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2-06-03 21:17: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佛教的起源


泰国曼谷涅磐寺收藏的394尊镀金佛像

  自从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队哀悼的人和一位圣人之后,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高贵的宫廷特权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经过了多年的寻找,他发现了一直困绕着他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560年的印度东北部——最大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之一。一个有关他出生的神话故事说,他的母亲玛雅(Maya)梦见一头白色的大象进入了她的子宫。十个月后,她在五月份分娩了,那时候大地颤抖,天上挂着一轮满月。玛雅在分娩七天后就死了,神话传说因为生了佛的人就不能做其他的用处。孩子由他的叔叔带大,生活得极端奢华。

  罗怙罗(RAHULA

  年轻的王子娶瞿波(GOPAYASHODARA)为妻,他把他的第一个儿子叫罗怙罗,意思是链条,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自己的生活方式禁闭了起来。当他成功地偷偷跑出宫殿时,他的四次经历又加强了他的这种感觉:

  1,他看到了一位衰弱的老人,目睹了衰老如何摧毁他的记忆、美丽和强壮。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老人。

  2,他看到了一位被痛苦折磨着的病人。看到他因如此剧烈的痛苦而颤抖得象一轮充满涟漪的水面上的月亮的倒影,他非常震惊。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痛苦。

  3,他看到了一队哭泣的去送葬的人,他们被悲伤所折磨着。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死亡。

  4,他看到了一位游荡的圣人,圣人显得很满足和高兴,带着一个化缘钵到处行游。他突然理解了人生的乐趣在于没有任何价值。现在他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他在午夜时分离开了王宫去寻找它。  

  然后,当他目睹了第三个景象时他想:“哎呀,所有活着的事物把自己消磨殆尽。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生下来,变老,然后死去,过渡到另一种新生活,然后又被重生。而且,贪婪和荒谬的希望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蒙住了眼睛。他们感到恐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这种巨大的疾病。”悉达多发现,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佛经

  注:当乔达摩·悉达多非常小的时候,一个印度教的婆罗门预言他将成为帮助别人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的启蒙人,另外8个婆罗门也赞成这种看法。

开悟

  悉达多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和许多圣人交游。他首先尝试了瑜珈功。然后, 他和五个同伴在一起过了五年极端穷困的生活。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一天,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BODHI)下沉思的时候,答案突然出现了。在接着的三个晚上,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拒绝了邪恶的玛亚(Mara)的诱惑。在第一天晚上,他以前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切都在他眼前飘过。第二个晚上,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循环以及控制它的规律。在第三个夜晚,他开始理解了四真谛(the four noble truth):苦难是无穷无尽的、造成苦难的原因(人类的欲望)、消灭苦难的理想境界、达到无苦境界的途径。他认识到所有的人都要遭受苦难,而苦难起源于人类的贪婪欲望,如果欲望被消灭掉,苦难就会停止。他因此成了,意思是开悟的人

  在这之后,最高的神“梵天”三次要求悉达多帮助别人达到开悟的境界。他在接下来的44年里都在做这件事情,而他最初的追随者便是他穷困时期的五个同伴。

    开悟了的佛。乔达摩?悉达多在看到苦难的第一反应是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经过五年严格的苦修后,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并且最终成佛。

佛教派别

  在佛陀死后的几个世纪里, 小乘佛教(Theravada)和大乘佛教(Theravada)成为了佛教思想的两个主要派别。

  小乘佛教是和尚们通常遵循的拯救之道。而大乘佛教是佛教两派中最大的一派,在全世界拥有30亿信徒。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以及其它的东南亚国家。“小乘”的意思是“老辈人的方法”。其教义基于那些统称为“巴利经”(Pali canon)的佛经,小乘佛教认为这些经书是对佛陀所说和所做的精确记述。总之,巴利文经典强调佛只是人,是一系列佛中的一个,而且通过听从他的教诲和模仿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达到开悟。

  小乘佛教的佛教徒里有两种人:

  1,和尚和尼姑,或者称为比丘(bhikku)。


一大早在缅甸的一个村庄里化缘的佛教和尚。

  他们不承担任何家庭义务,完全依赖佛教俗教徒供应食物和衣物,从而他们达到涅槃的机会最大。所有佛教徒中最接近开悟的人是“丛林和尚”(生活在森林里的和尚),他们遵循一种非常严格的思考模式。对一个世俗的人而言,要开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非常想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必须成为一个和尚或尼姑。

