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7-01-26 21:30: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 平生 边塞诗 慷慨激昂 豪放悲壮 艺术特色

前言

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奔放磅礴的李太白,纪实沉郁的杜工部,悲壮遒劲的高适和岑参。其中,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与岑参齐名,后人称他们为“高岑”,他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代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争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身赴边塞,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边帅能文能武,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优好的创作环境。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高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高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蓚人”。出身官僚家庭,曾祖高祐隋时官去散骑常侍,唐时官居宕州别驾,从五品。祖高侃是高宗时有名武将,官至九监门卫,正三品。父高从文,官六品。高适年幼时曾随父任官。受到家庭推动力的影响,高适年幼时便萌生了将来入仕的理想。加之他“二十解书剑”的文武才能,注定了他自己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这奠定了高适“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十岁时,高适赴京求官,本以为唾手可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以后客居梁宋三十载,一方面迫于生计,托于农耕,“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酬庞十兵曹》),一方面孜孜攻读,“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等待时机。开元二十年(732年),高适投信安王李祎幕下,“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却苦于无人牵引,失败而归。天宝三载至五载期间,曾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齐鲁,推动了高适诗歌的创作,杜甫在《遣怀》中“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有所记载。天宝八载,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知天命之年的高适授封丘尉,但官职卑微,且不忍“鞭挞黎庶”,“拜迎长官”而辞官。天宝十一载,年过五旬的高适终于等来了机会,这次出塞,投奔节度使哥舒翰幕下,在其幕下担任掌管书记。自入哥舒翰幕府起,高适仕途趋渐显达。安史之乱后,高适擢拔分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后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玄宗出走四川,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并告之兵败原因及经过,玄宗喜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分谏议大夫。《旧唐书》本传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唐肃宗至德九年,高适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平定永王叛乱。后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詹事,留司东京洛阳。次年出任彭州刺史。唐代代宗宝应元年,高适被任命为成都尹,次年又升任剑南四川节度使。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因重创吐蕃兵被召还京,“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新唐书》本传),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九年,因病逝世。

高适不仅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其中三次出塞,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壮丽边塞风光的,战士驰骋沙场的诗篇。其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这种格调也构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旋律。宋代诗人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是说,学写诗的关键不在创作技巧,而是在“诗外”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体验。高适的长期漂泊,从军后多年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所写的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证人思乡,少妇怀远和士卒驰骋沙场的艰苦,牺牲精神等。其诗慷慨奔放,悲壮苍凉,给让人以积极奋进的感觉。

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同时的殷璠指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准确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对高适诗歌悲壮雄浑的风格,质朴豪健的笔势,给予了形象的说明和充分的肯定”。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概括到:“(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这样的评论,的确是抓住了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而最能代表这种特点的,是他的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以时间先后顺序的写法,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使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便于进行前后的对照,以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的宾主分明。这首诗以塑造汉家将士的英雄群像为主,以写胡骑的凭陵,边帅的腐败为陪衬,以写思妇的哀怨为烘托,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氛围,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的、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却能吸收近体诗运用对偶的写法,押韵四句一转,句法散、偶相间,流转自如,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很有创造性。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诸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诗的格调苍凉古朴、豪放雄浑,颇具激越悲壮之美”

他的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更是写得气势磅礴,慷慨激烈。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他还用“长测序当用,男儿不顾身!(《送董判官》)来鼓励人民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他高唱:“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来颂扬战士们大无畏的英勇精神。

他还有很多送别诗,也无不荡漾着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如《送李侍御赴西安》中他这样唱道: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一点塞外荒凉、寒苦的可怕景象,感觉不到一点“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英雄气概,不但气势不凡,而且语言刚健有力,风格浑厚雄壮。“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人録者气格以胜”,因此,明胡震亨认为这首诗可与李白的五律《江夏别宋之悌》媲美。他说:“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唐音癸签》卷十一)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辨体》一书中,甚至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言律第一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如有名的《别董大》:“”诗人用无边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正面衬托出豪放磊落的襟怀。最后两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企勉之词,更是令人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

就是在他抒写自己愁绪的大部分作品中,也都充满豪士狭客的肝胆义气。如《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就是这样。又如《别韦参军》诗中,朋友分手,“惆怅惊心”,内心本来就是悲伤的。但诗人却用“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这样开朗放达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出他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其他如《画马篇》《营州歌》《九曲词》等,于舒畅中透露出壮烈之致,于昂扬中更焕发出进取之情。读这些诗,确能使人强烈的体会到“盛唐之音”的巨大魅力。

不过,我们在肯定高适诗歌慷慨豪放的总的风格特点时,还应看到他诗歌风格深沉悲凉的另一面。这在他慨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就是他的一些边塞诗中,这种格调也表露得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在他的诗中,为国建功立业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呈现出豪放和悲凉结合的特点。前人所说的“悲壮”,亦即他的诗既有“壮”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如《燕歌行》就是“悲”和“壮相结合的。有的诗,“悲的气氛却很浓。如《塞上》《答侯少府》《蓟门五首》等。这些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悲壮中透射出浓烈的哀伤之情充分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暴发,人民肝脑涂地。自己在仕途上几经挫折,壮志难酬,作品中早期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方面发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出任彭州刺史时,作的《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这首长篇五古。通篇以自己的一生,抒发了作者痛定思痛、感慨万千的复杂心情。有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也写得楚楚动人,一唱三叹。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是见不到这种格调的。

