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名作导读

发布时间:2010-10-14 19:17: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文思潮與名著導讀

柯品文

老人與海──生命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四外一乙

王妡珆 1097161243

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英語: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721196172),美國記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1939年至1960年期間,海明威在古巴定居,並稱自己為「普通的古巴人」。在這段期間海明威寫下了聞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古巴革命勝利以後,海明威曾與古巴革命的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會面。在20021111時,卡斯楚親自出席了海明威故居博物館的落成儀式。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數個不同的獎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以《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使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辭世之後,美國現代圖書館在2001年所評出的「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他的兩部作品《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名列其中。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他的很多作品現在仍舊是極具權威性的著作。

處女作與其他早期作品

戰爭結束之後,海明威回到奧克帕克。由於禁酒令的關係,1920年,他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的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reet1599號的一所公寓居住。在那裡居住期間,他在《多倫多星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那裡是一名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海明威在那裡的朋友是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卡拉漢在那裡剛開始寫短篇故事;卡拉漢把這些短篇故事給海明威看,而海明威對這些作品讚不絕口。後來他們在巴黎得以再度重聚。

19201921年短短的一年間,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並為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娶了他的首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在同年的9月,他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迪爾伯恩北街1239號的一所狹窄的三層公寓居住。那建築物現在仍在原處,而在這公寓前面則是一個有「海明威之家」(the Hemingway Apartment)字樣的匾子。哈德莉認為這公寓太黑和過於消沈,但是在192112月,海明威一家遷離芝加哥和奧克帕克,再沒有再回到那裡居住,而是遷出了國外。

他們聽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勸告,在巴黎安頓了下來,在這裡,海明威給星報做關於希土戰爭(1919年-1922年)的採訪。在海明威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為他寫了一封介紹信給格楚特斯坦。她成了海明威的良師益友,並把他介紹到「巴黎現代主義運動」(Parisian Modern Movement)中,然後前進到蒙巴拿斯區(Montparnasse Quarter);這是美國移民成為「迷失的一代」的開始,而這是由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昇起》和《流動的饗宴》的題詞帶動起的。他另一深受其影響的人是意象派的創立者艾茲拉·龐德。海明威的首部作品《三個故事和十首詩》(1923年)在巴黎由羅伯特·麥卡蒙(Robert McAlmon)出版。同年,他們一家回到多倫多作一個短暫停留,就在那時,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約翰,並請格楚特斯坦做約翰的教母。由於要支持一個家庭實在太忙碌,海明威開始對多倫多星報的工作感到沉悶,並於192411辭去了這工作。海明威給星報寫的作品大多都在後來出版於1985年的《Dateline: Toronto》。

海明威在其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裏》(1925年)出版之後,首登美國文壇。對於海明威本人來說,這部作品極為重要,一再告訴他他極簡潔的寫作風格亦可為文壇所接受的。

19254月,在《大亨小傳》出版的兩星期後,海明威在丁哥酒吧(Dingo Bar)遇見了《大亨小傳》的作者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費茲傑羅和海明威起初在相遇之後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常常一起大喝一番,然後就打開話匣子。他們常常交換手稿,費茲傑羅更總是希望海明威在文壇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是他們後來的關係逐漸冷卻,且更有相互競爭的氣氛存在。然而費茲傑羅的妻子潔兒達(Zelda Fitzgerald)打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海明威。她更加曾公開形容海明威為「假貨」和「騙子」,並聲稱他看上很有大男子氣概,其實也只是其外表而已。她開始無理地指出海明威是同性戀者,並譴責她丈夫與海明威一起進行社交活動。

「丁香園」(La Closerie des Lilas)咖啡館(1909年),海明威寫《太陽照樣升起》的地方。海明威的第一部成功的小說是《太陽照樣升起》(1926年),而這一部小說他只需6個星期就能在他最喜愛的咖啡館「丁香園」中完成了。這是部半自傳體的小說。這小說十分成功,受到廣泛的稱許。在不久之前,在海明威讀過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的手稿之後,他得到了創作靈感,便寫下了此書。