  2,成家的人。他们可以通过为和尚和尼姑施舍食物、衣服和钱财来为自己在未来转世获得某种功德。

  大乘佛教

  大乘意思是“伟大的运载工具”,大乘佛教徒把乔达摩·悉达多视为超人类。他们也相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许多其他的佛。大乘佛教宣称能为人们提供比小乘佛教多得多的开悟的机会。这些思想都是基于据称是和佛的教诲一致的三个原则:

  1,人们并非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涅槃,相反,他们可以在菩萨的帮助下逐渐开悟,菩萨指那些已经开悟但是还选择留在世上来帮助别人到达涅槃境界的人。

  2,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作为达到开悟的工具,这包括念颂歌、思考禅语、砍柴和担水等。

  3,僧团(sangha)能够帮助那些希望得到开悟的人。僧团是由那些遵循佛的教诲的和尚和尼姑们组成的团体。

  大乘佛教又被细分为许多种派别,它是日本、韩国、蒙古、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主要佛教派别。

  禅宗

  在日本的所有佛教派别中,禅宗绝对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教派。它教导人们必须超出言语的范围之外去理解存在。一个和尚可能会花一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简单的句子或词语,这些句子和词语被称做禅语(koan)。禅语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禅语是:一只手拍打的声音是怎样的?禅宗大师们经常会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来帮助自己进行思考。

佛经

  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教师, 佛使用寓言、自然界的例证、明喻、暗喻、问答、讨论和辩论等手段来传播的他的思想,但是他从不写下任何东西。当他死后,他的学生才开始把他的教诲的一些片段收集在一起。

  所有的佛教徒的著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传统认为由佛传下来的作品,另一种是各种圣人和学者创作的作品。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都有自己特有的佛经。

  小乘佛经

  许多世纪以来,佛的早期的教诲都是由僧团——和尚和尼姑组成的团体——以口头的形式流传并保存下来的。在公元前1世纪时,有人把这些教诲在斯里兰卡用巴利文记载到棕榈叶上,因为佛自己可能说巴利方言。这些经卷被称做巴利经。这些经又被分成三个部分,被统称为三藏(意思是三个篮子):

  1 律藏和僧团相关,是他们日常遵守的戒律;

  2 经藏由佛做的各种各样的演讲所组成;

  3 论藏包含对佛的教诲的分析和阐释。

  现在,人们仍然尽可能地用原初的语言读这些佛经,即使这些佛经的翻译已经很容易得到。

  大乘佛经

  拘泥于一个特定的观点和蔑视其他的观点,聪明的人把这种做法视为桎梏。——《经藏》

     最早的大乘佛教的经典用梵文——一种古老的印度语言——写成,其大部分内容都包含在巴利经里面,但是其他的部分是后来增加的。人们认为这些增加的部分和“佛的话”一样具有权威性,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维摩诘经》,它记载了一个比所有的菩萨都要神圣的凡人。

  藏传佛教的佛教徒认为,许多佛经一直被藏着,直到佛教徒们准备接受和理解它们的教诲。今天仍然有许多这类佛经不断被发现,其中被使用得最广泛的是《西藏亡灵书》。 

信仰

  当佛实现了开悟后, 他决定放弃立刻进入涅槃境界的机会,以便把自己所见到的景象传授给他人。这种景象基于对四真谛的理解和对八正道(中庸之道)的遵循。

  四真谛(The Four Noble Truth)和八正道(Eightfold Path)是佛的教诲的核心。

  四真谛

  佛教徒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完全理解四真谛——它是所有佛教信仰的基础:

  1 所有的生活都包含着痛苦。佛教徒的传教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克服它们。

  2 痛苦的原因是对生命、快乐和钱财的渴望。

  3 消除渴望意味着痛苦也将被消除。

  4 介于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是消除这种渴望的唯一途径。

  通过灭除自我欲望并断绝和这个世界的联系,生死的循环就能被最终打破。人们通过遵循介于极端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之间的“八正道”或“中庸之道”。

  八正道

  佛给他的追随者们几副图画来帮助他们理解八正道(又称中庸之道)。他把它比作一缸为口渴的人解渴的水,一堆温暖正在痛苦地挨冻的人的火,一件裹住赤身裸体的人的衣,一盏献给身处黑暗的人的灯。八正道的不同步骤就象一个车轮的八根轮辐,虽然每根轮辐有各自独特的价值,

  哦,比丘们啊,这就是痛苦的真谛:死亡是痛苦,我们痛恨的东西的在场是痛苦,和我们所爱的东西分开是痛苦,不能拥有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是痛苦。简单地说,对存在的五重依附就是痛苦。所有的存在都是痛苦。——

