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动漫名家

发布时间:2015-03-24 15:07: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万氏兄弟---万籁鸣(1899-1997  万古蟾(1899-1995)万超尘(1906-1992
万氏兄弟是中国动画片的开山鼻祖。

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了推销华文打字机,决定摄制宣传动画片。他们委托万氏兄弟利用业余时间制作《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动画广告片,当年年底,《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动画广告片制作成功,并在电影院里开始放映。这部动画广告片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片的雏形。其后两年里,万氏兄弟制作了《益利汽水》和《味精》两部动画广告片。这三步共四百余尺长的动画广告片标志着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萌芽,也标志着万氏兄弟把开创中国动画事业从探索阶段推进到试制阶段。   

1924年,第一部中国自制的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大闹画室》不久就在长城画片公司诞生了。这部动画片编剧、导演、绘画、摄影、印片等工序都是万氏兄弟自己担任的。

1930年,万氏兄弟又在大中华百合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纸人捣乱记》。这三部动画片都是仿效当时欧美动画片的风格和样式,采用真人和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的,真人都由万籁鸣扮演。
 1931年,他们为联华影业公司制作了宣传抗日的《国人速醒》、《精诚团结》两部动画短片。1934年到1937年间,在明星影片公司,万氏兄弟先后制作了《狗侦探》、《新潮》、《抵抗》、《飞来祸》、《龟兔赛跑》、《蝗虫与蚂蚁》、《国货年》、《漏洞》以及《民族痛史》、《血钱》、《航空救国》等多部动画短片。这些动画短片都洋溢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每次放映时,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仅鼓舞了人民群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热忱,而且为中国时政动画片的制作开掘了先河。
  1935年,同年年底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影片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则故事改编,描写了狮子王宴请百兽,宴会上,本来不会跳舞的骆驼自作聪明,上台献舞以便出出风头,结果丑态百出,弄得狼狈收场。《骆驼献舞》的摄制使中国动画片完成了中国动画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万氏兄弟为中国动画事业做出的又一次巨大的贡献。
  万氏兄弟在明星公司绘制动画片的同时,他们还作了在故事片中穿插动画的尝试。早在1928年明星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中,那些斗剑法术镜头,就是万氏兄弟用动画制作的。后来,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电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风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们绘制的动画镜头,为影片增色不少。
 19419月,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摄制出品。国人争相观赏,使孤岛时期的上海人民为之扬眉吐气,从此《白雪公主》再难独霸卡通影坛。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这句鼓舞抗日斗争的话,放映时虽然被敌伪的电检机关强行剪去了,但是到后来,日本小松泽还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时《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号召人民大众起来反对牛魔王,实际上是针队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籁鸣1954年从香港回到上海,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先后导演了《野外的遭遇》(1955)、《大红花》(1956)、《墙上的画》(1957)、《美丽的小金鱼》和《美妙的颜色》(1958)等动画片,建立了他的艺术风格和民族风格。19611964年创作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大闹天宫》动画梦终于变成了现实,并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夺魁,还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上映,标志中国美术电影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上集于196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上下集于1978年获英国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四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万古蟾1956年回到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并开始剪纸动画的研究创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在1958年拍摄出中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电影增添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1959年以后,他又连续完成了《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济公逗蟋蟀》、《人参娃娃》(1961年获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1979年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与钱运达联合导演了《金色的海螺》(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这些剪纸动画影片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中国皮影、窗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采用雕镂刻剪的工艺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影片中有的人物造型细腻,有的则粗犷奔放,他们在银幕上栩栩如生,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回顾大师走过的路,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萌芽《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以及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些辉煌的成果无不倾入大量的智慧与汗水。万氏兄弟开创了中国的动画并迅速将其推向世界领先的水平,成就了中国动画一度的辉煌。在大师的墓碑上几个简单的题字力拔千钧: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

