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发布时间:2010-12-06 10:57: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摘要:通过对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分析论述,客观的评价历史。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的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具体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笔者不才,试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并就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观点分析。

关键词:压迫农民,修建建筑,连年战争,酷刑暴政,宫廷混乱

一, 秦朝对农民压迫严重,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是秦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汉书》中有一段话如此叙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第一道命令,便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这就是强迫所有的农民交出他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的农民,本有一次冬季的军事训练,即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但到秦代,“讲武之礼,罢为角觝。”这是不允许农民有学习战斗技术的机会。

在秦代的农村中,本有武装游徼的设置,“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 这样看来,秦代的各郡县,除了地方的游徼以外,又有中央派驻各郡县的材官。这种材官的设置,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武装镇压。

在秦代,什伍连坐法推广到全国。所谓“什伍连坐法”,即“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而这就是借此肃清农民中的不稳分子。

可见,秦代的法律对农民压迫是很严重的,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从而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走向灭亡。

二, 秦代皇帝修筑各种建筑,劳民伤财。

秦朝不到几十年的时间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共建造了包括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各种宫殿在内的多处建筑。而这些建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人民经过连年战争,理应得到休息之时,秦代的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人民怨声载道,人心向背,导致了亡国的结局。

“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郦山的皇陵,残余的贵族和无数的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运输木材,攀山越岭,颠仆于道路中,丧失他们的生命。城市的手工业者,都离开了他们的作坊,走到咸阳,走到郦山,走到琅邪,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宫殿,建造坟墓,雕刻玩好和巨大的纪功碑。广大的农民,已经在商人地主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田园。在收缴兵器的命令之下,失去防身的武器;在武装镇压、什伍连坐、严刑峻法之下,失去了起码的自由;在苛捐杂税、军事征发之下,失去了一切生存的物质。现在又在兵役动员、徭役动员的命令之下,走向蒙古沙漠,走向岭南边疆,走向一切指定的地点,去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抵御匈奴和征服南越。”

长城:建造长城这样一种连绵延伸的防御工事,其后勤供应一定远远大于建造一座金字塔、堤坝或其他固定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后勤供应。因为随着城的延伸,筑城活动的中心经常变化,供应线也变得更长。此外,城墙不想正在修建的道路,它本身是很不完善的运输材料的手段。就长城而言,由于它越过的漫长的山脉和半沙漠地带,以及这些地区稀少的人口和冬季的酷寒气候,条件就变得特别困难。对蒙恬能够使之在现场进行真正建设的每一个人来说,需要几十人建造工地上的通道和运送物资供应。死亡的人数也必定是非常巨大,尽管完全缺乏统计数字,并姑且承认大部分城墙用夯实的土建成(这意味着大部分建筑材料就地取得),但以上所述似乎是很合理的假设。对这个工程和其他同时进行的工程来说,蒙恬的30万人,绝不是夸夸其谈。

我们知道,是蒙恬将军主持修建的长城,而他当时做了什么劝阻始皇的事了吗?没有。我们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此事的:“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可见,司马迁认为蒙恬做事非常不地道,没有想百姓所想,只知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这也导致了秦的灭亡。

宫殿:秦始皇对于宫殿的修建,可谓是下足了本钱。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朝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有多少呢?“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从这句描写中,可见宫殿之多,数量之大。

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为了震慑小国,为了收集天下的财色,或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始皇不惜一切代价修建宫殿。他当然不在乎这些代价,因为这些代价是,无数奴隶的丧命,生态被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提到宫殿,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阿房宫。《资治通鉴》中有如此的一段话描写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阿房宫的实际大小还有待专家的考证,但就算这个数据有所夸大,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需要动用多少资源才能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宫殿?又有多少无辜的百姓为之牺牲?我们不得而知,我也不愿知道……

秦始皇死的时候,阿房宫的工程也就搁浅了。对于此,昏庸无道的二世不但没有纠正错误,还变本加厉,做出更加惨绝人寰的事情。“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现在看来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是我国的国宝级文化遗产,可在当时,是牺牲了多少人才有的奇迹?建造陵墓使用的劳动力据说达70万人,此数为蒙恬同时进行军事征讨、造路和修筑城墙活动所使用的30万人的两倍以上。还有一大批艺术家从事墓穴内部的装饰工作,可惜他们后来几乎全部都被二世活埋在这大墓穴里,做了秦始皇的殉葬人。

