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发布时间:2011-12-10 19:22: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王朝的衰落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与西方蒸蒸日上相比的落后性。

经济发展缓慢、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贪风炽盛;军队腐化、武备废驰;文化思想迂腐保守。

日之将夕,悲风骤至(龚自珍)

末世衰世《红楼梦》

二、西方世界的蒸蒸日上

与中国日益沉沦的社会相比,此时的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现代化浪潮正在以不可遏制的势头迅速扩散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和无比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1770—1840年的70年间劳动生产率整整提高了20倍之多,使得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其贸易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顺治十二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55-1683)实行严厉的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684-1757)清政府规定广东的澳门、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为对外贸易口岸,设置江、浙、闽、粤四个海关,管理进出口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到道光二十年(1757-1840)规定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西方研究者将仅限于广州的对外贸易制度,称为广州制度,并认为其实质就是等级服从,即外商服从持特许证的中国垄断商,后者总称为公行。而公行成员服从朝廷委任的广州海关监督。

行商是清政府特许的专门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洋行,经营广州对外贸易的洋行通称十三行。十三行负责同外商贸易并管理约束外商,指定广州黄埔港为外国商船的停泊场所,澳门为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这样一种中外贸易体制。

清政府为什么采取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反映了这种自然经济下产生的封闭心态。

闭关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虚骄心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反映。

朝贡框架下,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人是夷狄,使者来到中国,是输诚向化万方来朝。在文化昭明的心态下,不仅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视而不见,而且在对外打交道时也斤斤计较于礼仪问题,把通商作为一种施于蛮夷的恩惠,是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1838年,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递交文书,封面上无字,两广总督邓廷桢即原封掷还

闭关政策是有防止外来势力侵入的动机。

(对闭关政策的评价参考教材第6页)

2、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基本上是处于入超国的不利地位。中国旺盛的自然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顽强地抵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频繁入侵以及商品倾销的一次次猛烈轰击,充分显示了东方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实力。(购买力的低下倒使中国免于完全陷于殖民地)

鸦片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地。六朝时,罂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并有种植,但罂粟种植并不广泛。而且,当时罂粟的种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而不是把它当成毒品吸食。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时人在诗词中多有吟咏。雍陶在《西归斜谷》中写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 米囊花,即罂粟花。直到明朝末年,罂粟花仍是名贵稀有的佳花名木。

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商人偷运来华的鸦片不下42万箱,掠走白银34亿元。30年代,鸦片在英输华货物总值中已占一半以上,每年仅此一项,即使中国白银外流数百万元。美国、俄国商人也紧随其后。

三角贸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cabe166edb6f1aff001ff9.html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