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抒胸臆。

高适是一个感情特别强烈的人,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而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殷璠所说的“高诗多胸臆语”,就是这个意思。高适直抒胸臆,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而是以饱和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邯郸少年行》中,有感于世态炎凉、知音难觅,他唱道:“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语言多么直率,感情多么丰富!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高适语言的率直极富感染力。天宝十二年,他入哥舒翰幕,虽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还是毅然出塞。在途中他兴奋地唱道“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当他歌颂胜利的喜悦时,其愉快的心情更是不容掩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再如《封丘县》中,诉说他那种令人难堪的县尉生活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多么强烈的正义感!正因为如此,才传颂千古。

因此,就是他的一些写景之作,也主要是缘情而写景。在他笔下,不太注重对景物作客观具体的描绘,而接触到的景物或场景,染上作者某种主观感情的色彩很浓。这种意境,王国维“曰情”,“是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是为“主观的”。这在高适抒写他壮志难酬的作品中,表现得很突出。他往往捕捉住一些最能反映这种情感的景物或场景,注情于物,大肆渲染,不但使自己沉痛的心情强烈地显示出来,而且诗人深长的忧虑也由抽象的感情,变为具有色彩和形体的东西了。

如他在《效古赠崔二》中写道:“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涟上别王秀才》中也说:“东路方箫条,楚歌复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

诗人由于找不到施展自己抱负和才能的时机和场所,心中十分悲伤。所以在他眼里,狂风的呼啸使氛围显得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为之黯淡。或看到“暮帆”、“去鸟”,深感身世凋零,无所归止。总之,这些景物无不染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种特点的形成,是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的生活,学习人民的感情和语言,特别是他慷慨激昂、率直奔放的个性特征分不开的。“作品的风格虽然表现在形式的或语言的特点上,然而作家在作品中表现怎样的生活和他如何评价这种生活,往往是形成风格的最内在的原因”。

与他这种开阔的胸襟和豪壮的性格相适应,就写景或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来说,还应指出的是:诗人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炼的勾画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如写壮阔的北国风光是: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归意方浩然,云沙自回互!(《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写欢庆胜利的人们是:“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九曲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又《送蔡山人》:“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这种特点反映到他的边塞诗中,使他最善于描写雄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的场面是:“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旗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其他如《信安王幕府诗》《塞下曲》等,也写得非常壮阔。诗人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同时,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成功的展现。

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更集中、更鲜明地抒发出来。高适最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如《燕歌行》中,这种对比手法就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生死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账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这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史记~李将军列传》语:“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广将军的思念正反映了唐代士卒对当时边关统帅的不满和怨愤。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其他如《行路难》《效古赠崔二》等诗中的对比描写,也使人清楚地看到封建社会那种小人得志、贤士沉沦的不平等社会本质。

高适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我们指出高适诗歌这一特点,并非说他不重视遣词造句,恰恰相反,他在掌握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上,造诣是很高的。突出表现在:

(一)刚健有力。如:“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送浑将军出塞》)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料君终自取,勋业在临洮!(《送蹇秀才赴临洮》)这些诗句,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之使人感慨

(二)流畅自然。高适的绝大部分诗歌,都写得通俗易懂,带有民族化、口语化的特点。如写农村的景色和繁忙是:“孟夏桑叶肥,浓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写战斗的胜利是:“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宋中送族侄式颜》)自由直率地抒发了自己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这对于纠正六朝以来讲究词藻、堆砌典故的不良之风,起了积极作用。

(三)准确精炼。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中写他的经历说:“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后三句中,每句各用一个字,字,字,就把诗人一生各种不幸的遭遇充分显出来。反映了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长期失意的苦闷,凝炼含蓄,言简意深。至于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账下犹歌舞!那更是把整个封建社会军队中,进行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罪恶本质完全压缩到这两句诗中去了。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结束语

综上观之,高适诗歌语言质朴有力,意气豪迈,笔力遒劲给人以厚重,沉实,雄健之感。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这话主要是针对高岑的边塞诗说的。高适前两次出塞时的作品,既有豪迈雄壮的一面,又有悲歌慷慨的一面,形成了“悲壮”的特点;而第三次出塞期间的作品,则以豪壮为主要特色。高适边塞诗的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其诗歌思想表现上的明朗率直和语言的质朴刚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语言柔糜艳丽,雕琢堆砌,思想感情的表现隐晦暗昧,那么诗歌是无论如何也形不成了慷慨悲壮的特色的,故杜甫说他“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

注释

①《诗歌创作的艺术与智慧》.魏饴.中南大学出版社.188页。

②《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81页。

③《中国古典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62页。

④《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81页。

⑤《中国古典文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霍松林 高海夫.304——305页。

⑥《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157页。

⑦《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157页。

⑧《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高柄编选.153页。

⑨《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22页。

⑩《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良运著.326页。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本传.刘煦等著(后晋).中华书局。

2﹞《新唐书》本传.欧阳修等著. 中华书局。

3﹞《唐诗论文集》刘开扬.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四十讲》.娄书阁.湖南人民出版社。

5﹞《中国文学简史》屈守元.西川人民出版社。

6﹞《高适集校注》.高适著.孙钦善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7﹞《高适诗文注评》.佘正松注评.中华书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53791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3.html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