义必胜,人物形象鲜明。代表作有:田间的《赶车传》、李季的《杨高传》、阮章竞的《漳河水》、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爱情三部曲》、《将军三部曲》及《一个和八个》。

2、怎样理解50年代前半期的颂歌现象?

随着左翼文化势力取得完全话语权,将共产党和其领袖神话,诗歌及诗人都将按照党的方针和策略在既定的文化格局中被重新定位和整合。中国诗歌史进入颂歌时代。虽然出现了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成功之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向现实主义精神回归,但缺点还是显而易见的:狭隘的政治压力和美学影响,外向传向诗意,铺陈手法表达情感,使诗远离人的内心,诗歌内容政治化,体式激情化,具体体现为:1)诗歌流派的贫乏畸变:从现实主义来看,个人丰富的情感被狭隘的阶级情感所取代;从浪漫主义角度进行审视,于政治浪漫主义氛围中产生的政治抒情诗,其表现视角越发偏离人的真情实感,神话代替理想、矫情代替真情、情感虚假。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新诗发展的道路被定于一尊,新民歌基本上成为新诗写作的官方标准.(新民歌运动:是自上而下由领导者组织发动的一项全国范围的配合正在开展的工农业大跃进的诗歌运动。是建国以来诗歌规范体式进一步演化的必然结果,是文艺界领导人企图紧跟政治形势的一种激进的文学选择。用赋、比、兴及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以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真实地表达了劳动群众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但粉饰生活,突出个人,无限夸大主观意志的力量中宣扬违背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不切实际的颂辞和缺乏生命力的颂歌泛滥,使诗歌的健康受到了损害。割裂了诗歌发展的新传统,将诗歌引上了一条狭窄的发展道路。)3)诗美内涵的极端化:缺乏形象丰富、内涵深刻的抒情意象,建立在亢奋而肤浅的意象基础上的抒情毕竟难以留下真正打动人心的好诗。

3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诗坛上为什么大量出现长篇叙事诗创作?

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抒情诗表现的广阔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而有过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经验的一批诗人,在越过了一段时间的浮躁后,重新面对历史变局和转折,渴望表现更深更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更具思想深度的诗歌主题,这种史诗情结不由自主地成为他们继续创作叙事诗的诱因。

4、简述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把爱情和劳动交织在一起,把爱情依附于事业理想,诗境浓烈而流俗,内容不空泛,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风土人情和生活情趣。

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善于截取生活中的细微片断,用一个典型的细节、一种微妙心态、一处自然景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5、试论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1)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激情:认为诗必须是强烈的,被称为战士诗人。抒情诗《致大海》,是其战士心灵的一次裸露呈示;绝唱《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总结了自己战士兼诗人的一生。

2)立意高远,哲理性强: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如诗作《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3)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创造了新辞赋体

6、试论郭小川与贺敬之诗歌创作的异同。

异:1)贺敬之善于表现重大主题,认为诗歌应反映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诗歌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响亮的声音,反对诗歌在狭小圈子里的嘲风月、弄花草’”表现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痴狂。而郭小川却是怀着浓烈的革命激情,勇于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2)贺敬之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在《放声歌唱》《东风万里》等诗篇中,充满了夸张的情节、神奇的想象、幻想的形象、闪耀着理想的火花,营造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郭小川立意高远,哲理性强,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如诗作《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同:1)二者的诗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都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思考融于诗中。贺敬之选择了浪漫的表现方式,而郭小川则更多哲理性抒发。

3)二者都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收民歌和古典诗歌的优点,探索创新的诗歌形式。贺敬之的诗在形式上有两种趋向,一是信天游体,一是楼梯式凸凹体。而郭小川是自创了新词赋体

第二部分: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名词解释:

1.归来的诗人

指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为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等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诗歌写作,七十年代末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他们把个人生命形态的断裂承续这一非常体验,与社会历史、国家命运的断裂承续的史实相契合,并且通过饱经沧桑的个人自白、洞悉世情的历史反思、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以深情的歌唱流淌出来。归来成了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诗人现象和诗歌主题。代表作家作品有:艾青《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公刘《仙人掌》《骆驼》《南船北马》,流沙河《故园别》《游踪》,昌耀《慈航》《乡愁》,七月派绿原、牛汉的诗,九叶派穆旦《智慧之歌》《冥想》《春》《夏》《秋》《冬》等。 

