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传统疗术概述

发布时间:2012-10-31 20:31: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蒙医传统疗术概述

蒙医传统疗法,即蒙医传统外治治疗方法。蒙医传统疗法学,则是研究发现和发明蒙医各种外治治疗方法,阐明其原理,并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过程的科学。传统疗法学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一、蒙医传统疗法史略

  蒙医传统疗法是蒙古族广大劳动人民劳动生产和聪明智慧的产物。蒙古民族长期居住在寒冷北方高原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人们很早就掌握并运用了热敷、艾灸、埋沙疗法(简称沙疗)、羊屎热敷法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疗法。中医著名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宣论》中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水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疡,其治宜灸炳者,示从北方来。”所说“北方”,从其方位自然环境可以推断为主要指蒙古高原,所谓“其民乐野处而乳食”无疑是指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民族祖先。又《汉书、苏武传》载:“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温水,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这足以证明当时奴人已熟练地用热敷熏气疗法治疗抢救急危症得到良好临床效果。

  人类文明史,首先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历史。近年来的考古学证明蒙古族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早些时期就制就并运用传统疗法专用工具的实事,这对探讨蒙医传统疗法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头道洼村遗址中挖掘出一枝长4.5cm的石针,其形状一端扁平,有半圆形刀,另一端呈锥形,中间手持处为四棱形,便于操作。又如1978年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树林召发掘一枝长4.6cm,形状类似上述石针的青铜针。经研究证明这两枝针可能是用于放血和针刺的专用工具。元朝时期蒙古地区已制造专用拔罐器,并用于治疗实践中。1961年从内蒙古驼县古城遗址中挖掘出一个瓷制拔罐器,经考古学研究,证明为元朝时期之物。

  古代蒙古人民在分猎物、解剖脏器等日常劳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动物机体结构的知识。如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牛腰子》、《骆驼的尾巴》、《悍獭为何没有拇指》等无不表明当时人们对动物机体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以动物解剖知识来推测和比较人体骨骼、肌肉、脏腑等的知识。尤其对蒙医震疗术、正骨术、动物脏器疗法等传统疗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及实践中创造出与社会、经济、习俗以及地区自然特点适应的独特的外治疗法,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技术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继承、整理、研究和提高其理论及操作方法。蒙古族极具特色的外治疗法,很早就闻名于世。据《史集》记载:“游牧在鄂毕河流域的兀刺速惕,贴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部落(森林中的百姓)熟悉蒙古方剂,以用蒙古方法治病而闻名于世”。又《魏书》载“乌恒鲜卑人,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疼痛处放血……用这些方法来治病。”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的《简历》中写道:“引病外除之善放血传统在蒙古地区传授”。在他编著的著名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中还详细记载了蒙医传统疗法──“蒙古灸”法的内容。

  自公元十六世纪以来,近代蒙医学家更加重视发展了传统疗法的理论及操作。如《诊脉概要》、《珊瑚验方》、《蒙医金匮》等经典著作对传统疗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特别是著名蒙医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所著的“蒙药正典”一书中,图解说明放血疗法、艾灸疗法等传统疗法的治疗部位(穴位),为临床和教学提供了方便。罗布桑却恩丕勒所著《蒙医药选编》中对放血、艾灸、罨敷等方面进行客观详细的叙述。书中写道:“放血时崐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准备好方木、绷带、棉布、清水”,“在胸腹施灸疗时传透到后背,后背放则传到胸腹部,发热、欲吐时停止。之后让患者少许走动。当晚不可饮凉水,饭后不许做也”等。著名蒙医学家伊喜巴拉珠尔,将蒙古族传统烙法和灸法相结合,其操作方法、临床作用等内容详细记录在《甘露之泉》一书中。