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並另娶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一個來自阿肯色州Piggott的虔誠的天主教徒。費孚是一名臨時的時裝記者,工作於像《名利撤》(Vanity Fair)和《時尚》(Vogue)這類的時尚雜誌。[6]這時,海明威開始改為皈依天主教。那一年,海明威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這裡面有很多他的短篇小說,而其中的《殺人者》(The Killers)是海明威最為知名的短篇小說之一。1928年,海明威與費孚遷到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開始了他們兩人的新生活。可是,他們的新生活不久以後就被一件悲慘的事情的發生中斷。

1928年,海明威的父親克拉倫斯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財務的折騰,用內戰時期的手槍自殺。這件事對海明威來說是很大的打擊。他趕快回到奧克帕克以安排後事,並令他想到在天主教中,自殺是會下地獄的。約也是在這期間,黑太陽出版社(Black Sun Press)創立者,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認識的朋友哈里·克羅斯比,亦自殺身亡。在同一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於堪薩斯城,而他的第三個兒子格利高里·海明威(Gregory Hemingway)在數年以後才出生。在母親辛苦的陣痛後,醫生終於成功剖宮取出嬰兒,一些資料顯示《戰地春夢》有記此一情景。

《戰地春夢》詳細描述了美國士兵弗萊德里克·亨利(Frederick Henry)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利(Catherine Barkley)之間的浪漫故事。這小說是以自傳的文體寫成的:此書故事情節的靈感明顯地是來自海明威在米蘭與庫洛斯基護士的關係;而小說中的凱瑟琳在產前陣痛的創作靈感卻是來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寶琳生次子派翠克前的痛楚。

當有關一戰的其他書籍都開始成名後,《戰地春夢》這才出版。《戰地春夢》的成功大大解決了海明威當前的財政困難。

老人與海簡介:

50年代,海明威塑造了 「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代表。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海明威的作品風格是陽剛的,在在都顯露出他奮戰底的「硬漢精神」。而《老人與海》之所以成為海明威的巔峰之作,之所以不同於海明威其他硬漢小說,就在於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不但寫了硬漢,而且透過這一硬漢謳歌了人類永恒價值。正是這一點使得《老人與海》中的硬漢桑提亞哥與海明威其他小說中的硬漢有了天壤之別。

海明威在創作《老人與海》之前所寫的硬漢,僅僅是性格的堅硬,他們對讀者的吸引力完全來自於硬漢特異的性格,他們的價值只在於硬漢性格的罕見。但《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迴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於為他所鍾愛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的剛毅性格,已經成為小說的表面。透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讚人類的永恒價值,才成為小說的真正主題。

這本書所寫的是一位老人(山第埃哥)和大魚生死搏鬥的過程,一個關於一位深富勇氣、信心、摯愛和堅忍的古巴漁夫的寓言故事。文章中敘述一位年老的古巴漁夫,山第埃哥與牠展開長達兩天兩夜的纏鬥,最後終於殺了牠,並將之綁在船邊,但在回航的途中遭到鯊魚的襲擊,一場無可避免的災難就此發生。而且也因為這本小說而使海明威榮獲普立茲獎,次年又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生前所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文章中的英雄山第埃哥所具有的完美情操、榮譽感、勇氣、承受與擔當,正是海明威筆下典型的英雄人物。

●內容摘錄:下列文字摘自《老人與海》

01. 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日子,走運當然很好,不過,我寧可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這樣,等到機會來臨時,我就有充分的準備了。(p.46

02.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p.148

03.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p.148

04.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p.95

05. 對事情不抱什麼希望是件蠢事,老人想,甚至是種罪惡。他想,不要去想罪惡吧。不談罪惡已經夠麻煩了。事實上,我一點都不了解什麼是罪惡。我不了解罪惡,也不相信罪惡。也許殺死一條魚是罪惡。即使我殺死牠是為了求生存,以及為了養活許多人,那也是有罪惡的。這樣說來,每件事都有罪了,不要去想這些了。現在再來談罪惡已經太遲了,何況總會有人為犯罪而得到報應的,讓他們去想好了。你生下來就是魚一樣。(p.158