2.朦胧诗

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是新时期诗的起点,是对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的遥远的呼应。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是新时期诗的起点。 

3.他们文学社

90年代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丁当、朱文等。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主张诗歌语言要与个人的灵魂、生命体验相对应,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甚至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论述与分析题:

1.简述朦胧诗对中国诗坛的创新意义。

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主张表现自我,通过诗的形式探讨重新确认人的自我价值,并从中建构一个与传统诗歌有所不同的新的诗学主题: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人格和个体心灵的探险,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关注等等,表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自我价值意识。

意象的选择和表现手法:选择瞬间闪现的意象和充满隐喻和变形的语言构成整体象征,使诗对情绪内涵的表达获得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和载体。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的表现手法。

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观念的转型和让诗回到创造回到美回到真正配戴语言的王冠的地位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影响。

2.评述舒婷、北岛的诗歌风格

北岛:代表作《回答》《岛》《结局或开始》《一切》 

抒情主体常常是一个孤独、冷峻而又激愤昂扬的时代觉醒者,或者忧郁沉静、悲天悯人的社会批判者形象。

阴冷、凝重的意象和浓烈、深沉的语言,构成了一种北岛式的独特语境和艺术风格。

舒婷:

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

爱情宣言:《致橡树》《双桅船》: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是正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

舒婷的诗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如《路遇》《四月的黄昏》

风格:细腻、沉静、哀婉、坚强

意象:明朗、贴近自然和生活

表现了: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叙述视角:多用第一人称,用表达出来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感等 

3.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顾城诗歌的主要特点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童话诗人:早期诗作中总有一个任性的孩子的主体形象。以纯朴的乡村、纯净的大自然和纯洁的孩子共同构筑了一个远离世俗尘嚣的诗的世界,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远和近》中没有世俗的尘嚣,有的只是轻轻流过的白云和两个对视的孩子,全诗充满了明亮、温暖的人性和柔情。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人生、时代、社会,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

善于捕捉瞬间印象。人的和云的,只是使人内心朦胧的瞬时感受

4.简述海子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海子是从朦胧诗新生代诗过渡时期的一个探索者,注重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主要创作为抒情短诗和七部长诗(《太阳》七部书),其抒情短诗以自己少年的村庄生活为写照,写劳动、收获的喜悦和自然的和谐,对土地的感恩和忧伤,离开乡村生活的失意、苦涩和眷恋

艺术特色:

1)自然之爱:麦地、村庄、月亮、天空是其诗作中经常出现的带原型意味的意象。营造质朴单纯的意境。《四姐妹》《麦地》

2)悲剧色彩:生命在黑暗中必然遭遇的阻力和这种阻力导致的生命痛苦。《黑夜的献诗》

3)神秘美感: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废墟,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赋予海子的诗以强烈的个性化的特征。《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

5.试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

新生代诗歌和朦胧诗都主张诉求心灵自由,反对话语霸权和专制。而新生代诗歌创作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反对崇高,持一种与朦胧诗对抗甚至反叛的姿态,使二者呈现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精神面貌。

1)出发点:新生代诗创作的出发点是希望将诗歌从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中解脱出来,而朦胧实则承担着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2)在价值观念上,新生代诗歌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庸常化,注重对平民日常生活的审美,通过对普通人物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他们反对布道式的教诲和道德的渲染,强化平民意识而淡化英雄意识,以平民日常情绪来取代英雄的崇高感,用无怨无愤的玩世态度来表现自我,只展现个人化的价值立场。但忽视了诗歌提升人类精神生活的作用,使诗歌走向贫民化、日常化的同时走向庸俗和平庸。而朦胧诗则积极发扬着主体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自我价值意识,从社会政治伦理视角展现中心价值观念,重在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寻。(这一点通过韩东《有关大雁塔》和杨炼《大雁塔》的比较可以看出)

3)在艺术观念上,新生代诗人反意象反优雅,主张从蕴涵文化含义的书面语退回到原生态的日常语言作为新诗的表现语言。(于坚《尚义街六号》)而朦胧诗则注重意象的选择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上追求朦胧的美感,使意象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体现着一种权威的话语模式。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小说

1.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取材地域集中,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色彩。( 《三里湾》

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特别是在树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反对脱离实际地拔高人物。( 《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