  近代蒙医学经典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补充记载并注释了具有蒙古地区特征的多种传统疗法。如,罗布桑却恩丕勒所著《蒙医药选编》中详细叙述了各种“瑟必苏”疗法及其适应症等。本书中写到“因白脉病手脚发麻无力时,用悍獭之皮缠治”。伊喜巴拉珠尔在其“甘露点滴”中写道:“脑震荡时,求者紧抓其头,从前后左右震动并将拳头放在患者头上,用另一拳敲打即可”。这是较早的关于蒙医震脑术规范手法的文献记载之一。从东苏尼特旗搜集到的《治百病古代方法》手抄本中写道:“小儿脑震荡,则挖地坑,将患儿侧悬其中,拍打脚心三遍,然后将绵羊头闷炖,用其脑浆热敷,使患者取平仰卧式,用平板拍打脚心三遍”。

  随着现代蒙医进一步发展,蒙医传统疗法学的理论体系和疗术渐趋完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学科。

  二、蒙医传统疗法的特色

    

  1、鲜明的民族特点

  蒙医各种疗法与蒙古民族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蒙古民族以游牧、守猎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肉类、乳制品、马奶酒、奶茶为主要饮食。从而蒙古民族发明了与居住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相适应的传统疗法,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至今。如,利用禽兽等猎物的脏腑、器官及分泌物等进行治疗疾病的传统疗法,在蒙古族民间数不胜数。蒙医传统疗法是一种蒙古民族生活、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独特的治疗技术。蒙医传统疗法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在牧铺野外、城市乡村均适用。其主要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1)器具简陋,易于掌握

  蒙医疗术有它独特的治疗器具和用药方法。蒙医疗术所用器具一般借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即使没有也容易制作,而且使用方法极易掌握。如治疗脑震荡,要根据病情,从碗筷、碓臼、杵槌、椎子、马鞍等中选择几种使用。蒙医传统疗法的专用器具,如放血器、锥子、拔罐、座垫等都容易制作,其材料在农村牧区垂手可得。有些农村牧区用玻璃碎块就可以代替放血器使用,罐头瓶或小器瓷罐可以当拔罐使用。蒙医所用药物,其原材料,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价格低廉。

  (2)应用范围广

  蒙医传统疗术种类繁多,而且每种疗术均有多种用途。所以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应用。蒙医传统疗术不仅具有独立治疗体系,并且与药物治疗等医疗方法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疗作用。蒙医传统疗法的适应性很强,不仅适应新老疾病,而且对重病、急症、疑难症也有独到之处。

  (3)治疗效果快

  蒙医传统疗法不仅通过刺激人体外表治疗疾病,而且通过调节神经、体液尽快达到治愈的目的。如用震荡疗法治愈某一脏腑、器官因激烈震荡而引起的移位,使不适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功能。又如,用放血疗法不仅把“病毒”直接引出来,而且对附近的接受器官给予刺激,强化神经系统和体液循环的调节功能,从而尽快治愈疾病。

  (4)安全系数大,付作用小

  使用蒙医疗法,要遵循一定规则,严格掌握刺激的程度和时间。总的来说,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轻重,选用适合的疗术,因此蒙医传统疗法的安全系数较大,付作用较小。

  2、独特的治疗原则

  治疗是疾病诊断后的临床实践,即治疗原则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作为蒙医学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的传统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积累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原则,在蒙医疗法学的治疗原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

  (1)寒热平调原则

  矛盾统一规律是唯物辩症法最基本的规律。寒热相博这一矛盾统一的辩症观点贯穿蒙医学认识自然界、揭示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掌握生活规律、治疗疾病、药物治疗、护理等各个领域,蒙医在治疗过程中,把“调节寒热”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贯穿始终。

