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发布时间:2011-10-09 10:35: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资将不断向大浦东、中心城区、大虹桥、临港装备制造业园区、郊区新城等区域集聚。二是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力度将有所增强,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将不断深化和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为上海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三是非公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加快发展局面。但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一视同仁的产业政策,平等对待市场主体,使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要放松进入管制,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公平市场准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四)空间布局结构调整

  

  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整合市域空间资源,完善调整城镇体系,优化功能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一是深化“四个中心”空间载体战略布局。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要依托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等,静安、卢湾、长宁、徐汇等中心城区将规划作为金融服务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承载区域。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是依托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的“大虹桥”地区和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以及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以打造“购物天堂”为功能的城区。国际航运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是依托大浦东地区的“三港三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报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航运基础设施和条件,以及浦东和北外滩的航运服务集聚区。二是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将加快松江、嘉定等新城功能建设,启动青浦、南桥等新城建设。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将向新城布局配置。三是加强与长三角的联动。将利用自身要素市场体系健全、高端功能性机构集聚的优势,加强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和辐射,“上海总部+各地基地”的分工格局将继续得到增强。

  

  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对金融需求的特点和要求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是先进技术、先进手段、先进管理、先进观念的综合运用,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优化提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共同推动的结果。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经济对金融发展具有最终制约性。经济转型升级导致经济部门、市场主体、交易方式、资金融通等产生变革,要求金融在功能、流程、客户、产品、效率、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盈利模式等各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市场要求,从而促使金融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创新功能,使金融得以深化发展。同时,蓬勃、健康的经济发展,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丰厚的资本回报,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也有着导向作用。帕累托最优理论阐明,金融不但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实现机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引导、激励功能。金融作用于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

  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也证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本身的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逐步显现,通过不同手段影响着经济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金融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存量资源转移。通过资金投放支持开放型经济中新兴产业、优质企业的发展,改变经济体中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发挥资本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功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银行体系通过甄别和投资那些具有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项目,降低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促进技术创新。三是推动企业效率提升。金融在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后,为确保资金安全,通过监督资金的使用与企业的经营,提出监管要求,促使企业主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

  良好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但不适当的金融发展会阻碍经济转型升级。与经济转型升级不协调的金融行为主要是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金融抑制的表现之一为惜贷、慎贷,金融过度往往表现为过多投放和过度创新。这两种行为均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会使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破坏经济发展。

  

  (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对金融需求的六大特点

  

  “十一五”时期,上海受举办世博会因素刺激,持续维持了高增长的投资拉动,银行中长期贷款维持了较高的增长。但后世博的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将随着新的结构调整而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战略性重点产业升级对信贷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上海市确定的未来九大重点突破性产业对信贷需求会不断增长,也将成为银行信贷资金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二是现代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会明显扩大。如航运金融服务成为新的金融服务领域,需要银行加强对航运金融服务市场的研究,有条件的银行还将成立专业性的航运金融部,组建专业团队,增强对船舶融资、传播交易、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在重大服务业项目中,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也将不断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银行长期来重点是对第二产业的服务支持,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和风险控制经验相对缺乏,所以,需要商业银行加快研究对服务业的支持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是消费金融服务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上海2008年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处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人们整体的需求层次和能级也将不断抬升,所以未来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美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比重超过70%,而上海占比不到30%。各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如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汽车金融服务、旅游金融服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四是新一轮空间布局将产生新的投资需求,如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载体虹桥商务区,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以打造“购物天堂”为功能的城区。国际航运中心的空间载体大浦东地区的“三港三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报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航运基础设施,郊区新城建设,都会产生新的投资资金需求。

  五是金融需求将继续向整个长三角区域辐射,总部经济的融资能力会有所提升。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16年两位数的增长,“十二五”时期增长速度会有所调整,但有关研究预期在8%以上。相关研究显示,江浙两省经济增长将快于上海。按照信贷资金增长与GPD增长相关性的研究,经济增长速度与信贷需求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所以要维持上海信贷有效需求和持续增长,未来必须增强上海资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同时,对非公经济的信贷需求会有所增加,上海长期来国有经济和外资占据主导地位,未来要创新发展,关键要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是未来上海金融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六是并购贷款需求将有所增加。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将扩大产品和市场、快速和有效加强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建立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增加持股价值、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价值。“十二五”时期上海结构调整加快,将对并购贷款产生较大需求。

  

  (三)新的金融需求对改进金融服务的三大要求

  

  一是要求加快业务、产品开发流程的再造,从组织架构、授信政策、资源配置、系统等方面加以改进,使前、中、后台能更协调的配合,更好满足新兴和战略性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在风险、收益和效率之间上得到有效的平衡。不仅能更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的新的信贷需求,同时,还要顺利从重组和淘汰产业中退出相关的信贷资金,并确保这些淘汰重组产业中资金安全。一方面增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效率,一方面增强对信贷资金安全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产业的金融创新服务,以往金融业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信贷服务比较成熟,但是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在信贷政策、风险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建立对现代服务业全面的、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强,服务效率较高的支持体系。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增强金融的有效供给能力,满足结构调整中日趋丰富的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仅商业银行需要在机构布局、业务、产品、服务和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要争取总行上海分支机构创新的支持力度,还需要整个市场体系中加快机构创新的步伐,形成更加多元和专业的服务机构,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要需要监管创新,尤其是随着跨市场服务需求的增加,如企业并购,涉及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联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联动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才能促进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有效控制风险。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持稳健发展。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化,未来对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的传递与冲击的处置难度加大,对上海金融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和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环境下上海对金融风险控制和危机的处置能力都将面临严峻考验,需要金融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自身的稳定。