一、出發

() 老人的堅持

「現在我老了,就像只充氣的老皮囊般,任人踐踏。在年輕的漁夫眼中,我充其量也不過像是海灘上的死水母罷了。我真的老了。」雖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可是老人卻不願像後浪消失的無影無蹤,他要回歸大海,找尋的生存的意義。

老人是個頑強的人,憑著一股不服輸的意志,和大海搏鬥了整整三天一個孤獨的老人,面對不可征服的大自然,而全身傷痕累累的「成功歸來」《老人與海》一書中的主角──桑迪亞戈。老人眼看著連續八十四天出航卻空手而回,就在第八十五天,一隻無所畏懼的馬沙林魚被老人捉住了,接連三天,獨自一人在海上與大魚對抗,想不到拚了命才制伏的戰利品,竟被成群的鯊魚吃個精光。雖然老人最後只帶回了魚骨架和滿身的傷,但事實上也帶回了他那無法被打敗的精神力量!

() 生命的意義

生命原是與不可抗爭的自然力的一場硬仗,人類的力量所及相當有限,在這樣的一種抗爭之下,只有一部份的勝利是可達成的,惟有順應天理,泰然處之,才能克服逆境。小船之於大海,適如人類之於自然般的渺小與有限,而在此受限世界中所有的悲慘與不幸,惟有藉著勇氣,能力與承擔才能挽救。老人早已體悟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他所追求的不過是一份有尊嚴的的單純生活,樂天知命卻能在最惡劣無望的困境中求得生存,使他成為一位真正的強者,當然我們也可將如此的英雄典範視為對於人類的偉大期許。

老人不時的獨白,在海上自言自語。看似平凡的故事,其實本書有一個一再強調的論點:「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唯有為意志而奮鬥,也為生命的尊嚴而奮鬥,生命才能開放出燦爛的花朵!

二、亦敵亦友

我們在與他人競爭時,應以尊重對手,並以敬佩的眼光學習對方長處,千萬不可輕視你的對手;故事中的老人遇到他的對手時,當他看見身軀巨大而美麗的大魚的那一剎那不禁為之動容,也見識到大魚那股旺盛的生命力。雖然馬沙林魚是和自己搏命的敵人,必須殺了牠才能活命,但老人卻將牠視為與自己競爭的朋友,在他費盡心力打敗牠的同時,也讚嘆大魚的毅力和智慧。他並不因為它是動物,而理所當然的認為人類有主宰動物生命的權力!堅毅的老人與充滿智慧的大魚展開一場精采的搏鬥,憑著絕不放棄與堅韌的毅力老人獲勝了,但他不因為自己征服了頑固難纏的大魚而感到驕傲自滿,他始終視它為可敬的對手;老人知道謙遜並不丟臉,也無損於真正的自尊。書中人和魚的對抗就一場野蠻遊戲,雙方都用盡心機一較高下,老人雖然對付得很辛苦,卻似乎也樂在其中,迫切地想看看到底是誰會要了誰的命?

三、小男孩的陪伴

小男孩和老人相處的過程中,看到了兩個不同的時代,因為彼此的信任與扶持,而因此有了交集,在對方的眼中,找到了自己所嚮往的,或許是一片未開發的青春年華;或許是身經百戰後的泰然自若,不經佩服他們的勇氣,毫不保留的琢磨著自己,不害怕結果如何,就是一股腦的貫注自己對於生命的熱情,在閱讀每一行領人驚心動魄的語句時,將自己設身處地的模擬,模以著老人當時的心情,在數百個千鈞一髮的時刻,會做出如何的應變,是放棄?是前進?抑或會為了利益,而帶著恐懼面對?當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拿出了如此薄命的精神,與大自然搏鬥時,不,或者應該說,是和自己的肉體行殊死戰,是懷著何種心情?憑著甚麼勇氣呢?

老人是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人,可以不受其他的漁夫、民眾的異樣眼光,但是在小男孩的陪伴下,卻使他發現了自己的潛意識裡,仍然崇尚著在草奔跑的年輕獅群,也許他也料想不到,自己有如此大的潛能,可以在山窮水覆疑無路之際,為自己的心靈,找一條柳暗花明的出口,我想,如果沒有小男孩那顆童稚的心影響,老人或許會更早一步,敗在自己陳年的負面思考吧!