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有着深刻认识。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因素与落后。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赵树理对农村传统生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a 对农村家庭关系的特别揭示:新旧时期农村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

b 赵树理出于对中国农村封建传统势力的深刻认识,认为中国农村变化是漫长的、艰难的、曲折的,改造农民落后的思想意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登记》、《锻炼锻炼》

2.《锻炼锻炼》中小腿疼吃不饱的形象特点与典型意义

 “小腿疼吃不饱是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

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努力探索农民自身的复杂性和农村生活的新矛盾,生动地说明要改造农民的旧思想,消除农村中的落后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事实。

作品对于当时的浮夸风共产风是一种抵制,其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出了教育农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在表形式方面,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在人物描写上,多采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写出人物的性格。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注重从人物自身的言谈举止刻画人物性格。

3.孙犁小说的艺术追求及文学贡献

孙犁的艺术风格

然多姿的妇女形象塑造:色调多样,性格迥异,表现了建国初期人们的精神风貌、时代气息。

浓郁的抒情格调:诗体小说,现实主义描写中的浪漫主义情调追求清新隽永淡雅的艺术风格,把刚劲融于淡雅之中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情节淡化,不讲篇章结构

白描的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孙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抒情小说:作为四十年代解放区小说成就的主要体现者之一,孙犁的创作跨越了现当代文坛,并以其散文化、抒情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道路而独树一帜。

乡村小说:孙犁小说多描写战争年代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乡村生活,就此创作指向来看,孙犁与赵树理都是写农村生活的圣手,但两者的风格侧重与审美理想截然不同。赵树理是沿着民间化的、大众审美习惯的、趋实的传统现实主义路子写农民,孙犁则是带着素朴的、诗意的、美的情调来描绘白洋淀水乡。

战争小说:在当时战争小说的格局中,孙犁一反以悲壮或悲怆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战争小说流向,第一个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风云变幻,表现战争中人民精神世界与人性情怀的变化。

伤痕小说

1.小说反映了文革给人们留下的哪些伤痕?

很多伤痕小说都着力表现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他们在文革中受到的伤害

一部分小说主要写农民在文革中的遭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悲惨生活,也是伤痕文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班主任》:揭示十年动乱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毒害与摧残

2.小说流露的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大多以真诚面对现实、反映现实的创作态度,以真实、质朴、粗糙的形式揭露、宣泄文革时的伤痛,揭露往昔岁月的丑恶、悲惨的生活,表现国家动乱、人的非人遭遇,对以往极左路线强烈的否定意识,强烈的伤感情绪,对当下的苦闷、迷茫、彷徨等情绪。历史感和强烈的启蒙精神。

3.如何评价这些小说?

伤痕小说的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上进行批判,缺少对传统文化、封建心里的批判。在个人崇拜的基础上对野心家的谴责

其次,"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文艺界仍难走出悲剧禁忌,大多作家左倾思想仍很严重

反思小说

讨论:王蒙的《蝴蝶》与《布礼》

1.小说的主要内容

《蝴蝶》讲述了老干部张思远官复原职后旧地重游而浮想联翩的故事。小说的叙述限定在主人公张思远坐在吉普车回城的路上。

《布礼》钟亦成在文革中被错误划为右派,及其对革命的忠诚和坚守。比较真实的反映人物的思想流动。

2.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蝴蝶》:意识流手法,以人物心理活动作为主要线索,自由度比较大的艺术表现力

《布礼》:小说连贯性强,运用回忆、联想、插叙、倒叙等手法,情节跳跃性、模糊性增大,情节弱化但仍受理智约束,比较真实的反映人的思想流动

在艺术上,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原则,创立了小说不一定非要描写典型环境,不一定要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主,也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只写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受、情绪和联想的新的写作方式。

在语言上,王蒙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幽默感,句式长而不烦,气势如排山倒海,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王蒙小说的超越意识尚嫌欠缺。很重的历史印记,庙堂意识很浓,光明情节很多,缺少真情的投入,理性挖掘根源的情绪很浓

3.作者的思考

《蝴蝶》:借庄生梦蝶的典故构造关于主人公身份、地位、群众关系变化的隐喻,表达对革命异化现象的思考。主人公在文革后的醒悟,重申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主题

寻根小说

韩少功:《爸爸爸》

的象征意义: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抽象化的象征符号

指向古老文化中滞重、否定的方面 ,象征的是古老文化中迷信、愚昧的一面;重生的描述,正象征着传统文化顽固的惰性及其巨大的生命力:由生理到心理的侏儒、畸形,及愚昧由生理到心理的强大生命力