  调节寒热的观点,把所有疾病从本质上分为寒性和热性两大类,蒙医认为“赫依和巴达干属于寒类,水性,血病和希拉属于热类,像火一样;虫病和希拉乌苏寒热并存。疾病虽分为许多种,但均属寒热两种。四因(气候、饮食、起居、其他)的增多、减少等变化,影响人体的体素(赫依、希拉、巴达干),使人体寒热的相对平衡失调而患病。因此,治病要遵循“寒热平调”原则。抗病毒药物可分为热性和寒性两大类,热病用寒性药,寒病用热性药,从而调平寒热,达到治病的目的。在治疗寒热疾病时,如果不使药物、疗法、饮食、起居有配合,那么病情恶化,危及生命。如果体内寒热失去应有的相对平衡,就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症状。如因长期受凉着寒而得的膀胱寒病,出现浑身发冷、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白等症状。这时如选用热敷疗法治疗,疗效极佳。

蒙医学传统疗法学,不仅使各种疗法的寒热与疾病的寒热相对应,而且把气候、自然环境与人体及各器官、脏腑的寒热作为有机整体考虑。如风温性关系节炎、妇女寒性病要用“瑟布苏”疗法、皮疗、陈羊粪疗法等热性疗法治疗,而把这些治疗措施安排在春季最好是在蒙古历六月(农历三月)进行,这样见效快,效果好。

  对于“巴达干”、“赫依”倾向的寒性疾病,尽可能用与之相对立的热性疗法,并且要根据气候的冷热变崐化确定治疗季节。换句话说,遵循蒙医学的《蓄积期内平息,发作期内根除》的原则,把治疗寒性疾病的时间崐安排在春季。在《四部医典·时间章》中说:“冬季,‘巴达干’蓄积于胸腔,到了春季气温变暖,体温下降,‘巴达干’发作”阐明了“巴达干”冬积春犯的道理。“瑟布苏”疗法、皮疗、陈羊粪疗法等疗法,主要是温热患病部位,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发烧、恶心等赫依热上涌等症状。这时,冷敷头顶,就会解热祛火,调节寒热,症状缓解。寒热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各部位普遍存在,因此祛病健身也必须全面考虑,保持寒热的相对平衡。

  在蒙医学中虽把人体的三体素按其本质特征概括为寒热两种,以调节寒热作为基本前提,但对“赫依”、“希拉”、“巴达干”等三个发病原因也予以全面重视。《四部医典·病因部》载:“‘希拉’的相搏,使体力削弱”“‘巴达干’相搏使体温下降”“‘赫依’对寒热均性,如与阳光相遇,就会助燃,如与月亮相遇,则会变成凝结剂,散布胸下、臀部及体内外。‘赫依’促使寒热失调,因此‘赫依’是一切疾病的帮凶和起因。”在《“赫依病”的治疗部》中又说:“‘赫依’是一切疾病恶化的症结所在,起到诱发、散布、扰乱疾病的付作用,本质上是有害的,因此首先必须根除‘赫依’。”

  蒙医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意“赫依”的干扰,经常配以防御“赫依”的方剂或肉汤。如,用“瑟布苏”疗法治疗时,备好营养丰富的肉骨汤,给患者服用,因为肉骨汤对赫依类疾病有特效。《饮膳正要》载:“羊肉味善、性热、温热脾胃,治疗气血淤滞而引起的头痛,久病虚弱打寒颤等症,而且温腑健力。有的疗法在实施前后,选用一些调节气血的方剂,消除后遗症,充分发挥疗效。”

  (2)引病外除原则

  世界在不断运动着。运动是事物的本来属性和存在的形式。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疾病也如此。蒙医学用辩证观点观察疾病,认为疾病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四部医典·患病规律部”中说:“疾病在各自的部位蓄积,一旦遇到诱因就会发作,侵入机体形成疾病。”在《呼和博都日雅》中作了广泛解释:“病因在它蓄积的部位遇到适当条件就会发作,由皮肤等侵病六途径进入机体,出现各自的症状,使机体不适而成病。病因分布于皮肤,扩散于肌肉,窜行于脉管,渗于骨骼,降于脏,落于腑而成病。”所谓侵病六途径,就是指皮肤、肌肉、脉管、骨骼、脏腑等。较严重的疾病,往往先伤害皮肤,接着相继影响骨关节、筋脉及五脏六腑。