驰道:秦实行“车同轨”,是为了统一中国,当然,这样做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各个地区的联系更加方便。但,驰道的修建,又动用了多少劳动力?我们可以从驰道的规模大致推算出来。“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

三, 连年的战争,人民对此相当不满,秦王不得民心,这为以后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从始皇元年到二十六年,秦王多次发兵攻打其他国家,这固然是统一中国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大肆发兵必劳民伤财,使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怨声连连,秦王不得民心。

秦朝真正统一是在秦二十六年,这说明在这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更不用提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通过战争动员,刚刚回到田野的农民,要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着商人地主的利益而走向战场。三十万人北逐匈奴,五十万人南征五岭。

秦二世时,人民服徭役更加严重。秦二世暴虐无道,比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这是太史公对他的评价,从中可见一斑。

四, 秦始皇本身脾气暴躁,性格暴虐,生性残忍,多疑,尤其是在年老的时候,更加变本加厉。实行酷刑,刑罚严重,引发陈涉、吴广的大泽乡起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着这样几件故事: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这几件事都反映出始皇生性多疑,这更使他残暴、好杀。

通过许多人对始皇的评价,我们也可见始皇的暴政。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说这段话固然是有原因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始皇的为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而其中,我认为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就是太史公的评价:“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完全显露在实行严酷的刑罚上。

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仍然只迷信商鞅、韩非、李斯所倡导、推崇的法家严刑酷法,而不懂得采用儒家的仁义学说;只迷信武力镇压,而不懂得思想教化。“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主张“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新政府严刑罚,任狱吏,以制反侧。“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实际上,秦代的刑法尚不仅如上述。其见于《史记》者有榜掠、鬼薪、黥为城旦、谪、籍没、连坐、齐市、僇、腰斩、车裂、坑、戮尸、枭首、族、夷三族等。

秦始皇的暴虐已到了一定的程度,而秦二世呢?它不仅不对始皇的错误有所改正,而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五, 宫廷内部混乱,尤其是在始皇死后。

早在始皇时代,秦代统治者内部即已开始分裂的过程。在当时,有三个派别存在。其一,以扶苏为首的新贵族派。秦代所有的诸公子及公主,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拥有庞大的国防部队,掌握着边防要塞,在中央,也有相当的势力。其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派。所有出身由于商人地主的官僚,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拥有雄厚的财政后援,把持中央政府,左右国家大政方针。其三,是以赵高为首的宦官派所有当事宫廷的“中人”或“内官”,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包围在始皇的左右,掌握着宫廷的秘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他们是独裁政治的副产物,也是无恶不作的杀人犯。

这三派因为身份不同,主张亦不同。贵族派为了企图稳定社会的秩序,从而巩固其万事一系的帝统,所以主张对外采取守势,保存实力,对内与民休息,恢复元气。官僚派则相反,他们为了积极实现商人地主的利益,所以主张对外推行开疆拓土的冒险政策,对内推行残民以逞的君政治。宦官派可以说没有主张,但是为了窃权弄势,他们却希望有一个可以随便欺蒙的皇帝。

始皇死后,宦官派掌权,在打击消灭另两派的同时,更加迫害黎民苍生。农民忍无可忍,终于,起义爆发,叛乱开始,秦朝走向灭亡……

各国学者的观点

1.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有三:其一,秦之暴政。其二,无限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三,连年用兵,不让百姓休养生息。

2. 欧美学者观点有五:其一,道德因素。其二,智能缺陷。其三,摒弃传统。其四,社会因素。其五,资源紧张。

3. 日本学者观点参考《东洋文献书目》《中国史研究入门》 山根兴夫

总结

可见,秦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可避免的,当然也就有不可避免的。秦的灭亡,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及其本身的缺陷。我们应该同时看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承认秦王朝的历史地位,客观的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3f048984868762caaed542.html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