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发布时间:2020-08-08 18:43: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 重点实词、虚词分析

2、 “秋声”赏析

3、 欧阳修内心情感分析

教学重难点: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隐含的内心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PPT

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幅画,猜这是什么字,为什么?

只是甲骨文的秋字,禾苗茁壮成长谓之“秋”,可见,秋在远古时代是喜悦丰收的象征。而到了后来,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越来越清冷,越来越凄厉,越来越悲伤。这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我们让唐宋八大家之首,超级文学明星苏轼、曾巩等人的导师“六一居士”欧阳修老先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讲解一下。

1、齐读“夫秋,刑官也……物过盛则当杀。”

1、在这段堪比天书的文字里,欧阳修从中国文化的哪几方面来论述秋的内涵?

明确:官制、四时、五行、音律。

现在你明白为何秋后问斩了吧。因为从官制上来说,秋是刑官在掌权,刑官在此,此时不斩更待何时。现在你明白为何“沙场秋点兵”了吧,在五行上,秋属金,又有征伐之像,再加上春生秋实,秋天粮草充足,正适合远征。在音乐上秋天的音乐的琴弦上也染上一层哀伤,因为从“都来米”上掐指一算,宫商角徵羽与东南西北、春夏秋冬一排工作表,秋天属于商这一音调,恰好是凄厉的调子。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秋天都变得悲悲戚戚哀哀伤伤了。

2、请用原文两个字来形容秋天的内在心性

明确:肃杀

3、秋在骨子里是肃杀的,这种肃杀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又会使秋有怎样一副意气容貌呢?文章哪一部分是描绘秋天的外在状态的呢?

齐读第二段第一部分,概括秋的外在状态——秋状

色彩——黯淡,形态——清明,气息——寒冷,意态——萧条,色气意冷飕飕的,这通过文意都可以理解,但“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似乎并不哀伤,我们可以回顾《登高》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假如无前面的色淡气冷,那天高日晶或许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但此情此景之下,天越高,人越渺小,内心就越哀伤,景象都是一体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秋之为状,都是“噫嘻悲哉”的。

4、到这里,我们有没有感觉欧阳修写作文逃题了,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声响”,但他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描摹秋的心性,秋的悲戚之状。谁能找到理由把逃题的分数拉回来。

明确:描秋状,写秋心都是为了烘托秋声,有原文为证:“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亦即解释秋天的声音为何是这般。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那秋声到底是怎样的呢?中国有四大描摹声音的名篇。使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琵琶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赤壁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明湖居听书》,最后就是欧阳修的《秋声赋》。

5、齐读第一段,找出声音描写上的特点。

明确:欧阳子方夜读书,注意,必须是夜晚,黑夜,眼睛已无所见,唯独耳朵是清醒着,无比的清醒。而且最佳是读书,试想,你奶奶在跳排舞,那震天的音乐里怎能感受到秋声。必须处于一种凝神屏气的状态,听,有声自西南来者,让我们听听那秋声(找一生朗读)

你感觉到那声音了吗?它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一连串比喻来描绘,声音由静而动,由远及近,由弱至强,由小到大,时现时隐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古文观止》

6、欧阳子听到这声音有何反应?

明确:悚然听之,噫嘻悲哉

那童子有何反应?假如要在童子的“曰”前面加个修饰词,你认为会是什么词?

明确:淡然,

7、同为秋声,为何童子和欧阳修有如此不同的反应?

明确:人生阅历不同,感慨就不尽相同了。童子年少无知,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欧阳修却已是饱经沧桑,宦海浮沉20多年:

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

48岁,又被宦官诬陷,身心受损

本就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

写作本文时已53岁,到了人生之秋,”患眼疾,左臂举动不得。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说:“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

时值深秋,而人又当人生之秋,欧阳修有一段描摹人生之秋的文字,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8、齐读第三段

人这一辈子,一二十岁多艰难,前路迷茫,找不到方向,如同学们;四五十岁,多忧劳,上有老下有小,如同学父母,真的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形神俱损啊!你说像老师我这样的,时近中年瘦不啦叽的,还当班主任跟同学磨叽,怎能不渥然丹者为槁木,过几年黟然黑者为星星啊!欧阳修也在调侃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在朝廷与他人争的面红耳赤干嘛,“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草木今年割一茬明年又能长一茬,你能吗?“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到底是谁引发了这种戕害呢?是自己啊!

9、欧阳修一个人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通,回头一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齐读),内心有何感觉?倍增孤独,犹如当年荷塘边踱步的暂得宁静又不得宁静的朱自清,回家推门,妻已睡熟好久了!

浓郁而又无尽的哀伤,弥漫在《秋声赋》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e88e87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37.html

《秋声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