  将疾病变化过程看作有一定运动规律的过程,对诊断治疗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蒙医学根据各种疾病的渗透、变化规律,遵循由特定部位引病外除的辩症治疗原则进行对症治疗,诸如泄泻、发汗、放血、拔罐、外敷等。尤其在临床上,按照引病外除的原则,施以放血、拔罐、外敷、泥疗等疗法。如,放血疗法,就是在患者的一定部位,将浅层脉管穿破或切开放血,从而引出恶血的一种峻性疗法。人体生病之后,病毒通过皮肤、肌肉、脉管或借助某种特殊诱因直接进入脉管,并渗于骨骼,降于脏,落于腑。在这些过程中,脉管内的血液流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血脉是疾病通过脏腑的重要通道,故在治病时,血脉是应重视的部位。血液是病变希拉扩散的载体。放出适量血液,引病外除的放血疗法,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很有效。《四部医典·放血部》中说:“在引病外除的疗法中放血为最佳。”

  在临床上,按照引病外除的原则,针对患者病情,变通运用缠、蒸、发汗等传统疗法。如治疗因寒湿而引起的腰腿痛、妇女宫寒等症,又采用砖茶煮麻加葱缠患部的方法。这种疗法发汗作用最好,其中利用了葱的发汗功能,葱含有蒜辛质,起到刺激汗腺分泌汗液的作用。《饮膳正要》说:“葱乃味辛、性温、无毒,具有明目、调节机体、防病、发汗消淤之功。

  拔罐、贴敷、涂抹等传统疗法是将病毒直接引出的方法。拔罐疗法适应多种疾病,对外引胃肠寒、关节炎的病毒尤其适应。贴敷、涂沫等疗法,能够直接引出溃疡病毒,尽快治愈。特别在近代蒙医临床上,相互配合使用拔罐、放血等,引病外除的疗法,在消除恶血和风湿病毒方面得到广泛使用,有了创新。如由单纯的拔罐发展为针刺拔罐、刀割拔罐等。

  (3)整体观原则

  蒙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上坚持整体观的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体是一切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脏腑均有相应的部位,并在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的三因和精力,在正常时,相互间有着彼此依靠的关系,患病时成伤害与被伤害之关系。在临床上在治疗局部疾病或在局部施疗时,要注意人体这个有机整体。如传统震汤疗崐法以“以震治震”的整体治疗思想为指导,把震汤脏腑及器官的解剖部位同全身组织联系起来考虑,采取最适合的手法和技巧震治。这是根据震汤器官、脏腑与人体整体的关系,用震汤疗法消除局部病变,以保证人体有机整体的作法。此外,当人体某一脏腑、器官病变时,对人体外表与其相关的穴位给于种种刺激,如外敷、放血、艾灸、针刺等。二是注意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在临床上把人体和外部自然界、社会当作一个整体看待,针对疾病和患者的年龄、经历、生活习惯、所处季节等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应的治疗措施,灵活掌握施疗程度和施疗季节。如蒙医认为“伏天不宜洗温泉”、“九天不宜放血”。这就是说,诸如洗温泉等热疗法,要避开较温季节进行,相反放血等,寒疗要避开严冷季节进行。

  三、传统疗法的发展趋势

    

  传统疗法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说它“古老”它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容。说它“新颖”它把长期以来流传民间和分属临床各科的疗法加以汇编,提到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使它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要使蒙医传统疗法学科学化、系统化,形成完整的学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研究蒙医传统疗法,涉及的文献资料繁多,因为蒙医传统疗法的内容以不同形式散见于蒙古族和兄弟民族有关的医学专著、历史典籍、散文小说、诗词等文献资料中。其中有专述和附载形式及简要提及的文字。这些都是系统研究蒙医传统疗法所不可忽视的。文献资料在认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整理、系统研究,是当前面临的首要工作。