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永恒的虚弱与渺小

长不大:暗示时间的停滞、愚昧生活方式的永恒不变

小说的主题

从总体上看,小说表现的是一个生命群体(鸡头寨的人们)从愚昧、衰败到走向新生的艰难历程。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小说的文化意义

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关注民族历史文化中深藏的文化积淀,批判封建心理,发扬光大积极因素、批判保守的、落后的东西,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体现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维特点:人性的两极共存(和小、聪明和愚笨、人和神等);丙的无欲、无用之用正体现了道家的核心,他具有神性、超脱于时间之外。

阿城:《棋王》

小说的核心文化思想是什么?

反思那一时代时,不是沉缅其中,而是超然外、省察人生。这又是以王一生这样一个普通小人物和时代主导意识相违拗的人生追求显示出来的,在鲜明的映衬中,揭示了那一时代被扭曲的文化表层之下,历史、生命坚实而不可逆转的进程。

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王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是中国优秀传统人格的体现,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

如何评价作者的文化立场

阿城把儒、道、禅三家结合在王一生的身上,进而把传统文化的深层寓意揭示出来

《棋王》阐述的是人道、棋道、食道在上的统一,雅俗难辨的含混之美——以庄禅为代表的道家文学

王安忆:《小鲍庄》

小说的内容

与阿城的《棋王》偏好道禅不同,王安忆的《小鲍庄》更注重从正统的儒家文化中去寻找对于现代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因素。这篇作品同样把它的人物置于文革的乱世之中,但却不像《棋王》那样依靠个体的精神超越来显示传统的力量,而是借助群体的精神联系来表现传统的深厚伟力。(身处乱世、但临乱不惊、生活平和、安乐)

捞渣的象征意义

捞渣所象征的是古老文化中值得留存和肯定的一面,捞渣的行为是对古老文化中的仁义做了日常生活中的诠释

小说的文化意义

除了自然的人伦力量,维系这个村落的居民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文化支柱,便是建立在这种自然人伦关系之上的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仁义。作品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和乡村社会,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发现了一种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极有意义的精神因素。

《小鲍庄》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儒家仁义观念的现代寻根,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寓言书写。

概念:

1.元小说

元虚构也叫元叙事、元小说,它通过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过程,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这样,虚构在小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突破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回归中国古代传统的小说概念。小说无因果,常把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事发突然,叙述角度不断变化,使读者从各个角度整体把握事件。使写作形式平民化,作家与读者处于同一层次,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发生变化

2.“晚生代

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在展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时,十分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挚,而不在乎思想的深刻、情节的曲折,这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但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1.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表现人生的坎坷与艰难。(建立世俗大众的话语)邱华栋的《闯入者》、《沙盘城市》,刘继明的《可爱的草莓》,毕飞宇的《生活边缘》

2.深刻地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其中有因不堪环境折磨而产生的孤寂和痛苦 。刁斗的《失败的逃遁 》、毕飞宇的《雨天的棉花糖》、韩东的《于八十岁自杀》、刘继明的《我爱麦娘》、毕飞宇的《枸杞子》

3.在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形态和人生观念时,作家们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李的《招魂术》、朱文的《我爱美元》、韩东的《障碍》

论述与分析:

1、简述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揭开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序幕

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性:与社会特别是工厂改革密切相关。表现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将改革放入世界改革的大环境中,突现现实忧患感,对现实改革的深切渴望的同时展现现实生活的律动

典型改革人物的着力塑造 乔光朴(雷厉风行并具有高度责任感)成为了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后来同类形象的难以超越的一个模式

美学风格 :阳刚美

谋篇布局 :俯全局

叙述方法 :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漩涡中,重点从人物行为和语言表现人物。情节戏剧性强,多侧面地展现人物,通过人物与外界环境的冲突来表现人物

语言上:气势的雄浑

缺失 :议论过多,人物类型化

反映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的针砭性:激情之下蕴含的内存理性

2、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你别无选择》尝试着用音乐的结构,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把一代青年的青春期的骚动,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他们在现实人生中所体验到的荒诞和梦魇,融进这群疯疯癫癫的青年艺术家的狂躁的血液里,流露出更明显的虚无与绝望的反抗意识。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缩影。

3、试述王蒙对"意识流"等现代创作艺术手法的吸收和借鉴(见反思小说王蒙部分)

