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明祭祖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4-07-03 22:3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清明祭祖的意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因为清明是阳气与阴气交合点,在这一点上春天的阳气正上升,冬天的阴气逐渐下降。这个节气是阴阳互相交替产生生命的季节。在自然界是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季节,也是孕育生命的起始,所以清明是宇宙、人和自然三者的生命交汇点。古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清明节定位为缅怀先人的节日。

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不仅是中国人传统的一个文化现象,同时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产物。扫墓、踏青和播种是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表象行为,正是中国人传统哲学的产物。所以清明节是中国的哲学日,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产物。中国哲学之源《周易》讲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和庄子讲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清明节所蕴含的哲学理念的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人可与万物“并游”,可与万物“同和”。人类生命与万物是一个整体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念。

以唐诗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写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的特殊的气氛。

  《清明》其诗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意义。前两句描写是祭拜扫墓和追思先人的感觉;后两句是表达清明也是人类与大自然亲近的季节。在春回大地之时、诗人的所遇所感,复得返自然的怡然自得,颇有些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哲学意境。

不仅如此,曾子曾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里的“终”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束,“远”是指时间上的久远。“慎终”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真诚、慎重地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感恩;“追远”是指不忘本,尽量远的追溯自己的祖先,所谓“树高千尺不忘根”。哲学或说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慎终追远”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清明的祭祖便是我们所做的一次追思之旅。先辈与我们已无直接利益关系,祭祖只是一种单纯而真挚的情意的显露,其实,真情实意更应存在于现实之中,但往往为无处不在的利害关系所掩盖。此外,祭祖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死问题的思索,珍惜我们拥有的,努力发现生命中的美好,使社会道德能够趋于淳厚。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那祭祖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祭祀或者是出于对自然地敬畏,不仅如此,它有更深的涵义。

从另一方面来说,祭祀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组成。中国社会的组成必须是由人与人相互产生积极的情感保持稳定的,包括父子之间的孝悌,君臣之间的忠信,朋友之间的仁义。中国人讲究仁,这种仁是一种人与人相处之间和谐的状态,即便是死人。即使形体俱灭,也不妨碍让人想象他的精神永存,和他神交,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祭祀就是一种和死人交流的仪式其本质就是在拜祭的人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以加强这种精神的交流。

最后,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父死,三年不改其志。所以,祭祖就是一种仁德传承的措施。祭祖可以让后人怀念先人的精神,忆祖辈之德以正己身之行,乃是持家之道。与西方的祭祀不一样,中国的祭祀更多地承担了社会稳定和教化的责任和功能。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理念的最生动的体现。中国人将祭祖、扫墓与踏青、播种相结合,在怀念逝去的生命时,把自然界的迎接新生命看成新的希望的起点。这种自然界的万物复苏激起人的生命的喜悦和期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万物与人类生命的联系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正是清明节的魅力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7297466edb6f1aff001f91.html

《论清明祭祖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