  归纳分类是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系统整理蒙医学的各种疗法,首当其冲的便是归纳分类。在本文中,通过全面搜集整理蒙医传统疗法,拟对放血、艾灸、针刺、外敷、按摩、药浴、洗温泉、震疗等二十多种予以归纳分类。这不仅成为蒙医各种疗法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对制订蒙医传统疗法名词术语的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搜集整理民间传统疗法

  在蒙古族民间,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外治疗法,这些疗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临床效果好。蒙古族的文人墨客曾用文字记录整理过一些民间疗法,早在1240年写成的蒙古族最早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就记载了民间广泛流传的“瑟布苏”疗法和烙疗等。清朝时,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甘露源泉》详细记载了蒙古族神奇的传统震脑术。之后,吉格木德丹森扎木苏的《观者之喜》、罗布桑楚木勒的《蒙医药汇编》等书中都大量记载了传统疗法。

  我国是世界上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国家。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在辽宁、新疆、青海、北京、上海等十几个省市都有蒙古族分布和定居。因此,搜集整理蒙古族传统疗法,要做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且要注意地区特点。如,在伊克昭盟的蒙古族中震疗的内容很丰富,适用范围也很广,对脑、肝、肾、肺、心、胃等脏、腑、器官的震荡及胎位不正等症均用震疗医治。由此看来,在各地区的蒙古民族中流传的传统疗法内容极为丰富。搜集整理,继承发展民间传统疗法,对进一步丰富蒙医疗法学的内容以及对蒙医系统研究取得新的成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吸取其他民族传统疗法的经验

  世界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利用传统医学。印度的医学、古希腊的医学、中医学、藏医学等都像蒙医学一样,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这些具有各自特点的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原则及疗术方面都和蒙医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蒙医学和藏医学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时期,彼此渗透融合之处不少。因此,开展世界范围内的传统疗法学科的研究和交流,学习和其他民族的疗术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蒙医传统疗法学及提高蒙医传统疗法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无疑,蒙医传统疗法的研究必将发展成为前程辉煌的世界性学科。

  4、渗透研究相关学科

  渗透研究相关学科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蒙医学的传统疗法学本是蒙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蒙药学、药剂学及化学等多种学科融合知识的总汇。我们要研究发展蒙医疗法学,必须渗透研究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探索。运用现代相关科学知识,揭示每种传统疗法的科学本质是蒙医传统疗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是把蒙医传统疗法完全西医化或者是复古守旧,相反,这是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去其糖粕,取其精华,弃旧创新。

  5、重视临床研究

  蒙医传统疗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治疗技术。无论哪种疗法都是通过临床实践产生和发展的。七十年代以来,蒙医学疗法的临床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用放血疗法治疗用血热引起的头痛,用艾灸疗法治疗精神病,用震疗治愈脑震荡,用蒙药治疗疑难重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好临床效果。这是以证明,对于有些疾病,比单纯用西医或中药或蒙药治疗好得多。如,在蒙医学“以震治震,平稳治愈”的辨证治疗原则指导下,用震疗法治疗脑震荡,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从而促进引用蒙医传统疗法急救急性病和内病外治等临床研究。运用“引病外除”的原理,“巴日忽”疗法治疗婴儿疾病的实例,证明蒙医传统疗法不仅能够医治疾病,而且还能预防疾病。用推拿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和颈椎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这样大大缩小了手术治疗类似疾病的范围。总之,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充分发挥了蒙医传统疗术的作用,而且发现了新奇的疗术。

  要形成蒙医传统疗法的科学体系,必须不断发展,逐步完善,这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何一种科学体系的完善和形成,绝不是少数几个人在短时期内所能做得到的。必须总结前人的成绩,继承前人的经验,纠正前人的错误,同时要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吸取当代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工提交(直接或间接,前人的或当代人的)那些浩繁的材料,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加以充实和完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要坚持蒙医传统疗法的特色,竭尽全力研究完善蒙医传统疗法学的科学体系,从而把这门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推向规范化研究的新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54230e581b6bd97f19eac3.html

《蒙医传统疗术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