  特伟(1915-
1915822日,特伟生于上海。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任厂长,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会长。至今唯一获得ASIFA(世界动画学会)所授艺术成就奖的中国人。
特伟童年家境贫困,肄业于上海尚贤中学,曾经先后在广告社、制药厂、博物馆任职。1935年起积极投入抗战的洪流中,开始在《上海漫画》、《独立漫画》、《中国漫画》、《派克漫画》和《大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事漫画。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上海漫画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抗日漫画宣传队,为该队领导人之一。后在汉口、广州等地主编《战斗画报》漫画版和《漫画战线》,并继续在进步报刊上发表宣传抗日救国的漫画作品。1941年由重庆至香港,参加新美术会,主编《华商报》副刊《新美术周刊》。1942年在香港生活书店出版《特伟讽刺画集》和《风云集》。香港沦陷后,他返回内地。1945年后在香港生活书店教美术。19475月再度去香港,组织人间画会,发表长篇漫画《大独裁者》。这些漫画针砭时弊,振聋发聩,激励了人们反抗的斗志。
19492月,特伟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美术片组组长。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组长。1957年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厂长兼导演,拍摄水墨动画影片。在中国美术片创作中坚持探索民族风格之路。
1955年编导的动画片《好朋友》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是国内首部获奖的美术片。《好朋友》讲了一只小花鸡和一只小鸭子从吵架、赌气到和好的过程,教育孩子们要团结友爱。该片对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是当时儿童题材影片中的佳作。
1956年,特伟根据民间寓言临阵磨枪故事,导演拍摄了《骄傲的将军》。片中讲述了一个将军因为满足于自己的武艺,不再练武,结果兵临城下之时,将军即使临阵磨枪也避免不了从狗洞里仓皇而逃,最终被捕的命运。影片精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术,在人物形象、性格、动作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他们把人物的造型脸谱化,人物动作揉入京剧舞台元素,配之以民族音乐和戏曲锣鼓的音响效果,以强烈的民族风格感染观众。这部影片在民族化的尝试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
1960年,成功拍摄了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片成功地突破了动画片常用的单线平涂的制作方法,解决了没有边缘线和把握墨色深浅、水晕效果难的问题。它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把齐白石笔下的蝌蚪、游虾、金鱼、螃蟹、乌龟、青蛙、鲶鱼等全都融入进来,惟妙惟肖地展现在银幕上,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该片于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篇银帆奖,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四届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第四届巴黎蓬巴杜文化中心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在此之后,《牧笛》(1963年,美术设计采用李可染的造型和方济众的背景)和《山水情》(1988年,美术设计采用吴山明的造型和卓君鹤的背景))再起水墨风云,举世瞩目。《牧笛》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柳荫成行的田野风光。借牧童找牛这一简单的情节,展现中国山水画的秀美与雄壮,呈现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主题音乐笛子的乐声,曲调清雅,更烘托出影片的美感。这部影片没有像以往中国动画那样进行说教,它着意表现的是,用美陶冶孩子和大人的情操。《牧笛》于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山水情》讲了一位老琴师和少年徒弟情谊深厚的故事。整部影片格调清雅,画面精美,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该片于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1989年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1984年特伟与严定宪、林文肖执导了90分钟的动画长片《金猴降妖》。该片后来又被拍摄成5集动画连续剧《金猴降妖》,这种一片两用的手法,在中国动画片生产中还是第一次。该片取自《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导演还提出了民族性和现代化相结合的问题。该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中注入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的成份,对民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金猴降妖》于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电影节评委会长片奖和大众奖,1989年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
特伟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7年受聘为日本广岛第2届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1995年被国际动画学会(ASIFA)授予艺术成就奖。他在制作中国民族特色动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水墨动画的诞生以及中国动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阿达(1934-1987
  阿达本名徐景达,祖籍江苏昆山,1934年生于上海。自幼喜爱看动画片,中学时代对漫画发生浓厚的兴趣。1951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班。1952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班。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任影片的绘景、设计和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中国美协第五届理事。参与编导、设计了30多部动画片。终因脑溢血英年早逝。
  文革后他和林文肖合作导演了《画廊一夜》,讲述了儿童美术展览会开幕前的晚上画中的主人公和坏蛋棍子帽子进行斗争的故事。该片寓意深刻,全片无对白,画面与音乐高度结合。
  1979年他与王树忱、严定宪联合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美术设计张仃)。该片根据小说《封神演义》片段改编。内容讲述了哪吒出世后拜太乙真人为师,后因救人而得罪龙王,为避免牵连他人而悲愤自刎,最终复生并且征服龙王的故事。该片放映之后,在各国都引起强烈的反响,票房收入相当可观。《哪咤闹海》是继《大闹天宫》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神话题材的动画片,标志着中国动画片的繁重。该片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七届布尔?布拉斯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1980年他导演了动画片《三个和尚》(美术设计韩羽),影片用漫画手法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行动细节,并以此显示人物性格,人物的造型别具一格。故事来自中国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用简单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一个集体中,如果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乃至偷奸耍滑,最终只能惹祸上身,害人害己。只有相互帮助,大家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和谐相处。这无疑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该片获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一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片奖、丹麦欧登塞第四届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电影节银熊奖、1983年马尼拉电影节特别奖、第六届葡萄牙国际动画节C组头奖、第二届罗马尼亚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导演的《三十六个字》讲述了父亲向儿子讲解中国象形字。通过马夫伐木、造船、捕鱼、避雨、烤食、射虎、救翁、摆渡、归家等生活片断带出一系列有关的象形文字,说明了我国文字的起源以及展示了它自身的美。该片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D组教育片奖。
 动画片《超级肥皂》获1987年第七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电影节教育片组二等奖。1986年与马克宣合作的《新装的门铃》获1988年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特别奖。
 阿达还因参与创作水墨画动画制片工艺,1985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被聘为法国安纳西第十四届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
  
