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论文初心 方得科研始终

发布时间:2020-08-03 04:12: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忘论文初心 方得科研始终

曹丙利

【期刊名称】前沿科学

【年(),期】2015(009)004

【总页数】1

卷首语

105日,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人们在欣喜之余,又将目光投向了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和没有发表SCI论文的背景上,对当前以论文考核评价科研人员的体系提出质疑。

仅就屠呦呦先生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例,并不足以证明当前以科研论文发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低效甚或是无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科技界的论文考评的确存在泛化过度的倾向。许多科研单位,不管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性质是什么,都将科研论文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进行考核,使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导致的后果是部分科研人员难以潜心研究,过度追求发表短平快的论文,不愿去从事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进而难以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

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初,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学术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在当下的中国,又有多少科研人员还能不忘发表论文之初心呢?一项中国科协的调研报告显示,在谈到发表论文的原因时,25.6%的科技工作者把职称要求排在第一位,而把学术交流主观意愿排在第一位的只占20.2%17.1%。从这份报告看,显然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动力主要来自职称要求等外部动力,而非追求探索和发现科学真理的内在动力。在各类科研机构争相出台的各种高标准严要求论文考评标准之下,部分科研人员的论文非核心期刊不发,甚至非高影响因子SCI期刊不发,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产出的均有明显提高,这与论文考评所起到的激励导向作用密不可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当下最为理想的状态是科研机构采取更为宽松的考核标准,在论文考评之外给予科研人员大胆从事具有高失败风险科研任务的空间。衷心希望科研机构能够避免唯论文是举,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更多地去关注科学研究的内在价值本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18fdf9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f.html

《不忘论文初心 方得科研始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