  

  三、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的金融机构建设、市场建设、中介服务、法制环境、人才、基础设施布局、制度和体制创新,都在积极有效的探索推进之中,许多创新已经在国内领先并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金融业占全市的比重稳步增加,在促进现代服务发展和支持上海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较好的金融环境。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金融业缺少支持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往上海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缺乏金融业相关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目前的我国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都有对金融机构窗口指导职责,尚未形成窗口指导合作机制,提升窗口指导的实效。金融调控与监管部门窗口指导意见原则性强,但操作性意见包括配套政策一般不明确,金融机构难以制订出中长期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各行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政府部门和金融业之间的政策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支持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高效率的协调配合,难以有效的进行窗口指导。政府规划部门与金融调控、金融监管部门虽存在研究交流,但对金融服务需求,金融配套政策的共同研究交流尚不深入,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新需求、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建立协调配合的政策机制。如,金融调控与监管部门目前最需了解的是后世博上海经济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新的金融需求在哪里,而这些课题,目前尚无部门牵头研究。在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时,还难以与当地经济转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合,对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相关产业资金倾斜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三是金融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需求和创新方向认识不足。对于未来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中产生的隐形和潜在需求,金融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系统升级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尤其在先行先试等方面创新进展还不明显,制度、观念、机制、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如一些银行总行授权与上海市场的发展存在差距,难以及时发挥市场前沿的创新和服务支持功能。

  为此,上海金融业在有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正确把握和满足新兴产业金融有效需求为切入点,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加快金融机构、业务、产品、服务的创新步伐,在加快上海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要进一步完善政银、银企之间的交流机制,为加强金融调控与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科学有序推进结构调整提供支持。一是政府规划部门要加强与金融调控、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尤其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与配套政策的共同研发机制,为金融支持及各种配套政策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要为银企有效交流搭建平台,促进银企交流。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窗口指导的有效性,通过地方政府出台新的具体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和支持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帮助银行业及时了解新兴产业方向,准确把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重点支持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等九大重点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并购贷款等创新融资方式,支持要素资源重新组合、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有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投放。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的创新示范作用,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信贷资金向大企业过度集中的问题。三是积极支持扩大消费信贷。支持新的商贸业态发展,支持旅游、文化创意、医疗保健等新兴消费服务业发展。

  2、各银行业机构要不断提升效率与防范风险,夯实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平台。一是要不断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设标准化业务操作平台,将原有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部分标准化信贷业务集中在一个平台横向依次处理,充分满足涉外客户的共性金融需求;对新兴战略产业的优质客户、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审批;二是法人银行业机构要加强公司治理,改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认真抓好董事会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借助上级机构、上级单位、大股东等方面的力量,增强对“三会一层”的外部约束和制衡。三是各银行业机构要严格信贷资金全流程监督管理,坚守“三条监管红线”不动摇(贷款资金不得违规入股市、期市和房市,“二套房贷”首付必须达到40%,项目资本金必须足额到位),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四是银行业机构要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执行为抓手,改进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通过加强现场检查、监测反馈和监管考核问责,加强分类督促引导,严格推进各银行“齐步走”,防止不公平竞争。通过加强培训教育和多方沟通,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五是银行业机构要强化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

  3、加快业务创新和发展转型,积极投身“两个中心”建设。一要充分重视航运金融的未来发展潜力。中国是造船大国、航运大国,但却不是船舶融资大国,上海也还不是航运金融中心(伦敦提供了全球近30%的船舶融资服务,我国占比不到1%,上海则不到0. 5%)。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我们的银行业对船舶建造市场、航运企业经营、二手船买卖市场等缺乏充分理解,缺乏对船舶贷款项目的评估及操作能力,在人才、技术、信息、经验方面还缺少积累。我们的银行业长期习惯于综合授信、缺乏对单船公司、移动抵押物以及复杂交易流程的拓展能力,需要银行业积极创造条件、吸纳人才,逐步积累经验,打造品牌,有效支持航运金融中心的建设,为银行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二要树立“大金融市场”的发展理念。上海银行业发展的最大困境是经济转型期本辖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但上海拥有金融市场集聚地这一独特优势。这正是各行资金交易中心云集上海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机构要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一方面为各类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中间服务,逐步转变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同时,积极支持总部经济,有效扩大上海资金的辐射区域,扩大信贷有效需求。三要努力打造私人银行服务品牌。上海背靠长三角经济腹地,拥有庞大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关键是要提高银行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强化客户经理背后的服务团队支撑,为高端客户提供高效的增值服务,塑造自身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和竞争力。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加快发展。“两个中心”建设的政策优势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金融租赁公司要加快创新探索,力争在飞机和船舶融资租赁上走出一条创新型道路;要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要加快信托公司创新发展,力争全国信托登记中心落户上海。

  4、要深化金融业自身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服务能级,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大发展,才能做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一是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如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根据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二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培育和吸引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推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的发展,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三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5、要继续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二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三是适应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四是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效率和服务能力。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d11101de80d4d8d15a4f80.html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