  注:佛的另一个称呼是如来(Tathagata)(意思是来去自由)。在遵循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每个佛教徒都追随佛朝着开悟的方向前进。

  但是他们又因为相互联系而具有真正的力量。这八根“轮辐”是:

  1 对四真谛的正确理解;

  2 正确思考,从而形成对所有的生命包括最卑微的生命的爱;

  3 正确言语,而且必须是纯洁、高贵和好意的;

  4 正确行动,这包括从事道德的行为,对他人关心体贴以及对所有的生物显示善意;

  5 正确生活,意味着一个佛教徒绝对不能靠暴力来谋生也不能靠与他们的宗教活动有关的任何事情来谋生;

  6 正确的努力,以消除所有邪恶的念头;

  7 正确的念头,包括要经常留意他人的需要;

  8 用思考正确地集中注意力,这使得一个人在内心变得冷静并和自身及外界保持和平。

  佛的教诲解释了痛苦的本质,并且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达到一种涅盘的境界来逃避痛苦和无穷无尽的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生命中的一切都被“业报”——因果规律——所统治。因此,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会为人们在下辈子带来好的业报。但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则是到达涅盘境界并完全从业报法则中解脱出来。

教义

  佛教后来又把许多其他的教义加入到四真谛和八正道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戒(five concept)。

  生死轮回意味着所有存在着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并且一切事物都经常处于波动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被称为“Anicca”,意思是不永恒。当人类为了永恒而奋斗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痛苦,或叫“dukkha”。佛教导说,像所有的事物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变化,所有的经验都包含着痛苦,并且永远没有保持不变的永恒的自我。在这个方面,印度教和佛教是不同的。印度教教导说有一个永恒灵魂“ataman”,它历经死亡而不灭并能重生。佛却教导说灵魂仅仅是一束经验,它随着死亡而消散。

    被阎罗王——死人的主人——转动的生命之轮。中心的一圈代表贪婪、仇恨和错觉。由内向外看,下一圈被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代表从地狱到天堂的各种存在状态,最外一圈显示了业报的链条。整个圆圈被不断重复着。   

  五戒

  五戒是所有的佛教徒尽力遵循的道德规则:

  1 避免杀生或者伤害任何生物;

  2 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 避免任何奸淫邪行;

  4 不吐任何卑劣之语,例如谎言、传播谣言和说人闲话;

  5 不能接触所有的酒和麻醉品,因为它们能障蔽人的头脑和影响判断力。

  涅槃

  无穷无尽的生死循环被叫做轮回,意思是“永不停息的游荡”。所有的生物都是这个轮回循环的一部分,他们不能摆脱它的控制,直到他们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或称“冷静的地方”,是一种灭除了感情冲动和贪欲之火的状态。

  蓝:比丘们,说到教规(Dharma),这就象一个人正在旅行,看到了前面有一条大河……但是,河上既没有一条用来过渡的小舟,也没有横跨大河的桥梁……他突然想到为了过河……他应该用草和棍子造一条筏子……当他造完筏子并渡过河后,他又想到这条筏子很有用,从而他思考他是否该带上这条筏子来赶路……你们怎么想,和尚们?——

  业报和重生

  人的行为的总和,或称“业”,对一个人将来的存在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奉行道德行为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被重生或到达涅槃的境界。佛教俗教徒试着通过做好事来积累好的“业“。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获得一次好的重生。除了理解四真谛和遵守八正道,佛教徒也试着通过支持当地的和尚的生活来积累业绩。因为和尚不被允许赚钱,他们依赖当地的佛教徒来供应食物和衣服。佛教俗教徒经常资助和尚们出家,也要在和尚的化缘钵里放上食物及其他礼物。和尚只能在中午之前乞讨。

礼拜

  佛是一位老师, 而不是一个神。佛教徒礼拜时——无论在僧院还是在寺庙里或者是在家里进行——都要在佛的神像前表示敬意和诵念祷辞。

  僧院,或称“vihara”,是佛教徒进行礼拜的核心地点,虽然礼拜也可以在寺庙或者是佛教徒在家里设的祭堂里完成。

  僧院

  僧院是一个从事精神修行活动以及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和尚们在这里过着一种虔诚的沉思式的生活。人们希望他们可以把这种生活的秘密传授给俗教徒。他们为人们传授佛法(Dharma)(即普遍的法则,佛的教诲),也试着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尚也参加一些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举行的重大典礼,尤其是有关出生、结婚和死亡的的仪式。

  佛教的和尚按照巴利经里的一些规定来生活。他们也遵守五戒,在五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条进一步的规定:

  1 不能参加任何形式的娱乐,包括唱歌和跳舞;