张乐平

浙江海盐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被誉为“三毛之父”。

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已成为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和作为祖国花朵的新中国幸福儿童的象征。先生甘愿长期为少年儿童耕耘,人品画品为人称誉。
他用一生的心血浇灌了孩子们的心田,抚育了几代人,给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乐平先生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不仅以漫画名满大江南北,他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成为漫画界新锐的一员,到抗战时期率领漫画宣传队辗转各地,解放初期在上海筹备新中国第一本漫画刊物《漫画》,晚年出任当时上海惟一一本漫画刊物《漫画世界》的主编,他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靳夕

木偶片编剧、导演。原名靳涤萍,1919年出生,天津人。受过中等教育,由于爱好美术,转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研究班学习。1937年在太原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7年,先后在晋察冀军区的七月剧社、《晋察冀日报》社和抗敌剧社工作,创作了大量宣传画、石印画、连环画、油画、水粉画、木刻、漫画等。1947年秋,任华北区创办的《战友》半月刊副主编。L949年冬,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任副组长,次年该组并入土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193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曾任该厂副厂长,兼任木偶片导演。先后编导了《小小英雄》(1952年)、《神笔》(1955年)、《中国木偶艺术》(1‰年)、《火焰山》(1957年)、《谁唱得最好》(18年)、《孔雀公主》(1963年)、《阿凡提》(1979年)等多部木偶片,并编写了《东郭先生》(1955年,木偶片)、《胖嫂回娘家》(1956年,木偶片)等14部木偶片电影剧本。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喜剧、讽刺闹剧、抒情诗剧等。其中木偶片《神笔》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木偶片的假定性特征融为一体,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中国木偶艺术》获1956年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阿凡提》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A979年优秀影片奖、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外国电影学术奖。靳夕还撰写过有关美术电影的文章,如《谈木偶片的特性》、《中国美术片的发展》、《美术电影的艺术虚构》、《充分发挥美术电影的艺术特性》等,弥补了我国美术电影在理论探讨方面的不足。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唐澄(导演)

1950年参加美术电影工作以来,曾从事动画,动画设计,副导演等工作。《萝卜回来了》是她执导的第一部动画片,在《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两部水墨动画片中是主要动画设计。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担任副导演和导演。她执导的影片还有《森林之王》,《象不象》,《鹿铃》等。曾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82年的《鹿铃》是文革后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曾获第三届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十三届莫斯科电 影节特别奖。她于1986年因病去世,时年66岁。

严定宪

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班,是解放后培养的动画艺术家。六十年代,他担任动画片《大闹天宫》主要动画设计,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动画形象。1964年后担任导演工作,他和王树忱、徐景达合作导演的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风靡国内外。他导演的《人参果》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0年,他是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写的有关美术电影的专著《美术电影动画技法》出版后获得好评,是培养动画人才的很好教材。1984年在他和特伟、林文肖联合执导动画长片《金猴降妖》时,担任厂长职务。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国际动画协会会员和(ASIFA)中国分会负责人,1985年被聘担任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两只小孔雀》。 