早期先锋:王蒙的东方意识流

作品没有完整情节,只记录散乱的个体行为,指向人内心的情绪,侧重于营造某种氛围。运用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这一阶段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没有触及到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意识流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体上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会写实文学",以"经世致用"为创作动机。

4、《红高粱》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红高粱:内涵丰富的意象

这是一个整体象征意象:它象征着刚毅、不屈,象征着苦难、坚忍,象征着复仇、牺牲,象征着狂放不羁,象征着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人与自然契合,历史与现实契合

生命意识的张扬:主流历史排斥的边缘性人物,现代文明未曾驯化的野蛮族

我爷爷” —— 轿夫、土匪;杀人越货与江湖义气,草莽英雄与民族气节。

我奶奶” ——传统美德:勤劳能干;悖逆传统 ——情欲与野性,自由与抗争,生命本能的显现。

叙事方式的新变

亲缘叙述者的设立:双重叙事,叙述矛盾,意义扩张

多过程叙述:一个故事分别叙述五次,立体化结构

为小说向着个人经验、向着语言和感觉层面转向提供了一个杠杆:不再关注历史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人经验,关注叙事语言本身;第一人称强化作品真实性;注重主观感受;对生命强力的自由发泄,反映中国当代小说在思想意识文体上都获得了一定的解放。

5、马原小说试验的文学史意义如何

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在"写什么"的特点,而将努力方向放在"怎么写"上,即力求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刻意混同叙述者作者本人真实虚构界线的叙述圈套。元叙事手法(见元小说

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动力,不再来自为宏大的历史化叙事增加延续的动力,而在于开拓文学本体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写作技法的高下,不仅是题材的不同,而且是动机、视角、句法、风格的较量

6、简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小说等创作现象。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文化寻根小说:

7、试论陈生性格及其塑造意义。

性格:生具有阿Q的精神品质,代表有保守、厚道、勤恳、吃苦耐劳、容易满足等特点和精神面貌的一类人,不一定只代表农民阶级这一个阶级。

意义: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之一:在真实反映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极其敏锐地表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揭示极左和社会改革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和影响,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以至精神性格的重要问题

从鲁迅、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八十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

8、先锋小说出现的意义。

公开宣称文学的"非功利性",并刻意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纯文学"。作品中有时也刻意渲染"",但美与丑的描写却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

力图追求一种现代性寓言效果;与传统小说力求情节的合情合理引人入胜相反,先锋作家往往刻意追求情节的淡化和荒诞;共同特点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将叙述角度、语法修辞的独特作为创作的最大目标。马原的叙述圈套、格非的叙述空缺、余华的零度情感叙述

倾心于叙述历史颓败的故事,而且大多把目光投放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古代的最后岁月中。

在转型后的先锋作家中,余华的表现尤为突出。进入九十年代,他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一个女人的胜利》,中篇小说《活着》,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许三观卖血记》等,都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叙述能力。余华在这些小说中,把对社会非理性本质的认知埋藏在看似传统的故事之下,因而获得了读者的认同。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先锋小说打破了传统写实模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终结了一个被政治权威控制着的小说时代;就先锋作家个人来说,这种形式实验为作家下一阶段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小说创作准备了材料、养分,注入了新的艺术因素。

9、新写实小说创作面貌和特点。

面貌:从总体上看,新写实小说具有更为开放的艺术视野和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全新的审美风格;不过也存在描写因过分追求真实而显得零散、琐碎,叙述比较沉闷、单调的局限。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首先就在于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 ,关注于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

代表作家及作品

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

:《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一波三折》、《埋伏》等。

刘震云: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作品集《刘震云文集》(四卷)、《塔铺》、《一地鸡毛》、《官场》、《官人》等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教育诗》、《黑的雪》、《逍遥颂》《刘恒自选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特点:

叙事内容:日常人的日常生活:拒绝虚幻的理想,力求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 ,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叙事手段:零度叙事: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叙述者往往是比较单纯的旁观者,不像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那样能随意进入到被叙述人物的心理中去做洋洋洒洒的分析,也不会经常进行深入的自我阐释,即便偶尔发表几句意见,多半还是采用自由间接语体的形式,将其含混在人物意识之中,并不显示出明确的判断倾向

叙事策略:现象还原: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意图在于清除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对现实生活的遮蔽,消解强加在生活现象之上的所谓本质,以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还原生活本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6270b30c22590102029dd6.html

《当代文学复习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