  2 不能睡在豪华的床上;

  3 不能在寺院规定的时间外吃饭;

  4 不能使用香水和除臭剂;

  5 绝对不能收受任何金银礼物。

  礼拜

  在佛教徒进行礼拜活动时,身体、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冥思、讲经、施舍和念经都是礼拜活动的一部分。在进入放有佛像的圣殿之前,礼拜者要脱掉他们的鞋子。然后,他们把双手合十,拜倒在地。小乘佛教徒采取跪拜的姿势,而藏传佛教徒采取站立的姿势。佛教徒礼拜时可以供奉三样基本的礼物:

  1 鲜花,以让人记住生命的无常;

  2 灯,以驱除黑暗;

  3 熏香,代表佛的教诲芳香永存。

  大乘佛教徒则要为佛献上七重礼,这通常用七碗水来象征,这些水可以饮用、洗澡和洗脚。

  献礼完毕后,大家念诵“三宝”(佛“Buddha”、dharma”、僧“sangha”)和五戒。然后唱经文,并静静地思考一段时间。通常,在礼拜结束之前还要设坛讲经。

    西藏拉萨附近的色拉寺。西藏人的生活和宗教寺庙的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关闭这些寺庙为止。

    我把这些鲜花敬献给佛,这可能会给我带来解脱。就象这些花必须枯萎一样,我的身体也必将走向毁灭。我把这芬芳的熏香献给那具有芳香的身体、芳香的脸以及无穷价值的佛。——佛教徒祈祷词

  祈祷和沉思

  佛教徒通过沉思来把他们的头脑从好斗、嫉妒和贪婪等一些人们通常具有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沉思,他们能使头脑达到一种自然冷静和聪明的状态。

  当佛教徒进入寺庙的神殿并目睹佛像的时候,他们被佛的友爱、善良、同情心、快乐和宁静所鼓舞,而这些状态恰恰是他们所渴望得到的。沉思和祈祷是人们用来达到这种状态的两种精神方法。

  祈祷

  尼泊尔和西藏的佛教徒使用佛珠(又叫马拉mala)来帮助祈祷。马拉可能有108颗、54颗或27颗佛珠,它们用种子、木头或塑料制成。佛教徒用佛珠来统计拜佛的次数和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念一句经文或者念一次佛或菩萨的名字就拨一颗佛珠。佛珠圈里有时包含三颗大的佛珠,用来提醒礼拜者记住佛教三宝”——“佛

  藏传佛教徒相信念经多次后就可以在人的内心激发好的共振。被重复足够多的次数后,经文能够开启人的心智使意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伟大的经文“嘛利嘛利宏”(om mani padme hum)被认为是荷花中的宝石,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它包含了佛的教诲的核心。这颗宝石也被铭刻在那些转动着的黄铜转筒上,这些转筒被人们称为祷告轮。每个寺庙都有一排祷告轮,人们可以转动它们并因此使内心的共振向各个方向传播。

  沉思

  因为佛通过沉思达到开悟,因此沉思对所有的佛教徒(无论是出家的佛教徒还是俗教徒)都十分重要。有两种沉思的模式:

  1,禅定。用来引导思维的发展并导致心灵的真正平静。通常,头脑因为感觉、欲望和思考而分心并处于一种不断起伏的状态下,而这种沉思能解放头脑并使它集中到一点上。


转动祈祷轮。每个轮子都在表面刻有一句咒语,因此,当轮子转动时,咒语便被重复多次。

  2,内观(vipassana)。用来洞察有关无常苦难无我的真理。

  内观的境界比禅定要高,因为它是佛教徒所独有的,而且其产生的理解能导致开悟。内观的方法构成了大乘佛教所有关于沉思的教导的基础。

  严格地说,佛教里面没有祈祷,因为没有一个佛教徒可以交谈的对象。在我祈祷时,我是对我自己说:“尽我最大的能力,我将试着模仿佛的生活。”因此我设立了神堂,甚至我的孩子们在上班前或上大学前都要进行祈祷,而且只有在祈祷后才能出发。这几乎和把一副你父母的画像挂起来以便回忆他们曾经给你的爱的效果一样。——19834月,BBC广播对一位佛教徒有关信仰的世界方面的访谈。

  注:虽然“马拉”包含的佛珠可能多达108颗,但这么多的佛珠使得马拉成为了一种笨重而嘈杂的沉思工具,因此只有神职人员使用它。俗教徒更喜欢用只有27颗佛珠的马拉,并且在第1位、7位和21位放置大一些的佛珠,以想起佛教三宝”——“佛