老人散發出一種,英雄般的悲愴感,這種悲愴感,成了他對生命覺悟的基本質素,老人對生命的覺悟,表現為一種男性對於危險與戰鬥的偏好,他在為死亡和無情所籠罩的現實世界中,對於打一場漂亮的勝仗,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老人保有著一股男性主義,永不屈服的性質,然而勇而無禮,卻往往變相成愚者的炫耀,因此他就更加的頑強,就像海明威曾說過的:「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戰勝」。

四、回航

獨自出遠船的老人就這麼在茫茫大海中等待希望出現,直到他感覺到有魚上勾,與這隻魚展開一場智慧與毅力的搏鬥,最後老人獲勝了,但在回程時鯊魚卻將他努力捕獲而來的大魚啃食個精光,老人努力抵抗、不放棄希望,但仍鬥不過鯊魚群們,最後回到家鄉時只剩一副壯觀的魚骨架。

長遠的成功必須根植於事先充份的準備與腳踏實地的過程呀!人生中有些事情常常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過程可以自己掌控,結果常常制於人,但讓人刻骨銘心的也常常是過程不是結果,雖然老人最後拖回的是骨頭,但是他仍然睡好覺。

讀後感

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書中,有著清楚的描寫。書中結局,老人捕到一條馬林魚。那或許破了村莊中所有漁夫的紀錄,也象徵老人的成功。但故事不是要寫勝利者的凱旋歸歌。老人捕到魚後,在跟大魚搏鬥到底過程中,他還得忍受口渴、饑餓、疲勞、睏頓的煎熬,他想:「這時我只能想一件事,我即為此事而生。」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永不被打敗的堅強意志。然後他贏了。卻在回港口中被鯊魚攻擊,大魚只剩一堆白骨,成了一堆「垃圾」。這也是海明威想表達的一種虛幻的人生觀!

  村民們覺得可惜。只有海明威跟他的好朋友-小男孩,清楚知道,人們都祈求成功和勝利,但這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人生的目標在於,努力專心的打每一場屬於自己的仗。透過老漁夫硬漢性格來禮讚人類的永恒價值-信心與尊嚴-。信心和尊嚴給予人生存勇氣,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壞運之後,老漁夫不會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也看不到老人與命運抗爭之後換來的尊嚴與勝利,精神與靈魂的勝利。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正是本書的主旨所在。在我們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永遠是一條光明且平坦的道路,一路上必定佈滿了荊棘與陷阱,打擊我們勇往直前的信心,需要我們憑著意志力去抵抗這股危險的力量。然而老人的那一股決心是值得我們去效仿學習的,因為它的精神是我們一般人所沒有的,同時也是最令人最欽佩的地方。

挫折是我們人生中必經的過程,但是往往有許多人碰上它時不自覺的在腦海裡萌生放棄的想法,阻止自己繼續向前邁進,不過也有人願意去仔細尋找那一盞微弱的希望光芒,並且依循著那到光努力的找尋通往成功的出口,或許就有許多人會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就像老人一樣就算經過了這麼多次的打擊,他還是努力不懈只為了證明自己不會輕易的被惡劣的情況所擊敗,雖然最終與魚群搏鬥失敗了,但是他的堅忍不拔證明了自己縱使失敗,也不會用消極悲觀的態度來看待,反而可以當作是一次經驗的累積、一次人生中的過程,讓我們在下一次的失敗中記取教訓,能更快找到下一個出口。

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要戰勝挫折是很不容易的,面對如此的困境有人會因此感到痛苦與絕望,因為無法承受這過程中的辛苦,也或許會在挫折中發現另一種失敗,讓自己所握有的信心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所以在這過程中除了學習面對它之外,還必須學著去用樂觀的角度看待它,適時的調節自己的情緒與心情,因為不管在怎麼困難的事,總會有辦法解決的,只是時間的長短與否罷了!

資料來源

1. 作者簡介──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C%A7%E5%86%85%E6%96%AF%E7%89%B9%C2%B7%E6%B5%B7%E6%98%8E%E5%A8%81&variant=zh-hant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9f0500b52acfc789ebc95c.html

《老人与海名作导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