钱家骏

导演,动画艺术家。在20世纪佣年代初,执导了动画片《农家乐》,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对故园的缅怀和对敌寇的仇恨,影片在国内以至南洋一带备受欢迎。解放后,他担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北京电影学校的动画教师,培养了一批动画人才。在动画片创作上,曾在《骄傲的将军》中担任美术总设计,后与特伟合作导演了水墨动画片《牧笛》,在《小蝌蚪找妈妈》中任技术指导,为水墨动画片的试制做出了贡献。还执导过《一幅僮锦》、《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等片,后者曾获国际奖。

虞哲光

导演,木偶艺术家。现任中国木偶协会主席。从年轻时候起就在上海从事木偶艺术活动,主持创办了上海木偶剧社,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在抗战时期他以铮铮铁骨拒绝了伪政府以高价邀请的演出,至今被传为佳话。1950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拍摄了《东郭先生》、《月半嫂回娘家》等片。1959年,他成功地拍摄了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之后又导演了《湖上歌舞》、《一棵大白菜》、《小鸭呷呷》等折纸片,为中国美术片增添了一朵新花。他还导演了木偶纪录片《掌中戏》,获得好评,还编写过《木偶戏》等著作。

章超群

导演兼摄影,解放前是有名的舞台灯光设计专家。13岁就步入戏剧生活,探索灯光艺术。先后为《屈原》、《天国春色辉近百部舞台剧设计灯光。建国后投入土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木偶片的创作,在第一部彩色木偶片的摄影技术上做出了贡献。他担任摄影的木偶片很多,如《神笔》曾在国内介多次获奖。1954年开始单独执导或与人杏导,代表作有《三毛流浪记》、《两张布告)、《奇怪的球赛》等影片。1960年拍摄中固第一部立体木偶片《大奖章》,技术上获得成功。此外,他还拍摄过许多艺术性纪录片,如《石湾陶瓷》、《掌中戏》等。

金近

编剧,儿童文学家,自1949年开始参加美术片的创作工作,曾创作了《谢谢小花猫》、《小猫钓鱼》、《采蘑菇》、《小鲤鱼跳龙门》、《狐狸打猎人》、《狐狸送葡萄》等多部美术片剧本。其中《小鲤鱼眺龙门》曾获国际奖。他在儿童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曾出版过许多创作专集。他的作品意蕴丰厚,富有儿童情趣。

包蕾

编剧,儿童文学家,早在解放前,就儿童文学和电影剧本的创作。他创作片剧本《猪八戒吃西瓜》,写出了一个趣的猪八戒形象。1959年成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专业编剧,编写过《金色的海螺》、《三个和尚》、《天书奇谭》(合作〉、《金猴降妖》(合作)等一批优秀剧本,成为美术片编剧中成就突出的前辈,1986年,为了表彰他在美术片创作上的突出成绩,宋庆龄福利基金会特授予他樟树奖

方明(持永只仁)

    是日本动画家。早在1947年,他在解放区的东北电影厂卡通股工作,参加了中国早期的美术电影厂工作。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并任《瓮》片导演。两部影片以漫画和喜剧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的解放战争起到了宣传和鼓舞的作用。1950年导演了《谢谢小花猫》等影片,并担任美术片组总技师。1953年回到日本,多年来为促进中是两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而积极工作。近年来经常访问中国,并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了木偶片《喵呜是谁叫的》等影片,并担任美术片组总技师的 洗而积极工作。近年来经常访问中国,并为止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了木偶片《喵呜是谁叫的》。他十分关心中国美术电影事业,1990年接受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为动画专生讲课。他对中国早期动画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胡进庆

    导演,1953年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毕业,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后,参加过35部影片的摄制。他导演的10部影片备具特色。其中,剪纸片《鹬蚌相争》、《淘气的金丝猴》、《草人》三部影片都荣获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鹬蚌相争》还在国际电上连获四次奖。胡进庆对剪纸片发展有着较大贡献。早期他和著名导演万古蟾共同创研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其后又,试制了拉毛剪纸新工艺,从而摄制成水墨风格的剪纸片。在《草人》一片中了羽毛工艺画的特点,该片1985年获广播电视部的优秀影片奖,并获金鸡奖提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1de2f5ea5e9856a5712605f.html

《中国历史上的动漫名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