节日和庆祝

  佛曾经教导说, 人们心里不应该太重视节日,因此佛教徒也不十分看重节日。重要的是那些庆祝节日的人们的心理态度。

  每个佛教节日的日期和意义都以各个特定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为基础。许多节日庆祝佛的出生、传道和悟道,其他的节日则庆祝一些菩萨、重要的布道者和佛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佛教节日常常与一些国庆节日同时举行,而这些节日庆祝的是农历年份中的大事。

  吠舍佉节(Wesak day

  人们认为佛的出生、悟道和去世发生在同一天,即吠舍佉月(Wesak)(五月到六月)的某天。佛教徒在吠舍佉节庆祝这几件事情。他们装点自己的房子,到寺庙里供奉祭品。他们用蜡烛或其他的灯来象征佛的悟道。人们还认为佛在吠舍佉节这天传授了他的第一道教规。许多国家在吠舍佉节这天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那些存在着大批佛教徒的国家,如斯里兰卡和泰国等,拜佛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部分。这里,寺庙、神龛和僧院随处可见。   

  布萨日(Uposatha days

  这个节日和月亮的运行变化的阶段以及阴历里的一些特定的日子有关。布萨(uposatha)意思是进入留下来。在这些天里,佛教俗教徒们穿上特殊的衣服(通常是白色的袍子),进入当地的寺院与和尚们一起念经和唱圣歌。他们也花一些时间来沉思,并且在这一天要遵守十种戒律,这能为他们的下一次重生时积累功德。

  地方性的节日

  除了主要的节日外,还有一些只在地方上庆祝的节日。这些节日中的一些和佛的遗物有关系,例如在斯里兰卡康提举行的最著名的佛牙节。

  我把这盏坚定有力地燃烧着并驱除黑暗的灯呈献给世界上那盏真正的“明灯”。我把这馥郁的熏香呈献给值得接受这些礼物的那一位。——吠舍佉节祈祷文

  雨季

  据说佛在雨季里进入了天堂并把佛法传授给众神。每年的这个时候,在许多佛教国家里旅行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和尚们就呆在他们的僧院里进行思考和研究。在雨季结束的时候,和尚们要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请求同伴的原谅,如果他们曾经在任何时候冒犯了同伴的话。而佛教俗教徒要为和尚们施舍使用的物品,这个进行施舍的节日被称作出腊节(Kathina)。

  注:许多佛教徒相互赠送吠舍佉节卡,卡片上装点着一朵象征圣洁的荷花,或是一副佛出生、悟道或死亡的图画,还有可能是一株菩提树。

今日佛教

  在整个20世纪, 佛教徒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遭遇了压制和迫害。但是在其他地区,佛教却继续扩张。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佛教在许多西方国家扎稳了根基,最显著的是英国和美国。

  在诞生后的最初1500年,佛教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一些欢迎宗教的国家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后,它跌入了一个无所建树的安静时期,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初。现在,佛教得到了复兴并且在重新许多地方开始发展。

  佛教在东方的发展

  在20世纪里,许多信仰佛教的国家受共产主义的统治,这些国家的宗教受到了某种抑制。外蒙古从1924年开始受共产主义的统治,此后60年里一直不准把新的佛教徒训练为和尚。

  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几乎所有的佛教寺庙都被关闭或捣毁。但是到了1977年,这些寺庙在又被允许重新开放,在其他地方,佛教正在繁荣发展。在斯里兰卡,佛教是人们最主要的信仰,而在泰国和不丹,佛教是国教。佛教正在向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南韩大举进发,而在印度,作为少数派的佛教徒正在扩张。近年来,有几百万的印度教的不可接触者(印度社会中最低等的人)皈依佛教。 

  而且中国自1980年开始允许训练和尚。佛教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又一次得到发展,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都被佛教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佛教在西方的发展

  在过去30年里,佛教在西方国家传播得很快,这主要归功于西方人越来越多地到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地区去旅游。小乘佛教、禅宗和藏传佛教所讲究的沉思也为许多信奉物质主义的人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许多新的派别如西方佛教信徒之友正在兴起,他们改造了传统的佛教教义,使其对西方人更有吸引力。按照《佛教目录》记载,英国和爱尔兰现在有270多个佛教团体和中心,它们为人们沉思和过佛教徒生活提供指导。

  佛教在那些传统区域正在繁荣发展,在曾经受抑制的地区如外蒙古得到恢复,并正在朝亚洲以外的地区传播。对佛像的稳定需求也促进了商业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d8139f51e79b89680226b1.html

《佛教的起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