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发布时间:2014-03-18 19:46: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更尽”“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25f78558f5f61fb6366614.html

《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